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郁山九宫十八庙历史沿革考略

2011-04-01蔡盛炽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彭水

蔡盛炽,高 仲

(1.重庆彭水县志办,2.彭水中学;重庆 409600)

郁山九宫十八庙历史沿革考略

蔡盛炽1,高 仲2

(1.重庆彭水县志办,2.彭水中学;重庆 409600)

汉武帝置涪陵县于郁山,三国时置涪陵郡,以至唐置黔中道,使彭水地区成为道、州、县三级治所的要地。开发盐、丹地方产业为特征的“黔中文化”,源头在郁山。几千年年来郁山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民族文化,仅先后修建的庙宇就有“九宫十八庙”的种种传说,对应考证不同版本的地方志,有关说法并非子虚乌有。

郁山;九宫十八庙;考证

郁山,在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北,水路有郁江航道,陆路有渝长高速、319国道及渝怀铁路经此,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交通便利。

早在夏商时期,这里因产盐(天然盐泉飞水井,为西南两处古天然盐泉之一)、产丹(即丹砂,为古代道家炼丹的首选原料,还是古代帝王的尸体防腐剂),且开发甚早。先后来此开发经营盐丹产业的有蚩尤、九黎、驩兜、卜(濮)人、巴人的后照部落、廪君、盘瓠、賨人(板楯蛮)、龚人、佬人等。西汉武帝建元元年(—140),即建涪陵县于此,辖今贵州思南以北,石柱方斗山以南,秀山以西,武隆以东的地区。汉代开始凿井汲卤制盐。东汉为巴东属国,三国为涪陵郡,北周时为黔州,隋代又建彭水县于此。郁山为州县两级治所驻地。唐代,黔州盐井达到41口。贞观四年(630),将黔州及彭水县的治所迁到今彭水县城,在郁山设盐课司,专管盐税。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置黔彭直隶厅(辖彭水、黔江、酉阳、秀山)于此,乾隆元年(1736)厅废,置巡检司,驻军,兼管盐务。民国元年(1912)在此设分县,置先佐,管理上八乡政务,民国二十一年(1932)撤消分县衙门。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海盐、淮盐内销受阻,郁盐奉命增产,供应川黔湘鄂边区38县的军需于民食。1984年,因郁盐含氟超标而停产。

几千年年来,郁山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民族文化。单是庙宇,就先后修建了九宫十八庙。但究竟有哪九宫,哪十八庙,先后有几位老人所说不一。经一一考订,分述于下。

万寿宫,又名许真君庙,祀许真君。许真君原名许逊,三国时吴人,家住南昌,信奉道教,得三清道法。曾任旌阳县令,又称许旌阳。有“十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业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物,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传世。相传后来成仙举家四十二口,连同鸡犬住宅飞升,留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乡人为他建“万寿宫”,后为江西人的会馆。郁山万寿宫在南京街,建于清代,仍为江西人的会馆,每年聚会一次。新中国成立后,为郁山区粮站及仓库。后存部分梁柱和砖砌围墙,现被拆毁,仅存防火水池和条石构件。

文昌宫,供奉文昌帝君,又叫“七曲文昌梓潼帝君”。民间传说,他是掌管文运的。文昌帝君原姓张,名亚子,他的王宫在四川梓潼县七曲山,晋代人,因为做官战死,人们建庙祭祀。唐宋两朝,多次受封,封到英显王。道家说他掌管人间功名禄位等事,因而受到文人的崇拜。郁山的紫云宫祀文昌圣像,始建年代无考。原附祀于后灶川主庙。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由廪生苏永图承首募捐,建于后灶川主庙侧。宫前石坝中,有字库塔一座,专供读书人焚烧字纸之用。每年春秋仲月(即二月、八月),由首士带领信众祭祀。新中国成立后,为民办中学,“文化大革命”后,改三连乡中学,逐步拆毁,今为职业中学后灶宿舍。

禹王宫,供奉大禹神像,为两湖来川经商人的会馆。郁山的禹王宫,始建年代无考。原黔彭联立初级中学曾设于此,今郁山中心小学。为明代木瓦建筑,四面有封火墙。正殿高约十米,藻井(天花板上的装饰)为向下伸出来的金龙头像。清末辟为丹泉书院,先后改为郁山小学堂、黔彭联立初级中学等。

南华宫,祀大祖惠能。郁山的南华宫为广东人会馆,始建年代无考。咸丰十一年“毁于贼”(指被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部将曾广依率领的军队烧毁)。后由乡人捐资重建。为四合院格局,在原理发社背后,老街“天生厚”后面。新中国成立后拆毁,建为民居。

紫云宫,又名玉皇阁,祀玉皇大帝。脱胎于原始社会先民们认为,有支配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最高主宰——玉皇大帝,是人为地综合各种神灵的属性而创造出来的。郁山的紫云宫原在下街渡口塘北边,为明代建筑,庙貌宏伟,有两个天井,周围有封火墙。清代同治六年(1867)前,庙宇颓废。郁山老年人周绍鲁,秉告郁山巡检胡林筹款重修。次年开始,经过七年时间,周绍鲁始终经手督工,才告落成。金碧辉煌,颇为壮丽。新中国成立后,为三连乡人民政府驻地。后拆毁建新车站和新农贸市场。

