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民营博物馆的寂寞与美好

2011-04-01刘阳

市场周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竹刻陈列馆城南

刘阳

“南京从来不缺文人、不缺藏家、不缺文化,但是缺了推手。这个推手应该是谁?政府、个人,还是企业财团?——其实都可以。”

想要了解一个城市的精华和渊源,博物馆是最好的去处。根据统计,目前南京市登记在册的56家博物馆中,民博就有10家,未注册的更多。它们大多在这座繁华的城市中如隐士栖居般安静低调,等待被瞩目。

老城南博物馆,落寞

“新年刚来临,我们却要无奈地关闭这个南京老城南的民间记忆录影机!”——新年伊始,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的负责人高松在该馆的网站上写下了这段话。位于南京市长乐路57号秦状元故居、建立于2007年5月的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落寞关闭。与大多数民营博物馆难以维系的命运一样,致使这家“老城南博物馆”闭馆的原因,就是资金的匮乏。

早在2007年,高松就已收藏了近万件南京老物件,有门雕、砖雕,雕花木床、古井栏等,其中古董椅子几百件、门窗上千件,雕花木床48件,成为南京小有名气的收藏家。“当时,秦淮区文化局出面邀请我把这些藏品放在秦状元故居展览,并拨出3个房间接近500平方米的展厅供我免费使用,还聘请我出任老城南印象陈列馆的馆长。”作为老城南印象陈列馆的负责人,高松对于当初与秦状元故居“结缘”的往事历历在目。2007年5月1日,老城南印象陈列馆正式开张。那一天,高松站在几百块南京老门牌前接受媒体采访,满是笑意。很多老南京在高松的展品里找到了自家的门牌和老街巷的名字,感叹唏嘘不已。就是这一次,高松和他的“老城南印象陈列馆”被很多南京人记住了。

高松既免费提供了展品,也不拿工资,却也乐此不疲。四方游客只要前来参观,他都热情地给予讲解。高松还记得当时一楼有三间房间,第一间挂的是老门牌,第二间挂的是老物件,第三间是老家具,二楼还有一个老南京生活回忆区,放着一些梳妆台、老自行车以及老家具。而如今的陈列馆,楼下已被一个书画院占用,可供陈列馆使用的只是二楼一块40多平方米的格子间。两年来,高松腾过两次地方,第一次是把楼下让给了书画院,再一次就是把楼上的面积缩小了一半,最近几个月干脆就是把门全锁上了。

曾经辉煌一时的老城南印象陈列馆遭遇了闭馆的窘境,对于未来,高松感到很茫然:“现在只好先把这些东西全部锁到仓库里去了,我最遗憾的倒不是没有场地展示我的藏品,而是南京人连在花格子窗小洞里看一眼这些老东西的机会都没有了。”

从2007年开馆到现在,不到四年间,老城南印象陈列馆为何出现了这样尴尬的局面?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的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入不敷出的状态,是这一“联姻”失败的重要原因。“2007年,秦状元故居免费给高松提供场地,在此布展,当时确实吸引了不少市民参观。”但这种状况维持的时间不长,后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少,如今秦状元故居每年的门票收入只有五六千元,连日常的维护开支都应付不了。与夫子庙等其他景点相比,更有着差距。”

抗战博物馆,坚守

位于铁心桥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除了周末和周一闭馆,其他时间都免费开放。

“成本当然有,但是我有能力让这个馆一直开着。”馆长吴先斌的办公室就在博物馆楼上。他是一个企业家,有一个很大的产业。他是个富有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跟抗日有关的史料后,一发不可收拾,收集此类史料,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吴先斌的热情,并没有被众多人“领情”。抗日战争博物馆里,除了门卫恪尽职守外,参观者寥寥。为了节省成本,博物馆内的大部分灯都被关闭了,馆内显得冷清异常。

