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碛口古镇聚落形态
2011-04-01高微微丑述仁
高微微,丑述仁,程 峥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
解读碛口古镇聚落形态
高微微,丑述仁,程 峥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
从古镇聚落的整体格局,古镇的空间序列和公共建筑三个方面对碛口古镇聚落的整体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古镇聚落形态的地理环境、地域气候、风水理论、社会经济等因素做了论述,从而有利于更深入地挖掘和继承古镇的文化价值。
碛口古镇;聚落形态;格局;空间序列
在晋西的黄河岸边,镶嵌着一颗“九曲黄河的明珠”,它就是碛口古镇。碛口古镇是晋商发祥地之一,是晋商通往西北地区的货物水旱转运码头和中转枢纽。它从清初到民国数百年的历史里,曾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独特的街巷布局与建筑空间,丰富的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遥相呼应,形成了有机的商业村镇布局。因此成就了因材制用、因地制宜、因境而成的特有的聚落形态,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碛口古镇聚落形态特征分析
聚落形态是建筑群在地表所呈现的景观。由于聚落形成的民族特点、生活方式以及自然条件的差异,聚落形态多种多样,一般划分聚落形态的要素有土地划分的形状、道路网、耕地与房屋之间的关系,房屋相互间的距离、房屋的形态与配置状况,建筑物的平面形态与立体形态等。从古镇聚落的整体格局,古镇的空间序列和公共建筑三个方面对碛口古镇聚落的整体特点进行分析。
1.1 古镇的格局特点
聚落所处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聚落采取什么样的布局形态。碛口古镇背靠卧虎山,面临黄河与湫水河交汇之处,卧虎山与黄河及湫水河的连接处是较缓的坡地,由于其天然的地理条件,因此古镇聚落形态的形成与地理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只有卧虎山下与黄河湫水河之间的一条带状的缓坡地上可以建房。古镇的走势由西北的要冲巷向西南沿黄河延伸到黄河与湫水河交汇处又沿湫水河逆水而上,直到西头村号头起,呈“L”型走向,全长2.5 km。总的来看碛口古镇选址与格局了决定了碛口镇的走向能够获得充足的日照以及良好的景观,独特的地势也决定了镇子的走向,形成了商业流通的序列,村落的布局与院落组织与山形互相呼应,形成较好的街道排水条件。
1.2 古镇的空间序列分析
村镇聚落的空间形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路骨架。碛口镇的街巷决定了整个聚落的形态结构。体现了当时古镇的商业运作秩序。
1.2.1 沿黄河湫水河主街的序列
沿黄河与湫水河的主街是碛口镇聚落的主干。这个空间序列可以分为以下部分:碛口古镇的道路骨架由三道主街和与之直交的13条坡度约30度的小巷构成。3条主街由北向南,沿黄河横向排列,是主要的过境道路和商业街道,依次分布有数百家商行店铺。三条主街根据各自起的作用不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秩序。
首先,沿黄河的西市街长度约400 m,在三条主街中长度最长,起点在北端的“税厅子”和锦荣店,止于一条横过街面的泄洪沟。这段是全镇经商序列中的第一个序列,因为碛口镇是由于其作为水陆货运的转运点而繁荣起来的,所以沿黄河的这一段以卸货为主要功能,河岸转弯处由于经过千万年的冲刷,十分陡峭,高于河滩大约6~7 m。上游下来的船和筏子都泊在这段河滩边卸货,先由小船驳运,在搭跳板上滩,由石砌的斜坡运到岸堤之上。西市街东侧密集着一大批货栈,经营仓储,过载或者做庄收购带批发。如锦荣店,荣光店,大顺店,永裕店等。
中市街在碛口镇的中央,这一段是黄河岸南段比较宽的地方,连接西市街和东市街,长约160 m,宽只有3 m左右,两侧店铺密集,是极好的商业地段。因此在它西面大约30 m,处,又衍生出一条商业街,呈弧形平面,与中市街平行,这条街叫“二道街”。后来,在二道街的外侧又建了一条只有几十米长的三道街,街面很窄,只有三米左右,二道街和三道街上也都是店铺。
碛口镇面临湫水河的地段为东市街,东西长400 m左右,这块地段比较平坦,由于湫水河水流湍急,所以不能行船,因此没有码头和卸货的大型货栈。但由于这里是货物转旱路的起点,所以这条街上的建筑多是骆驼骡马店,大大小小有十七八家,镇上最大的七家骆驼骡马店并肩排列在街的北侧,如三星店,义和店等。街的南侧分布有十几家订马掌的铁匠铺,还有很多饼子店。
1.2.2 街巷的演进过程
根据街巷的演进规律分析,碛口镇即不是先有街道后又房屋,也不是先有房屋后有街道的演进模式。先有房屋后有街道的演进模式是在非严格的秩序中发展而成的,是自然生成而不具理性,而先有街道后有房屋的演进模式则是理性的秩序与风水观念的综合作用构成了巷道的形态。
从对碛口镇街巷状况的分析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理性的秩序感与风水观念的影响,也可以感受到自然的、非理性的精神。
