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典 盛世丰碑——《汉语大字典》编纂、修订、出版历程侧记
2011-04-02王祝英
雷 华 王祝英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权威的汉语字典。它从1975年计划编写到1990年八卷本全部出齐,用时15年;从1999年开始正式修订,到第二版出版,又用时10年。如果加上中间维护和修订准备的10年,一共用了整整35年。《大字典》初版的辉煌、二版的与时俱进,书写着盛世修典的历史,也是我国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的见证。
一、初版:字林典范,辞书丰碑
《大字典》初版八卷本1990年由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出齐,是一部改写了新中国“大国家,小字典”历史的字典。
《大字典》编纂出版工作由湖北、四川两省共同承担,于省吾、王力、吕叔湘等1 7位专家担任顾问,四川大学教授徐中舒任主编,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几十所高校的三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编纂工作,他们“十几年如一日,不分春夏秋冬,不避严寒酷暑,兢兢业业,辛勤劳动,战胜艰难,逾越险阻”,完成了艰巨的编写任务。《大字典》收字5.4万,注重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力求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音义收录最完备、规模最大的一部汉语字典。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在字音方面,对所收列的楷书单字尽可能注出现代读音,并收列中古反切,标注上古韵部;在字义方面,不仅注重收列常用字的常用义,还注意考释常用字的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凡在古今著作中有书证并可据以确立义项的,都一一分列。《大字典》的出版一举结束了新中国“大国家,小字典”的历史,被誉为“共和国的《康熙字典》”。其以字典的形式反映了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对弘扬汉字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第二版:与时俱进,再谱新篇
《大字典》第二版2010年4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与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共同出版,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将继续为国家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大型工具书应该十年左右修订一次,这是因为任何一部大型辞书都有着时代与历史的局限性,《大字典》也不例外。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研究水平的限制,加上全书规模庞大,涉及内容极为广泛,编纂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大字典》在收字、字形、注音、释义、引证、体例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错误和疏漏。出版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对《大字典》提出不少宝贵意见;1990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日新月异,汉语言文字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新的研究成果,这些都应该反映到《大字典》中。
为了让这一巨著保持学术上的先进性与生命活力,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广大读者,1990年《大字典》八卷本出齐后,修订工作即被提上议事日程。四川辞书出版社设立了汉语大字典编辑室,专门负责《大字典》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维护工作,穷尽式地搜集、整理《大字典》出版后专家学者和读者发现、指出的《大字典》存在的错误、疏漏之处,为《大字典》的修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经过长期准备,《大字典》第二版修订工作于1999年正式启动。修订工作如何进行,出版社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尤其是专家、学者的意见。这些意见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一是大修,即对第一版《大字典》进行全面、彻底、工程浩大的修订,对字头、古文字字形及其解说、注音、释义、引例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订,大量增加音项、义项,更换书证、例证;二是中修,即对硬伤性、体例性错误进行纠正,力所能及地做提高性修改,如适当增加字头、增加义项、更换例证等;三是小修,即仅对已发现的硬伤性、体例性错误进行修订,其他不做更动。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反复斟酌,考虑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最后选择了中修方案。
