APP下载

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

2011-04-02◎康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9期
关键词:个体价值政治

◎康 年

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

◎康 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多元文化的困扰、价值天平的摇摆、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格塑造的缺失等诸多新问题,然而,陈旧的教育观念、单一的教育方式、简单的教育内容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针对性不强。破解新问题、提升实效性的根本在于重塑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念,在此理念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方式和内容。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如何把握育人的根本,着力构建科学育人的校园环境,搭建广阔的育人平台,努力实现青年学生“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成长目标,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成长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对于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虽然大学生群体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多元文化的困扰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促使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日益频繁,各种文化与文明相互激荡、冲突与重构,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与文明的多样性的发展态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拓展,中国的文化事业也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一时间,各种文化现象纷至沓来:“历史的和现实的、本土的和外来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①在传统与现代、主流与非主流、先进与落后的文化相互交融、交流、交锋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现象,其自我文化认同难免会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在文化的甄别与遴选中,或随波逐流,或无所适从,经常处在多元文化的困扰之中。

(二)价值天平的摇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思想转变的过程,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这种转型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把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迁浓缩在同一个时代,把西方社会以历时态的方式所经历的社会变迁,却在中国重叠和积压成一个共时态的存在形式。”②面对如此复杂的转换环境,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与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方面,大学生更加追求上进,更加理性、务实、开放,更加注重个体独立性与个体主体性,重视个人价值,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与创业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受客观环境的变化、文化观念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影响,每一个问题都是多维的、多变的,仅仅用一种价值观念去评判是不可能的。因而,大学生在用多种价值评判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时,很容易迷失自己,出现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倾向。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摒弃什么,成为许多学生价值判断的难题。

(三)生活方式的改变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快捷途径,也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语言习惯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拓展了学习新知识、掌握新信息、交流新思想、认识新朋友的渠道,使学习和生活更加快捷、效率更加凸显。但是互联网络的鱼目混杂和网络运营商的利益驱使,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信息真伪很难判别,极易受到其中的“黄”、“毒”、“黑”等腐朽思想的影响;部分自制力差的大学生日夜畅游于虚拟社会中,在现实与虚拟中“扑朔迷离”,生活逐渐虚拟化、符号化、抽象化,以致患上“网络综合症”,形成现实与虚拟的“双重人格”,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通讯方式、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包括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四)人格塑造的缺失

作为“80后”、“90后”的大学生,他们成长在物质条件相对丰裕的环境下,从小就备受呵护,是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一代。家庭、学校及社会对成长中孩子的知识学习与技能提升的关注度远远大于对孩子人格的塑造与培养程度,在孩子人格培养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效的传统人格培养、失范的现实人格培养与失落的理想人格培养,致使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心理品质与社会发展发生错位乃至断裂,进而大学生中“问题人格”现象不断涌现。由于进入大学前在生存能力、吃苦耐劳品格、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塑造的缺失与慵懒、依赖、享乐、自我、自为、自由的生活方式的养成,致使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时,引发思想紧张、情绪焦虑甚至产生“社会恐惧”心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之一,历来是我党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执政资源,又是一种执政方式。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入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社会也显现出异质多样的态势。特别是成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更是彰显了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使新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受到严峻的挑战。

(一)教育观念陈旧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变化,青年学生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法制理念、竞争观念等价值取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增强,特别是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和个体利益诉求日益强烈。然而,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适应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变化发展的新要求,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也未能得到根本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还是在实现社会的政治认同、为社会服务与满足社会的需求上,依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与实证性,缺乏甚至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完善人的素质、提升人的品质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淡漠教育中的人本理念,模糊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与个体差异性,忽视个体的主体性与个体的利益地位,压制合理的主观诉求。