河及秋水河的连接处是较缓的坡地,作为最主要的街道当然是首先存在的,建筑沿着这条主街两侧布置,在这里是先有街道后有房屋的演进模式。随着聚落规模的逐渐扩大,临街的店铺商号一家连着一家,随着店铺密集程度的提高,到了建不下的程度,便向背后的卧虎山上发展,沿主街的等高线逐步出现了第二层次的院落,窑院也一层层的建起来,村民之间的交往和从卧虎山上排雨水成了主要的问题,因此与主要街巷联系的巷道开始出现。但由于沿主街的第一层次的建筑在建造时仅仅考虑到沿主街面的统一问题,在立面尺度方面并没有严格的控制,因此在一二层次之间的巷道就自然地呈现出有长有短,曲曲折折的形态,由于巷子坡度大,车马行走艰难,为了在山上活动方便,巷与巷之间便有了相同的横巷和小的休息平台,时间长了便形成两侧均有店铺的又一条商业街,比如出现很短的二道街和三道街,在这个层面上是先有房屋后有街道的演进模式。在两种模式相互作用下,最终生长成为今天古镇复杂的街巷网络。
1.3 古镇中的公共建筑分析
聚落不同于单一的民居建筑,聚落是形成一定规模的民居的集合,所以聚落必然要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也就是说在聚落中必然有专门的公共场所来适应公共活动的要求。公共建筑是整个古镇的象征,反映出当地的村民之间的血缘联系,同时也是沟通各家联系以及整个村落的重要元素和宗教信仰,社会交往习俗的物态载体,同时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聚落形态的景观特色。
从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上来看,则无论是在功能上,形态上,还是在精神上和观念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控制和支配作用以及特殊的场所意义。在众多的公共建筑中,祠堂、村庙和戏台是自然村落中最为常见最为典型的公共建筑,这些建筑不仅为孤立封闭的乡村进行有限的社会交往提供了不可取代的公共场所,而且也是当地民俗风情、生存方式以及建筑技术水平与艺术水平的集中反映。
碛口镇的繁华源于黄河的航运,但是黄河和湫水河常有水灾洪涝,人们自然而然想到要祈求龙王的保佑。黑龙庙位于碛口镇卧虎山半山坳,距镇中心约500 m,黑龙庙的选址极其成功,符合“脉遇水而止”,“脉尽处为真穴”的风水教条。因为卧虎山的山势由东北向西南正止于湫水河注入黄河的口子,正巧在山末端,又向西伸出一个狭小的山,三面陡峭,形式险峻,雄伟的山门和乐台就像一只猛虎高昂着头颅做出一个勇猛跃起的动势,准备扑向这两条万古奔腾的河流,而这个山和庙也就确定了碛口镇的形态,就形成了黄河边,黑龙庙前,湫水河边三条主街。这时,古镇和庙,山势,水势就浑然一体。
2 影响因素分析
2.1 地理环境
碛口古镇背负卧虎山,位于黄河湫水河交汇处,由于其天然的地理条件,只有卧虎山下与黄河湫水河之间的一条带状的缓坡地上可以建房,所以山环水绕,背山面水的坡地为最佳选择。镇子的走向受这种地理条件的影响也只能沿黄河和湫水河横向列开。
2.2 地域气候
碛口古镇在地理上位于冬冷夏热地区,碛口古镇的街巷形态正好考虑到冬季防寒和夏季阳光直射。镇上建筑以商业为主,院落并不是按照朝南来争取日照布置,而是以院落相连紧凑布局和狭窄的巷道来尽量减少冬季墙体散热,而且窑洞本身冬暖夏凉的效果,这也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应用的适宜性建造技术。
2.3 风水理论
风水观是我国古代早期的规划理念,它对中国古代村落的选址产生了深刻而普遍的影响,是左右中国古代村落格局的最显著的力量。风水包括地质、水文、生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因素。以风水理论考察村落的方法有四个:觅龙、察砂、观水、点穴。黑龙庙位于碛口镇卧虎山半山坳,其选址十分成功,卧虎山山势从东北向西南延伸,末端形成形成一个小山,三面陡峭,直插入黄河湫水河的汇聚处,正合“脉遇水而止”,“脉尽处为真穴”的风水教条。
2.4 社会经济
据西湾村《陈氏家谱》和民国六年《临县志·山川》记载,明代晚期当地的物资转运中心在碛口不远处的侯台镇。后来侯台发生水灾,商民才渐渐迁移到碛口,清代初年,随着大西北和内蒙古河套地区农牧业发展稳定,产品进入市场,促进了与内地繁忙的贸易。可见,碛口作为一个基于世缘群体形成的商业集镇聚落,通过商品流通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得以加强,因而与传统的民居聚落相比,布局也就更为开放,表现在线形开放结构和轻防御性等。
3 结论
通过对碛口古镇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种聚落形态的形成都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碛口古镇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作为商业中转站的鲜明特点,从而街巷总体布局和院落的结构也体现着一切为商业服务的特点,与现代物流中心的功能性质有相似之处,碛口古镇主要表现了商业集镇的独特村镇形态,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深入研究。
[1]临县志编纂委员会.临县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
[2]陈志华.古镇碛口[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王洪廷.碛口志[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4]王金平.风土环境与建筑形态[J].建筑师,2003.
X14
B
1004-1184(2011)06-0174-02
2011-06-08
高微微(1988-),男,山西吕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