吴馆长认为,“博物馆”本来就是相对专业且“枯燥”的,“只有那些有点兴趣,有点想法的人才会来参观”。事实上,吴先斌一直在持续地将一些新的理念注入自己的这座博物馆。他先是联合几个大学的学者和志愿者,走访了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对他们进行影音资料的取证保全工作。他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终有一天会体现出巨大的价值。

竹刻博物馆,希望

金陵竹刻是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类之一,享有“寸竹寸金”之美誉,明代一度繁盛,甚至成为宫廷文化。可时过境迁,如今的南京城,早已找不到地道的竹刻匠了。

“我只是半路出家。”2003年,一次机缘巧合,经商的谷正宏与竹刻邂逅,一见钟情。之后,他多方拜师学艺,得以竹刻入门。同年,他在总统府建立了一间金陵竹刻工作室,交流展示竹刻文化。可一间小小的工作室并不能挽救竹刻的日益衰微,2009年,谷正宏决心申请建立金陵竹刻博物馆,将这门艺术更好地保留下去。

博物馆申请了,但怎么样才能活的更好?谷馆长有他自己的绝招——个性产业化运作,是他认定的发展之路。谷正宏手中有众多渠道与资源,他联合著名的竹刻艺术家设计开发了一系列个性的竹刻产品,在自己的竹刻加工厂中生产,而这些竹扇、竹雕,竹工艺品进入市场后,换来了资金。

有了钱,博物馆便有了持续的发展后劲。“文化最重要的是能够传承下去,这也是我开博物馆的初衷之一。”而孩子是他的重要目标。开馆以来,他定期组织中小学生、高校学生参观竹刻馆,多的时候每天有两三百人。“我想让南京的孩子长大以后知道云锦、昆曲,还能知道竹刻。”

竹刻博物馆楼下还有家艺术沙龙,每期讨论固定主题,吸引了大批的竹刻艺术家和爱好者的参与。“我不可能一直向政府要钱,只有将品牌和产业结合,才能将金陵竹刻推向顶峰。”目前,金陵竹刻艺术已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政府着力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谷正宏也在自己的民办博物馆探索之路上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之光。

未来,或将美好

其实,老城南印象陈列馆的困扰并不是个案,目前南京民营博物馆的生存状况都很艰难。除了抗日战争博物馆、百家湖艺术馆、金陵竹刻博物馆三个场馆还能保证每天正常开放(但参观者也甚少),长风堂博物馆目前已鲜有展出、龟鳖博物馆基本无人问津、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也是处于开半年、修半年的状态……办的相对较好的几家民营博物馆无不是有企业“补血”苦苦支撑,馆长也无不是热爱艺术,尊重历史的企业家。坚守,尽管寂寞,但那些静静的角落,也聚集着南京千丝万缕的文化精神。

1996年,国家在《文物法》中界定了“民办非企业”的概念,将民办博物馆纳入其中,自此,民办博物馆摆脱了“黑户”的概念,有了合法身份。但十多年过去了,依旧没有一部法律可以为民博设定一个标准门槛。现实是,许多民办博根本不愿注册,因为注册了也只是多些“管束”——目前,政府对民营博物馆并没有任何实质的优惠政策。

有关专家表示,发展民营博物馆是发展中国大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层面看,政策之门正在打开。目前关键的是地方政府和有关方面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民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在土地、审批准入方面给予应有的政策支持和推进。不仅如此,在管理上可以将民营博物馆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按照现代企业来进行管理,例如建立董事会和基金会,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此外,还需要各专业研究人才来提升博物馆的专业水平和文化品位,突出办馆特色。

2010年,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一个《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如果这些意见可以具体细化,并且落实下去,民办博物馆会有起色的。”南京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张国祥说。“南京从来不缺文人、不缺藏家、不缺文化,但是缺了推手。这个推手应该是谁?政府、个人,还是企业财团?——其实都可以。而更多的,还需要大众的支持与参与。”

猜你喜欢

竹刻陈列馆城南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郁南康家大屋红色之魂陈列馆开馆
城南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Base Of China’s United Front in Chongqing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刀痕竹韵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
论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金陵竹刻即将消失的精致
江山市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