(二)教育方式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人所接受,不仅取决于教育内容自身逻辑的完整与严谨,更重要的还要让人相信、接受并内化这种逻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驯化人的工具,它只能从现实出发,从具体的人出发,解决并满足人们现实需求,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实现人和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是灌输式的,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思想宣传,注重面上、轰轰烈烈的教育活动,但忽视了教育对象的接受度;注重社会需求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但忽视了受众个体的特征、个体的需要与个体的诉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统一,但忽视了受众的差异性和选择性;注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主旋律,但忽视了深入细致的工作与教育的有效过程。

(三)教育内容简单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载体,也是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因此,内容的有效性决定了教育的有效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的利益主体,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特点。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他们往往会对教育者提供的信息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理解、取舍、选择和判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和接受度,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角度,丰富教育的内容,拓展教育的领域,完善教育的体系,增强内容的效度。然而,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内容结构与层次维度都比较简单,教育内容的简单必然导致教育方式比较单一,教育者往往照本宣科,“以书本为中心”,不联系实际,回避现实问题,甚至出现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情况。

在新的形势下,尽管各层面的教育者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其有效性有时也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讲,就是未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重塑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指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社会关系的人,是生动的现实的人。因此,人不只是自然的产物,亦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更是思想精神的载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一方面要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构建起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时代精神、道德信念、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求教育者通过多种形式,如同春雨润物般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融入社会之中,凸显人的社会性,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增强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也是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会倾听,充分关心人

充分关心人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纽带。人是理性的动物,是一个个活生生、具体的个体,每个人的生存基础的优劣与生活环境的好坏形成了个人利益诉求与价值取向的不同。因而,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时刻心里装着学生,眼睛看着学生,把学生的事常放在心上,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心理,满腔热忱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还要做到充分关注学生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富有艺术的倾听不仅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有效途径。叩开学生心门,走进学生内心深处,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方能认真关注、关心每个个体的具体利益诉求,了解个体的思想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到实处。

(二)求同存异,充分尊重人

充分尊重人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每个大学生都生活在同学群体之中,大学生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组织的归属感,组织的归属感使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成为可能,又使校园系统有效、有秩序地运行,增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大学生的社会属性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对共同价值予以关注,也要对学生个体的层次性与差异性予以认同,也就是尊重大学生个人的价值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把为社会服务与满足社会需要作为共同价值与追求,还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学生个体的利益与价值诉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避免出现把学生当作“单向度的人”和“异化的人”的倾向。

(三)了解需求,充分满足人

充分满足人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人具有自然的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其需求亦具有双重性:物质利益的需求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因而,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得到物质生活的满足,也需要得到精神生活的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引导、满足大学生的物质利益需求的同时,更注重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的引导和满足,把满足人、发展人、成就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理念的过程,更是科学理论为群众所掌握的过程,只有这样,精神的需求才能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才能得以显现。

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于创新

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④一种理论如何能说服群众,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程度。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价值取向,必须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更好地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

(一)创新观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倾向与以社会为本的价值取向,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实现从“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换,从以“工作”为中心向以“大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把“大学生”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凸显大学生的个体地位,关注大学生的合理需求,从以注重大学生的个性、思想感情发展和价值实现中,体现“为了人”这个目标。

(二)创新方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导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协调与发挥,变僵化的、单一的教育方式为灵活的、多元的教育方式,变“管理人”、“控制人”为“说服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能够“说服人”,才能产生辐射效应与内化效应,理论要说服了人,才能掌握群众。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变“高架”为“地面”,悦纳“地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个性化与社会化,要以激发大学生内在向善、向上、向美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为基础,以大学生感同身受的鲜活事例为依托,更好地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三)创新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主旋律。一方面,要创新内容形态,把握新的增长点。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全面展开。另一方面,要创新内容形态的层次结构,体现整体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社会的主流意识与个体的自主意识有机结合、互动起来,把握内容形态的多层次性、多侧面性,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够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才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注:

①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9.

②郭劲.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的转向: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教学,2010(5).

③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9.

责任编辑 纪 峰

D430

A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个体价值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