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恩师教诲
——纪念邢其毅院士百年诞辰

2011-04-02叶蕴华

大学化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多肽研究教学

叶蕴华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 100871)

今年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邢其毅院士诞辰100周年。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我敬爱的老师,并回顾在他身边工作的岁月,一幕幕往事又呈现在眼前。在我一生中,有无数老师教过我、帮助过我,但接触时间最长,受益最深的是邢其毅教授。我一直在邢先生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做人、做学问方面,得到了许多终生难忘的教益。

1 指引学生走进有机化学的殿堂

1957年,我上大学三年级时,有幸聆听邢先生讲授有机化学基础课,每周两次,每次2学时。50多年过去了,邢先生授课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年他46岁,上课时穿着一身整洁的中山装,神采奕奕地走进可容纳250人的大阶梯教室,衣服口袋里还装一小瓶牛奶,因为当时他患有胃溃疡病,需要在课间休息时饮用。他讲课时精神焕发,声音宏亮;上课时从不用讲稿,只带一张小卡片;有时会带一些不同颜色的木球与铁棍做有机分子模型,以解释在平面黑板上难以表达的构型、构象和对映体等立体化学问题。他讲授的有机化学课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例如他讲到1828年Wöhler合成尿素,打破了一直统治有机化学界的“生命力学说”,是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以及饶有兴趣地讲述Kekulè确定苯是一个环状结构的过程,语言风趣,寓意深刻,至今记忆犹新。有机化学反应看上去让人眼花缭乱,邢先生能把这些千奇百怪的反应归纳得一清二楚,使学生们易于理解并对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960年我毕业留校工作,在教研室主任邢先生的领导下,从事有机化学课的辅导、答疑和带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工作。那时我以助教身份再次聆听邢先生讲授的有机化学大课,同时负责一个班学生的答疑和习题课,这些为我之后进一步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邢先生特别重视实验课这一教学环节,他认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必须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他强调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邢先生和大家一起讨论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并建立了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在每周学生实验前,所有带实验的老师,无论资历长短,都要集体做一遍实验,共同探讨实验中的关键问题。这样安排,不仅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验技能和积累出指导学生的经验,同时也检验了所用试剂是否合格,使实验教学顺利进行。他还经常抽时间到实验室视察,了解学生做实验的情况,并给予指导。1977年重新招生后,为开设有机化学实验课,把原10斋重新进行了装修,每个学生有自己专用的玻璃仪器柜。楼上楼下共8间实验室可容纳近百人做实验。我曾多次跟随邢先生接待外宾到10斋参观。他总是非常高兴地向外宾介绍说,我们的实验课教学虽然是在简易的二层楼里进行,但是实验室整洁明亮,具有基本的仪器设备,照样能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邢先生不仅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要求十分严格,对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也特别关心。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食物供应短缺,当时学校专门为教授办了教授食堂,那里的供应较好。每年教学任务结束后,邢先生请我们到教授食堂聚餐,感谢大家帮助他完成了一年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借机会为肚子里油水不足的青年教师们补充营养。

邢先生是我国有机化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先后著有《有机化学》(上下册)、《有机化学基础》、《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等教材。其中1957年出版的《有机化学》,大家喜欢称之为“邢大本”,被教育部定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是我国首次自编的大型有机化学教材,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88年,《基础有机化学》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几十年来,以上教材成为各高等院校的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在我国有机化学教学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几代人受益于他写的教材。

1981年,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受教育部委托,在青岛举办了有机化学教学讨论会。会议聘请了几位有长期教学经验的教授,选择基础有机化学中有代表性的章节进行示范教学,邢先生主持了这次研讨会。参加会议的都是在教学第一线的主讲教师,大家听了示范教学受到很多启发。这次讨论会对于提高国内有机化学基础课的教学质量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因参加该会的会务工作,又当了一次学生,听了一遍有机化学课,受益匪浅。会后,邢先生主编并出版了《基础有机化学示范教学》和《共振论的回顾与展望》,供全国教授有机化学课的教师参考。

