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与古代女性美妆文化

2011-04-01冯盈之余赠振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红妆画眉成语

冯盈之,余赠振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在我国,与服饰有关的词语不知其数,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而在服饰语海里,数量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当数成语。“这些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也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①

在众多的服饰成语中,有一类成语描绘和记录了古代妇女的美妆画面。文章将以这些成语为线索,梳理和分析古代妇女美妆演变、发展的特点及其文化意蕴。

一、成语里的古代妇女眉妆

人们常用“眉清目秀”、“眉目如画”作为评价美女的基本标准,说的就是眉毛在五官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画眉”是面部妆饰较为独立的一个部分,所以本文将对其作单独考察。

“纵观历代女子画眉样式,主要集中在长短、粗细、曲直和浓淡等方面。”②

成语“粉白黛黑”出自屈原《楚辞·大招》中的“粉白黛黑,施芳泽只”。意思说白施于面,黛为黑施于眉,反映出古代画眉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此时妇女画眉,以深黑色为主。其眉型则以长为标准,同时将“蛾眉”作为审美标准之一。《诗·卫风·硕人》赞美美好的女子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意思是:手指比白茅芽还嫩,皮肤比脂膏还细腻,美丽的脖子像蝤蛴,牙齿齐白像瓜籽,方正的额头眉细长,一笑百媚若人爱,眼波流转有灵气。这是成语“蛾眉螓首”的出处。蛾眉,细长而弯。《韵会》载“蛾似黄蝶而小,其眉勾曲如画”③。于是,蛾眉成为各代女子眉式的基本样式,后代诗人多用“蛾眉”来称呼美女。如高适《塞下曲》诗云:“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前人留下“蛾眉曼睩”(语出《招魂》)、“娥眉皓齿”(语出汉代司马相如《美人赋》)等成语。

汉时兴描眉,形成眉妆史上第一个高潮。“张敞画眉”典故可见时风。《汉书·张敞传》记载:“(敞)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由此留下成语“京兆眉妩”、“京兆画眉”、“画眉举案”等。这一高潮的形成“与汉代礼制的形成、统治者的重视有关,与姬妾盛行、男尊女卑进一步强化也有密切关系”④。女子的妆扮,往往以男子喜怒为转移,更以取悦男子、媚惑男子为目的,典型的妆扮如“愁眉啼妆”。《后汉书·五行志一》记载:“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所谓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饰目下,若啼处。”愁眉这种眉式,据说出自东汉孙寿之手。愁眉,眉细而曲折。这种纤细而曲折的愁眉,与西汉时期的八字眉类似,也是眉头朝上,眉梢向下,给人啼泣之感。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妆饰文化进一步发展,画眉之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风流天子李隆基甚至命人作了“十眉图”,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是为“十眉”。即便是美貌又自信的虢国夫人(杨玉环的姐姐),可以“素面朝天”,但眉还是要画的,因为玄宗如上述痴迷“美眉”。张祜就此写了一首诗:“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这首诗就成了成语“淡扫蛾眉”的出处。有才华的女子被称为“扫眉才子”,出自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扫眉,即画眉。唐李商隐《代赠二首》诗“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温庭筠《南歌子》词“倭堕低梳髻,连绢细扫眉”,都是吟诵“扫眉”的诗句。

唐代妇女的画眉样式,比起从前要显得宽阔和浓重一些。唐人给这些不同的眉式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比较著名的有柳叶眉、却月眉、八字眉等。柳叶眉简称“柳眉”,这是一种眉头粗圆、眉梢尖锐、眉身宽阔的眉式,因形状与柳叶相似故名。柳眉是唐代妇女所推崇的,如韦庄《女冠子》词“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咏的就是这种眉式。柳叶眉在后代继续盛行,成语“杨柳宫眉”、“柳眉剔竖”、“柳眉倒竖”等都出自元明清三代,如元刘时中《同文子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下》:“杨柳宫眉,桃花人面,是平生未了缘。”可见柳叶眉为后世妇女所认同。

另外,眉在目上,眉目一体,是面部最生动的部分,并成为古代妇女表达情感的主要表征与手段之一,于是就有“挤眉弄眼”、“眉目传情”等成语。

二、成语里的古代妇女面妆

人之美丑主要重颜面,所以面妆成为女性人体装饰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除了画眉,古代妇女面部化妆,一般有敷铅粉、抹胭脂、涂鹅黄、点口脂、描面靥、贴花钿。这些内容大都在成语中有具体的记录。

用粉搽敷脸上,是古代妇女化妆的重要手段。一般认为这一手段始于战国时期。上述“粉白黛黑”说的是我国古代妇女最早的敷粉妆法。《战国策·楚策》也有记载,张仪谓楚王曰:“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即那郑国和周国(韩国属国)的女子,打扮得十分漂亮,站在大街巷口,如果不知道,初次见她的还以为是仙女下凡。古代把敷面的粉统称为“妆粉”。妆粉从成分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以米粒研碎制成,所以,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为化铅而成的糊状面脂,即为“铅粉”。最初,大多未经脱水处理。以糊状为主,也被称作“胡粉”,大约在汉代以后,铅粉被吸干了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状,使用时候加水调研,就可以涂抹。铅粉(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现在能见到的铅粉,以秦代为早,是文物工作者在对秦兵马俑进行研究时发现的。后代把铅粉称为“金粉”,并成为女子的代称之一,有成语“六朝金粉”。