《大字典》修订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大字典》第二版先后被列为“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国家出版基金首批资助项目。第二版的面世,让《大字典》这一品牌文化产品与时俱进,创造出新的辉煌。
(一)特色鲜明:青出于蓝,焕然一新
《大字典》第二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继续保留第一版“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特色,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改正初版在收字、字形、解形、注音、释义、举例、相关照应、标点符号、部首、体例以及文字上的各类错误、不足,对诸多内容进行了提高性修改,用电脑激光照排取代铅排,使《大字典》这部有特色、有影响的大型汉语字典从内容到形式都焕然一新,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更加适合读者使用。
1.规模大——收字超过6万,总字数超过1500万。
《大字典》第一版收录了历代典籍文献用字,囊括了《康熙字典》的全部字头,是新中国成立后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虽然如此,仍然有一些古今典籍和重要工具书中的字被漏收。第二版主要增补了古今典籍和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字典》《古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等重要工具书收录而《大字典》未收录的字。如“○”字,《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等均收,《大字典》第二版予以补收,并考证出是武则天时代的造字;还有《简化字总表》中未收录但已列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钣、、鹮”等字。第二版收字总数达60370个。
2.内容新——与时俱进,更新内容。
近二十年来,汉语言文字学和辞书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修订时吸收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①广采博纳,纠讹改错。《大字典》出版后,作为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常设机构的汉语大字典编纂处,一直在搜集、整理《大字典》出版后专家学者和读者发现、指出的《大字典》在收字、字形、注音、释义、相关照应等方面存在的错误、疏漏,聘请国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出版机构的专家对各方面指出的错误、疏漏进行甄别、改正,并尽可能吸收其合理的建议,进行提高性修改。②对音未详字、义未详字和音义未详字等进行必要的内容增补。第一版中,约有5000个字属于音未详、义未详或音义未详的情况,第二版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对生僻字、音未详字、义未详字和音义未详字的内容进行适当充实完善,修改或增补注音、义项、例证等。③进行专项处理。第二版的专项处理加起来有800多项。如对字头、繁简字对照、古文字字形及其解说、注音、联绵词、异形词、引书格式、科技术语、数字用法、量和单位、专名号、人名、地名、相关照应、插图以及贯彻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错误和疏漏进行纠正。近二十年来,国名、行政区划名发生了诸多变化,需要根据最新的资料进行修正。如苏联解体后新增了不少国名,1988年海南岛建省,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很多地方撤县建市,地名屡有变更。又如科技术语的调整,原来的“格林威治”一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经审定为“格林尼治”。对成组的条目,如生肖、星座、方位、各省简称别称等的释文格式、内容进行了统一协调。④补充附录,丰富信息。附录是辞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丰富信息、拓展知识的作用。第二版除保留第一版部分附录外,增加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国历史纪年表》等。这些都成了字典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加了字典的信息量,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知识信息。
3.使用易——改进编排,查检更便利。
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主要做了如下改进:一是取新弃旧,统一字形。第一版新旧字形混用,如“艹—十十,辶—,吕—呂,争—爭”混用,同是草字头,有的用艹(3画),有的用十十(4画),造成读者检索时的困难。第二版统一采用新字形,只对个别使用新字形容易混淆的字适当保留旧字形,这样既遵循了国家规范,也从语言文字使用的实际情况出发。二是取消第一版正文后的《补遗》,将《补遗》部分收录字头编入正文,使检索一次到位,减少了读者查字上的麻烦。三是改进和完善检索功能,查字更加方便快捷,如在每卷书脊上标示当卷部首目录,重新编制《笔画检字表》,增加了《音序检字表》。有了《音序检字表》,遇到诸如“凹、凸、○”之类按笔画和部首都难查的字,查起来就方便多了。此外,还就全书字头编制了计算机检索软件,读者可利用计算机对书中的字进行检索。
4.形式美——采用激光照排,装帧设计庄重典雅。