十年动乱后,1978年,邢先生领导大家在恢复教学秩序和重建实验室方面做了艰苦的努力。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为了培养研究生,开设了内容丰富的专门化课程,如有机合成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立体化学、杂环化学、元素有机化学、波谱分析、多肽化学等课程。他还亲自主持研究生必修的Seminar课,并要求老师们参加,使大家尽快了解国外有机化学中各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他还邀请著名的天然有机化学家梁晓天教授为我们讲授天然有机化学,蒋丽金教授为我们讲授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这些课程为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注重科学研究要有“想头”

邢先生常说科学研究无论是选题还是进行研究都要有“想头”。他说的“想头”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创造性思维”。他说,在同一领域里,一般的问题你想到了,别人也会想到。我们要想那些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才有意思。科学研究就是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过程。邢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认识到,多肽和蛋白质化学是有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他与戴乾圜等以研究氨基酸氨基的保护问题作为多肽研究的起点,并于1957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国内第一篇有关氨基酸保护与标记的研究论文。后来,邢先生提出研究蝎子尾巴的课题,他认为蝎子尾巴中的毒素可能是多肽和蛋白质类化合物;但可惜在1958年被批判为是脱离实际的课题而被打入冷宫。若干年后,法国等国科学家的研究证实,蝎毒的主要成分确为复杂的多肽类化合物。

1958年后,北京大学化学系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共同进行的牛胰岛素合成,是国家重大基础科研项目。邢先生是该项研究的倡导人和主要学术领导者之一。合成胰岛素的研究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低潮后,1964年初,在国家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北大和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上海生化所3个单位决定再度合作。邢先生主动给上海有机所汪猷教授写信,表示北大可以派人到上海与他们合作。尽管我们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作为教研室主任的邢先生仍然决定抽调5位青年教师和1名研究生到上海有机所进行胰岛素A链的合成研究,他亲自率领我们到上海,具体安排我们和有机所的合作与分工。当时邢先生还担有讲授有机化学大课的重任,但在这期间他尽量抽时间到上海来指导合成胰岛素A链中的关键问题,并叮嘱我们要谦虚谨慎,与兄弟单位搞好协作关系。经过7年的艰苦攻关,1965年终于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所得产物的生物活性、化学结构及晶形与天然牛胰岛素完全相同。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当时在蛋白质和多肽合成化学的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因此而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邢先生还获得了1997年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文革后,邢先生作为学术领导人,重新恢复多肽研究组。因为原来参加胰岛素合成的陆德培、施溥涛两位老师此时已离开北大,他就组织季爱雪、李崇熙和我把停顿了10多年的多肽研究工作重新开展起来。我们首先开展了促睡眠肽的合成与构效关系的研究,接着又在邢先生领导下,与李崇熙教授等合作开展了多肽合成方法的研究,后一研究成果获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科研中,邢先生除了与我们讨论合成路线及合成策略外,还帮我们翻译一些早年发表的德语文献,他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口述翻译短的实验部分或笔译长一点的文章。文革以前,学术论文不允许在国外的杂志发表。改革开放以后政策有所改变,1981年多肽组希望试投一篇文章到TetrahedronLetters杂志上发表。由于我们过去主要学习俄语,英语基础较差,写出的英文初稿改了多遍,又经邢先生精心修改后才定稿。最后通过层层部门盖章、审批,才得以到海关寄出。很快我们就得到接受稿件和校对清样的通知。这是我们多肽组在国外杂志发表第一篇论文的经历。

邢先生总是教导我们在研究工作中要积极开动脑筋。他常说,仪器设备方面,我们虽然不比别人好,但是研究主要是靠脑子、靠手艺。有机合成是一门艺术,能在实验简陋的条件下做出高水平的工作,才是真正的本事。他希望我们不要过于强调实验条件,而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动脑筋想办法做出有意思的结果。我们感到非常幸运,在工作中始终有邢先生作为我们的坚强后盾。改革开放后,面对下海赚钱的潮流,他常对学生说,搞研究要甘于坐冷板凳,安于过清贫生活。脑子里只想赚钱发财的人,在学术上是不可能有成就的。