先秦、两汉时期,女性的美尚未取得独立的价值,人们虽然欣赏女性之美,但更强调道德,表现出了以德压美的倾向。先秦时期人们的审美观,重人工修饰,讲究质朴。但这时期的女子已经知道一白可以遮百丑,开始使用妆粉,脸色敷粉以“白”为主。后来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胭脂是一种红色面脂。汉以前胭脂主要产于河西走廊焉支山,主要原料为红蓝花,汉武帝击败匈奴后,红蓝花在内地大量种植。而胭脂从匈奴地区传入中原,成为汉族妇女的妆饰品,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公元前138年,张骞等人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引进了葡萄、石榴、芝麻等植物,同时也引进了胭脂。

成语“红粉青蛾”出自唐代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诗:“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成语“匀红点翠”出自北宋诗人陈师道《木兰花减字》:“匀红点翠,取次梳妆谁得似。”历代诗文中也有不少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等。有关唐代妇女饰红妆的记载就更多,如“青娥红粉妆”(李白《浣纱石上女》),“对君洗红妆”(杜甫《新婚别》),“射生宫女宿红妆”(王建《宫词》)等等。

除了“红妆”,历代女性对美的追求,还在“红唇”上下功夫,于是有了成语“傅粉施朱”(语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朱唇皓齿”(语出屈原《楚辞·大招》)、“朱唇粉面”、“朱唇榴齿”等等。妆唇以红,在中国起源很早,楚宋玉的名篇《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若其丹”。“丹”即朱砂,它是古代妇女妆唇所用红脂的主要原料,“朱”的色彩为红,故古人常称女性的口唇为“朱唇”。汉刘熙《释名》定义曰:“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以朱砂研磨后得出的红色颜料可以饰颊,人们又将颜料拌入动物的油脂,使之凝结成脂类物,既滋润口唇,又增添红色,且不易脱落,深受先秦至汉时期妇女的欢迎。红脂的原料在汉代以后,北地的红蓝花在内地得到广泛的种植,便取代了朱砂,原因是红蓝花汁色鲜,质地均匀细致,不似朱砂总带着粉粒,而且红蓝花汁附着力强,不会轻易褪色。明人的《正字通》云:“燕脂,以红蓝花汁凝脂为之……后人用为口脂。”清时统称为胭脂,既抹唇又妆脸。《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里,宝玉拿出一个盛了上好胭脂的白玉盒子,给平儿妆唇,就是一个例子。当然也有特例,如唐元和末年,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唇以乌膏点染。白居易的《时世妆》诗记录下了当时的怪异面妆:“……乌膏注唇唇似泥。”

唐代妇女美妆的蓬勃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唐代炫丽多彩的城市生活,随着唐朝繁荣的商品生产发展以及城市经济的进步,美妆生活成为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典型代表。

成语“蝶粉蜂黄”则记录了“额黄”化妆习俗。“额黄”是指妇女在额上涂黄粉的妆式,是隋唐妇女妆式之一。在李商隐《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诗中有描绘:“何处拂胸资蝶粉,几时涂额藉蜂黄。”这就是此成语的出处。李商隐在《蝶三首》还写到:“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牛峤《女冠子》也有“额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的记载。在额上涂黄粉风俗的产生,与佛教的盛行有一定关系。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当时全国大兴寺院,塑佛身、开石窟蔚然成风。妇女们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染成黄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额黄的风习。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额黄。到唐朝时额黄更加盛行。到宋代额黄还在流行,如宋代彭汝励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

在男权社会,女性特殊的地位与价值观念,使得她们的妆饰行为既有愉悦又有悲酸,既有健康的美,又产生非常态的现象,如上述“愁眉啼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完全是乞怜于男性的一种妆饰。啼妆是出现于东汉末年的一种时妆,相传由汉桓帝大将军梁冀之妻孙寿所创,具体作法:以白粉敷面,然后以油膏薄拭目下,如啼泣状,使人产生怜悯之情。隋唐时期仍有此妆,唐韦庄《闺怨》诗:“啼妆晓不干,素面凝香雪。”

三、结语

成语记录了古代女性美妆文化,反映了女性面妆的发展和演变受时代、制度、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历代女性美妆反映了东方女性温柔、含蓄、细腻、娇弱的心理情感特征,反映了依附于男权、缺乏独立人格的古代女性生活状态;同时也体现了历代女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我完善的期盼。内外兼修是女性美妆的最高境界,是美化社会生活的积极力量。

注释:

①冯盈之:《成语与汉民族服饰文化》,《宁波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39页。

②霍仲滨:《洗尽铅华——服饰文化与成语》,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5页。

③④卢秀文:《中国古代妇女眉妆与敦煌妇女眉妆——妆饰文化研究之一》,《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第90页,第91页。

猜你喜欢

红妆画眉成语
不做画眉
不做画眉
我以一身戎装,许你一世红妆
不做画眉
拼成语
猜成语
轻奢红妆
天堂与笼子
惊艳红妆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