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及早期临床观察
2011-04-01罗映琼王境青刘国文
罗映琼 王境青 刘国文
近年来,早产儿尤其是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早产儿的胃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主要表现为开始喂养后频繁出现腹胀、呕吐和胃潴留等,使早产儿无法正常生长,这样只有依靠静脉营养支持。经研究表明,早产儿胃肠道的调节功能及胃肠激素分泌水平与胎龄有关,胎龄越低,其调节功能和激素分泌水平越差,且与正常足月的新生儿相比,早产儿的胃排空能力明显延迟,同时由于早产儿的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够成熟,很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现象。本研究对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出现喂养不耐受的5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原因,早期进行微量喂养、逐渐加喂养奶量配合多潘立酮治疗,及腹部按摩等干预措施,使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明显缩短了静脉营养及住院时间,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108个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的病例有50例,发生率占46.3%。病例的纳入标准:胎龄不足37周者,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 g,日龄不超过28 d者,排除那些消化系统先天畸形的早产儿。
1.2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 喂养不耐受是指进行肠道喂养后,出现呕吐、腹胀和胃潴留等临床表现,出现以上症状中的1项或多项,即称为喂养不耐受,严重是可出现咖啡样胃内容物、粪便OB呈阳性、甚至可出现黑便及血便等临床表现[1]。其中呕吐的发生次数每天至少3次;喂奶量在不增多也不减少的条件下超过3d;胃潴留是指在喂奶之前抽取胃内残留液的量多于前一次喂养量的1/3或抽出的胃残液呈咖啡样或胆汁样;腹胀指的是早产儿的腰围每天增加超过1.5cm。
1.3 早期干预方法 出生后6~12h第1次喂养的奶量不宜过多,要少量多次喂养,一般喂养量及喂养频率为1~2ml/(kg次),每2h喂养1次。喂奶前先予少量的5% GS溶液喂养,如果没有出现呕吐症状再予配方奶粉喂养,待有母乳后给予母乳喂养。胎龄在34~36周的早产儿可经口喂养;不足32周者需用鼻胃管喂养;而胎龄在32~34周之间者要结合患儿的病情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若需增加喂养奶量则不宜过快,要让早产儿有个适应的过程,且增加的量每天不能超过20ml/kg体重或每天每次增加量在0.5~2.0ml范围内,并注意保持水及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静脉营养治疗。在以上方法喂养的同时配合使用多潘立酮0.1~0.3mg/(kg·次),口服或胃管注入,2周为1疗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表示。
2 结果
本组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有50例,占同期在我院治疗的早产儿比例达46.3%,其中只出现腹胀的有6例(占12%),只出现呕吐症状的有9例(占18%),而只出现胃潴留的有5例(占10%)。而多个症状并见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呕吐与腹胀并见的有2例(占4%);胃潴留与腹胀同时出现的有3例占6%;呕吐和胃潴留同时发生的仅1例(占2%);以上3个症状一起出现的有3例(占6%)。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的症状出现于新生儿早期及开始肠道喂养的1周内。早期予早产儿微量喂养并逐渐增加喂养的奶量,配合多潘立酮治疗和腹部手法按摩保健,结果静脉营养所需时间(4.75±1.82)d,胃管留置的时间(3.25±2.42)d,住院时间(20.25±5.93)d。与干预前相比,出现喂养不耐受的仅有11例,发生率降为10.19%。
3 讨论
早产儿的胎龄不足37周,其各器官功能发育都尚不成熟,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据统计,目前我国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约为25%[2]。很多新生儿营养专家的观点是早产儿的营养目标应达健康足月儿所需的营养水平,然而早产儿,特别是那些低体重儿远无法达到喂养营养需求,而使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营养不良,抑制其生长发育,影响体格发育甚至认知功能。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功能不成熟或喂养不耐受,是影响早产儿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特点[3]主要有:①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胃肠动力不足。②早产儿的胃肠神经功能和消化吸收功能发育还尚不成熟,胃肠道中的消化酶含量少,且其活性低甚至没有活性。③禁食3d后肠绒毛将萎缩变平,乳糖酶发育障碍。早产儿的这些胃肠道的功能特点是使其哺乳、消化、吸收及排泄困难而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主要因素。因此,很多学者提出早期给予早产儿进行胃肠道喂养,这样可刺激胃泌素的分泌,促进肠粘膜生长及胆汁分泌,加快胃肠蠕动,减少肠肝循环[4]。有研究表明,早期少量喂养,渐进式缓慢增加喂养奶量,能使胃肠损害的发生率显著降低[5]。早产儿的吞咽功能较差,故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及腹胀。多潘立酮能促进食管蠕动及胃排空,预防胃食管反流现象发生,抑制恶心呕吐,且能避免胆汁反流的发生,而不影响胃液分泌,副作用小。本研究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进行早期干预,采取了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增加喂养奶量配合多潘立酮治疗,和腹部手法按摩保健,从而降低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取得了满意疗效。
[1]赵祥文.小儿胃肠功能障碍概述[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6:1.
[2]常艳美,刘惠丽,葛美茹,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6, 21: 268-270.
[3]邵肖梅.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及喂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2(1):55-57.
[4]董梅,王丹华,丁国芳,等.极低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90.
[5]廖敬忠,丘小汕,张巧玲,等.危重新生儿胃肠喂养方式与胃肠损害发生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