万天宫,又名泗王庙,祀镇江王爷杨泗将军。郁山的万天宫,在渡口塘左岸石岩台地上,后面为大黄桷树所荫蔽。为明代建筑,三面围墙,西面飞檐临郁江,两个天井,第一个天井里有戏楼、看台等,石板铺地,庙貌雄伟。新中国成立前,为军粮仓库。新中国成立后,先为粮库,后被拆毁,建粮油加工厂和办公楼。

玄天宫,道观,为公元前11世纪周穆王尚神仙,召尹轨、杜冲居终南山尹真人草楼之所,隋炀帝改为玄坛,祀尹真人。郁山的玄天宫在白马堂街后坡,始建年代无考,为依山而建的木瓦结构建筑,梯形三重天井,外有砖封围墙。原为尼姑庵。新中国成立前,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在此办盂兰会(超度死者的宗教活动),香火鼎盛。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民房,仅存部分庙基。

巧圣宫,祀鲁班,又名鲁班庙。郁山的巧圣宫在老街滑石板原供销社采购站后面,始建年代无考。为梯形建筑,分上下两殿。建庙时间不详。每年腊月二十,木、石、泥、篾等匠人来此祭拜。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此设黔江县粮油转运站及仓库,后为面粉社,现为新中居委街道办事处。

三圣宫,又名川主庙,供奉川主(李冰父子)、地主、药王。郁山的三圣宫在后灶凉风洞大路边的山坡上,始建年代无考。一连三重正殿,四面围墙,墙上盖瓦。走进山门,有屏风,上有神龛,塑有面带慈祥的吉祥神像,颇受妇女儿童朝拜。三个天井中铺石板,两边为厢房。每一正殿,分别供奉一圣。新中国成立后,为制盐公司办公地和宿舍。现在拆毁,为菜地和民居。

蚩尤庙,亦名咸泉龙王庙,祀蚩尤。为郁山井灶商民公建,始建年代无考。每年农历五月十一,郁山的“井灶商民”要到庙祭祀,以猪、牛、羊三牲作为祭品。“以一人扮舞、咒诵,并非寻常经讖,似有神物凭依之,仅令一人工其事,不可以传习者”(康熙版《彭水县志》)。这天,老板要请工人吃一顿肉。

庙在龙滩河左岸(即后灶河左岸,今郁江大桥斜对面、原壁山庙下面),庙宇不大,到清代时,只剩三间正殿了。修建年代不详。新中国成立后,庙被拆毁,庙基被辟为耕地。

开元寺,在今郁山镇政府原址,今存门前石梯及石梯中段石门。门上额云:“瑞映灵峰”。联云:“甘露凝成千佛果,雨花散作万家春。”

此寺初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原在县城今山谷居一带。南宋时,在“盐井镇(今走马乡万灵山)东”(1960年前的观音寺),郁山的开元寺,建于明代万历(1579~1619)初年,长老汲源建于今址。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郁山巡检黄铣陪修,同治六年(1867)住持僧汲源重建。前面为依山而上的石梯,台地上建三进两天井的四合院,正殿供佛释迦牟尼,两侧供佛像二百余尊。中有原挂在云顶寺的唐代铜钟一口(今存黔江文管所),外有封火砖墙。周围有古榕,今存一株。

民国十二年(1923)4月,属孙中山的四川讨贼军新编第一军第五混成旅旅长贺龙,率部驻在这里,平抑盐价,捐资修建断矶桥,去县城处决黔军团长周曰庠,处决了违犯军纪的亲属阎敬诚,离去时,郁山上八乡为他立了“德媲忠韩”的德政碑。以后彭水县第二小学校又设于此。

新中国成立后,为供销社仓库,“文化大革命”中,曾为红卫兵大串连接待站。后为郁山区公所驻地。1983年,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了保护石碑。当时还有中殿以下建筑面积372平方米的四合庙宇;1993年,拆去中殿及两厢;2001年拆去下殿。

壁山庙,祀壁山神。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巡检也要像县令祭祀城隍那样,准备纸钱旧饭,在野外迎接壁山神像,抬着轿子,打着伞盖,送到坛场祭所。祭完以后,送神入庙。据成都人刘芬所著《壁山考》说,壁山神为铜梁人赵延之。他是唐代巴川县令,因平寇乱有功,升为合川刺史,死后给他建了庙。咸通二年(861),有“夷贼逼城”,老百姓向他的庙祷告,求他保佑。忽有甲兵汹涌而至,把贼赶走了。大家知道,这是赵延之“阴助”。于是奏报朝廷,封为威烈侯。从此,合川百姓更加相信了,每逢水旱疾病,都来求他保佑。因为赵延之生前曾到壁山巡视过,他爱壁山“清幽”,有“与时神游”的话,所以壁山也给他建了庙。大凡为百姓御灾捍患的神灵,各地都爱祭祀。