邢先生对天然产物的研究一直情有独钟,并具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天然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中草药的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所以应重视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开发。但在以往的中草药研究中,主要偏重较易研究的脂溶性成分。而中草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以水煎法为主,所以邢先生主张大力开展中草药水溶性成分的研究。尽管水溶性成分的研究难度大,但不应回避困难而不敢去碰它。他还指出在中药研究中,应重视动物药和矿物药的研究。1986~1995年期间,邢先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我国独特的及丰产的天然产物研究”与八五重点项目“我国边远地区和海洋独特天然产物的研究”两大课题。在兰州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大连化物所等兄弟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对于发掘我国天然药物宝库,开发先导药物以及推动中药现代化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承担的子课题是“参类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邢先生领导下,从名贵药材人参、三七等的水溶性成分中首次分离、鉴定与合成了若干有生物活性的非蛋白氨基酸与寡肽类化合物。该项研究成果获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邢先生还指导另一具有特色的课题,即首次进行了花果头香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对于动物药方面的研究,他准备研究臭大姐和荔枝虫的化学成分,并已收集了足够的样品。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按预定计划进行,但是这件事反映了邢先生一直关注着动物药这一薄弱环节的研究。在他古稀之年虽然体弱多病,但仍不顾高原反应,应邀到拉萨参加藏药研究与开发的研讨会。

邢先生的研究领域非常宽广,涉及有机化学各个领域。除了在多肽研究与天然产物化学研究领域外,早期他设计的氯霉素合成新方法被国外用于工业规模的生产。该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他还在立体化学、有机反应机理及合成具有药用价值或具有独特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等方面获得了多方面开创性的研究成果。邢先生在学术方面高瞻远瞩、目光敏锐,令人敬佩。

3 对待青年教师精心培养并严格要求

邢先生认为,对于大学教师,首先要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作研究,否则难以提高教学水平。20世纪60年代初,他把青年教师分别安排在有机教研室几位教授的科研组中,做一点研究。所以大家在教学工作之余,忙于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和到实验室做实验。那时北京大学老化学楼三楼的有机化学实验室,晚上灯火通明,学术气氛十分浓厚。文革后,为了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开阔眼界,邢先生积极邀请许多国内外有机化学名家来做学术报告。在1994年,他已80多岁高龄,仍亲自接待诺贝尔奖得主、固相肽合成法发明人B.Merrifield教授和有机硼化学的奠基人H.C.Brown教授。