由于条件所限,第一版采用铅字排版,版式相对简单,笔画多的字有些模糊不清。第二版最大的变化之一是采用电脑激光照排。出版社与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大字典》第二版专用排版软件和超大字库,用激光照排取代铅排,字迹清晰,字形美观,体现了中国汉字排版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特征,也为进一步的修订和建立数据库提供了便利。著名语言学家李行健先生曾感叹,《大字典》这样一部生僻字极多、古文字字形复杂的大型字典,“全书使用电脑照排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全书由装帧设计艺术家吕敬人先生整体设计,用中国元素展现汉字魅力,凸显中国气派。无论是封面的图案、文字、色彩,还是内文的设计,大气、典雅、和谐,处处都体现出《大字典》的文化底蕴与特色。
(二)社会反响:备受关注,广受好评
后出转新,后出转精。《大字典》第二版受到了出版发行界、学术界与读者的关注与好评,认为这部有特色、有影响的大型汉语工具书将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语言文字规范以及汉语言文字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树立我国的文化大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2010年6月,中国辞书学会辞书理论与辞书史专业委员会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大型辞书的修订与维护。《大字典》第二版专家审订委员会主任赵振铎先生、《大字典》第二版修订工作主持人之一的冷玉龙编审在会上介绍了《大字典》第二版修订情况,指出《大字典》第二版的重要特色。与会的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大字典》的修订工作,认为它为大型语文辞书的修订树立了又一典范。
三、幕后:文化坚守,薪火相传
在《大字典》这部皇皇巨著编纂、修订、出版的幕后,是无数人多年默默无闻的辛勤付出。伴随《大字典》这部巨著走完这3 5年历程的,是《大字典》的编纂、编辑出版队伍,专家、学者和编辑们。
《大字典》第二版的修订出版,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大家都怀着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与责任感,无私奉献于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它的修订出版,不仅仅靠物质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靠一大批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与他们所具有的精神。从审订委员会的专家到出版社的编辑,大家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团结协作,默默耕耘在字典领域。正是众多专家学者与编辑的呕心沥血、孜孜以求,正是各界人士的通力协作,保证了《大字典》第二版的顺利出版。
(一)集一流智慧,铸一流辞书——淡泊名利、一丝不苟的专家学者队伍
1 7世纪意大利历史语言学家、词典编纂者斯卡利格曾用幽默的语调诉说词典编纂之苦:“十恶不赦的罪犯既不应处决,也不应判强制劳动,而应判去编词典,因为这种工作包含了一切折磨和痛苦。”[1]从中不难体会出字典编纂工作所需要付出的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
《大字典》这部集古今汉字研究之大成的皇皇巨著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专家、学者的努力和奉献。第一版主编,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常务副主编李格非、赵振铎先生以及其他众多参与其中的编纂、编辑人员为字典的编纂出版不辞劳苦,呕心沥血。副主编之一的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冉友侨先生,在第一版编成之后,发现这部字典新旧字形混用给读者带来了查检的不便,心中觉得非常遗憾,希望在修订时能够予以完善,病危之际还在关心着第二版的修订工作。他们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参加修订工作的以从事过《大字典》编纂、编辑工作的人员为主,还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机构聘请、补充了一些中青年专家学者。为了充分保证修订质量,根据工作需要,第二版设立了专家审订委员会。
专家审订委员会成员有著名语言学家、《大字典》常务副主编赵振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语言学家许嘉璐,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江蓝生以及李学勤、曹先擢、胡明扬、王宁、陆俭明、苏培成等20多位国内一流的语言文字学专家。专家们对修订工作给予了热情关怀和支持,在百忙中抽空审阅稿件,对解决重大疑难问题、保证修订工作质量起了重要作用。比如已故的胡明扬先生,当时已近九十的高龄,仍然非常认真地审订书稿,遇有不妥当的地方就认真批注意见,甚至高烧近四十度都还牵挂着稿子的事情。苏培成先生细到对古文字字形的笔画、前后引文的细微差别都能发现并提出疑问,有的地方,还特别附上标签,写上相关意见。专家们高度重视释义的准确性,对每一个义项都要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如一个很普通的字“口”字,《大字典》列的第一义项是:“人和动物用来发声和进饮食的器官。”乍一看没什么问题,但是有审订专家就发现了问题:有的动物不用口发声,甚至根本不发声,这里的表述是欠准确的。后来编辑部采纳了专家的意见,做了处理。杨正业先生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解决了大量音义未详字的缺音缺义问题。曹先擢、江蓝生、汪耀楠先生对释义做了很多精细的考订和认真修改,并在做过修改的地方认真地写上修改理由。