1985年,我到法国科研中心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邢先生在百忙之中给我写信,鼓励我多学一些国外科研方面的先进知识和研究方法。1986年后,我参加了子课题“参类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并协助邢先生指导博士生的研究工作。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能经常聆听他对研究工作的精辟见解,并有机会得到他的指点,使我受益终生。例如邢先生在研究生培养中对查阅文献的要求非常严格。1989年,博士生杨柳从人参水提取液中首次分离纯化了一个新的寡肽即谷胱甘肽的异构体,它具有比谷胱甘肽更强的促睡眠活性。在发表这一结果前,邢先生指出,对于我们发现的这个寡肽是不是一个新的生物活性肽,下结论要慎重。因为谷胱甘肽是1929年发现的生物活性肽,此后为何没有人研究它的异构体?他要求一定要仔细认真地查阅文献。博士生查后他还不放心,要我再查一遍,看是否有遗漏。经过仔细查阅,的确没有人报道过结构与我们相同的谷胱甘肽异构体,他才同意发表。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邢先生在关键之处把关,具体研究细节放手让我和研究生讨论进行。对我们要送出去发表的论文,他都仔细修改,严格审查,特别是用英文发表的论文。邢先生的严谨治学还表现在不能容忍学生写错别字方面。有一次,他参加一位硕士生论文答辩,发现硕士论文中将“胰岛素”写成“胰导素”,他严肃地指出,不能小看这一个字的错误。当他审阅一位博士生论文时,发现她把“赵承嘏”的“嘏”字写错了,邢先生郑重地说,赵承嘏是我国药用植物化学的奠基人,怎么能把他的名字写错呢?事后这位研究生说,她一定认真修改论文,这辈子再也不会忘记“嘏”这个字了。有时他发现我们请他过目的英文草稿中有拼写错误,会严肃地说,拼错了就是写错别字,一定要认真改正。关于发表文章,他对学生说,我们要的是“quality”而不是“quantity”。对于杂志的影响因子和是否被SCI引用的问题,他认为判断论文的水平关键在于论文内容的创新性,而不在于在什么样的杂志上发表。例如他认识的一位北大教授被评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是根据他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邢先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我后来培养研究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邢先生在讨论学术问题时非常严肃和严格,但在和学生聊天时,他的幽默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有一次在祝贺一位博士生毕业的聚餐时,聊起伟人的气质,邢先生说,伟人往往“惧内”,并举了林肯的例子。他说林肯是一位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美国总统,他在世界上只怕一个人,就是他老婆。不能想象的是,这位总统白天全神贯注地工作,回到家里,却受他老婆的气。在座的一位学生马上问邢先生,您是否也惧内?邢先生立即回答:因为我不是伟人,所以不惧内。他的回答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邢先生知识渊博,兴趣十分广泛。他钟爱古迹。2002年8月下旬,我要到意大利参加第27届欧洲多肽会议,他知道后,建议我一定要到被火山浆掩埋了的罗马古城——庞贝(Pompei)去看看。因为那是古罗马文明的缩影,是意大利古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了让我了解庞贝古城的历史和故事,他特意把家中保存的有关介绍庞贝古城的英文小册子找给我看。在他的建议下,我开完会后,乘火车去参观了公元79年被火山吞噬,在1780年又被人们发掘出来的古城,亲眼目睹了古罗马的繁荣景象。9月初我回到家中,想在第一时间向他汇报参观庞贝古城的情况,但他家没人接电话,后来才知道邢先生住院了。当我到友谊医院看望他时,他还兴奋地问我是否看到那个被火山熔岩包裹坐在那里的老人。我一一向他汇报。没想到的是,两个月后,我们敬爱的老师竟永远离开了我们。

现在邢先生去世将近9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邢先生待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著名有机化学家又是我们的教研室主任,但没有一点架子;他不仅关心晚辈的业务,而且关心他们的家庭和生活。每逢我和同事或学生到他家时,他和师母都热情接待并以茶点招待。遇到同事生病住院,他会亲自到医院看望。在春节期间,他会到各同事家走走,看望大家,也多次到我家来看望我的家人,聊聊家常,使我们倍感亲切。

过去邢先生家住在环境优美而宁静的燕东园中,院子里种有枝叶繁茂的中药木香,春天开花时发出幽幽的清香。这时去他家,我总是被这特殊的香气吸引。邢先生看见我喜欢这花,就亲自拿剪刀剪下几支送给我。我小心翼翼地拿回家放在花瓶里,让家人分享木香花特有的香味。因此,每逢春暖花开时,我都会想起邢先生亲自为我剪木香花的情景。

邢先生在有机化学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深受学生爱戴、享有盛誉的有机化学家。他呕心沥血,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化学教育与科学事业,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他在科研方面的远见卓识和独特见解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都深深地影响了我。邢先生是我一生中相处时间最长的老师。回忆浩如烟海的往事,最难忘的是与邢先生的师生情谊。我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几乎都是在邢先生亲切关怀和谆谆教导下取得的。饮水思源,难忘恩师教诲。

猜你喜欢

多肽研究教学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高多肽含量苦瓜新品种“多肽3号”的选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抗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胎盘多肽超剂量应用致严重不良事件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