在四川辞书出版社《大字典》编辑部,有一个专柜用来存放专家的审订稿以及交流信件,翻开任何一个专家的审订稿,都可以看到他们留下的墨迹,这凝聚着他们伏案耕耘的心血。
赵振铎先生曾说:“我八十多岁了,还来做这个工作,也不觉得累,全是兴趣和爱好。”正是因为这种兴趣和爱好,所以赵先生的桌子上总是放着《大字典》第一版,经常翻阅,一旦发现问题,就马上记下来,书中贴了好几千条标签。这部批注过的工作本后来成了修订的宝贵资料。
正是这种对国家语言文化事业的关注和热爱,让这些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甘心奉献,不计回报。也正是他们的辛勤工作,保证了《大字典》第二版的质量,使其青出于蓝,后出转精。
(二)板凳甘坐十年冷,但求字典永留芳——团结奉献、甘于寂寞的编辑队伍
35年来,《大字典》编纂处的很多编辑从青春年少走向苍颜白发,他们把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共和国的这一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左大成、杨宗义、邵世强、诸定耕、杨广霜等老领导、老编辑退休之后也不忘《大字典》的修订,一直坚持审稿工作。他们的一生看起来平平淡淡,但他们那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的精神创造了辞书史上的辉煌。“辞书园地,默默耕耘,红颜变白发,功不可没。”这是赵振铎先生为修订工作业务负责人冷玉龙编审题的词,也可以说是对《大字典》全体编辑人员的评价。
当问及汉语大字典编辑部主任帅初阳编审这一生只从事过编辑行业是否有遗憾时,她用了简单的四个字:“青春无悔!”她说《大字典》体现了一种精神,她把这种精神总结为“五心”——信心、安心、耐心、尽心、细心。让帅初阳老师记忆深刻的是那些与同志们齐心协力为《大字典》的编辑工作忙碌的时光。酷暑严寒,去资料室查阅资料时,由于资料多、房间小而不透气,里面总有一股让人窒息的味道,担心吹散资料卡片又不敢开电扇,戴着口罩和手套,一进去就是好几个小时,出来时常常是汗流浃背。《大字典》里有大量的生僻字需要造字,为了把字造得规范、美观,编辑们经常来回跑照排部门,向照排人员反复解释、耐心指导。又如编制检字表,要把6万多个汉字严格、规范地按照音序、部首、笔画顺序排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是,编辑们硬是知难而进,认真学习了《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等国家标准。但这些国家标准还不足以涵盖《大字典》所收的众多汉字,其中难字、生僻字众多,有的字部首和笔画很难确定,这就需要编辑对这些汉字认真研究,创造性地类推、细化规则,依靠自己艰苦和创造性的劳动与有关计算机编程人员一起编出了当今世界上收字最多、读音最全的《音序检字表》。
为了保证修订质量,一般的书稿只三审三校、看一次清样,而《大字典》第二版校对了十二次,看了三次清样。1500万字的书稿,每看一道都会发现不同的问题,而对同类问题的查找与处理更是让人费心费力。虽然在修订中大量使用计算机,但不少仍需要人工处理,要在上千万字中将问题一条一条全部找出来,实在是非常费工夫的。找到问题很难,处理问题更是不容易:一条引文的核对,要找到某一个字在原著中的实际使用情况,经常要把原著来回翻几遍,同时还要比较多个版本,以求引文的绝对正确无误。
《大字典》修订过程中的专项处理有800多项。比如繁简字、古文字字形、读音、地名、科技术语、引书格式、异形词、联绵词、数字用法、量和单位、专名号、贯彻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照应等等,每一项都由大量的细节问题组成。帅初阳编审把《大字典》修订的各个专项处理环节记录在一张纸上,随着环节的增多,这张纸竟有七八米长,工作的繁难程度可想而知。字典的行文,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字头和一段普通的释义;而对编辑们来说,却是大量的考证、审核、推敲等工作,耗时耗力。在修订工作中,编辑们一直遵循着一条原则:精益求精,改正原有差错,不能增加新的错误。这无疑是一种很高的要求。用冷玉龙编审的话说:“做这项工作,甚至用一丝不苟都不足以形容我们的工作状态。可以说,那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点儿不能马虎,一点儿不能松懈。”
多年以来,参与修订的编辑们就是以这种状态工作着,可以说,《大字典》的修订就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全部。这种状态要常年坚持下来并不容易,但坚持下来的编辑们都无怨无悔。“一个人一辈子能碰到的大事不多,一生中能参加这么大的国家文化建设重点项目是一种幸运。我们能为《大字典》的修订出一份力,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做贡献,是我们的荣幸和责任。”《大字典》的编辑们用这样朴素的话语评价自己的工作。
继往开来,书韵流香。一部沉甸甸的《大字典》散发着醉人的墨香,承载着古老的汉字文化与文明,也是新中国大型辞书编纂、修订历史的写照。里面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呈现的都是简单而朴实的面貌,而背后都可能蕴含着生动感人的故事。时光流逝,也许故事渐渐不为人知,但我们相信背后的精神一定会永存,我们相信代表“大国大典,盛世丰碑”的《大字典》也会在文化史上占据它应有的地位。
附 注
[1]参见: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主编.词典学概论.林书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珍藏本).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