彭水县城原有壁山庙。康熙四十九年(1710)时,尚存故址。郁山的壁山庙,始建年代无考。原址在擦耳岩上面,从镇上到棉子地的石板路边。壁山神是像城隍那样,管人生死的。他的这种职司是在乾隆五年(1740)在郁山设置“巡检司衙署”后,百姓逐渐“赋予”(形成)的。里面有牛头马面,凶神恶煞,还设有机关,人一进去,不慎踩着,牛头马面就从两面扑来,令人十分恐怖。里面还有地狱里各种刑罚的场面,如“下油锅”、“锯人”等,令人毛骨悚然。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祭祀。其中,七月十五以前五天或七天就开始打“清醮”(即乞求地方平安的宗教活动),那天,把壁山神像抬着,由住在十几个岩岍里的叫化子,装扮成勾人魂魄的各种“无常”及小鬼等,上街游行。游完后在野外设坛祭祀。祭毕,再抬回庙去。

新中国成立后,拆毁神像,郁山区铁业合作社成立于此。1965年,修国道319线郁山公路桥时拆毁,现在仅存部分庙基上建了民居。

文庙,即孔子庙,郁山孔子庙,始建于东汉,原建地址无考。永平二年(59)汉明帝要各郡、县……皆祀圣师周公、孔子,以犬为牲。唐代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其庙为文宣王庙。元、明以后,始称文庙,为县级治所必建的庙宇。郁山文庙当始建于明代以前,清代,郁山的文庙在后灶,三进两天井的木瓦建筑,四面封火墙。正殿祀孔子,东配殿祀颜渊、子思,西配殿祀曾子、孟子……每年春秋仲月(农历二、八月)上丁日(上旬逢丁的一天)由当地最高的行政官员率所有官绅,以牛、羊、猪各一,按规程祭奠,极为隆重。同治二年(1863)因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将曾广依率领的部队路过郁山时焚毁,于同治四年(1865)由郁山拔贡支葆恬、支承祜,文生冉崇棣等重建,新中国成立后,被拆毁建民房。

武庙,唐代到元代祭祀吕望,明清时,供奉关羽,中塑关羽神像,左塑手执青龙偃月刀的周仓,右塑佩剑的关平。民国时,又把岳飞与关羽合并祭祀。关羽不仅为帝王所推崇,更为民间所信奉,为行伍、教育、命相、理发、屠宰、酱园、豆腐、银钱、皮革、庖厨等二十余家行业的保护神。民间取其义而为自身楷模,君王取其忠而让他人效法。各取所需,皆大欢喜。郁山武庙在老街口,始建年代无考。同治二年(1863)因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将曾广依率领部队路过郁山时焚毁,于同治五年(1866)由郁山拔贡支葆恬、文生冉崇棣,首事支承宗、李文美等重建。塑有关公执大刀的神像。里面有操练场、擂台及各种练武器械,为习武者的操练场所。新中国成立后,郁山派出所及临时监狱驻此。今存残缺的石拱门。

龙王庙,初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在太平桥头,庙内有戏楼,曾设米市,新中国成立后,镇文化馆设于此。现已毁建为民房。

奎星阁,奎星,指奎宿,二十八宿之一,为西方七宿之首,古人认为它主管文运和文章。原庙不知何时始建。郁山的奎星阁,始建年代无考。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巡检胡林,与拔贡支葆田、支承祜培修。原址在玄天宫大石梯左侧,三进两天井,木瓦结构建筑,四面封火墙。现已建为民居。

雷祖庙,始建年代无考。即雷神庙,为卖小吃商人所供奉。相传文太师伐西歧失败阵亡,后被姜子牙封为雷神。郁山的雷神庙在郁山水巷子。因为“首事(管事的头人)”无能,以致一群无赖在里面居住。清代同治八年(1869)巡检胡林,把首事撤免了,把无赖驱逐了,另换公正的首事、监生王炳瑞经管,于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依山而建,为坡形四合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为邮电局,区公所后院,供销社仓库,现为农贸市场。

桓侯庙,又叫张王庙,祀张飞。建筑年代无考。塑有两米高的张飞像,左右为关兴、张苞。因为张飞为杀猪匠出身,所以被屠宰业供奉。每年农历八月二十,相传为张飞生日,屠宰业人员,都到此祭祀。郁山的桓侯庙在水巷子,与雷神庙一墙之隔,为四合院建筑,四面封火墙,今庙宇神像被毁,已建民居。

乾元洞,建于清代嘉庆(1796~1820)初年,为尼姑庵。即原铜锣寨顶的竹音寺,但寺边无水源,靠人力到乾元洞挑水过活。后将竹音寺迁于此,改名乾元洞。新中国成立后,尼姑还俗,禁烟(鸦片)时,设“劝戒所”于此。今存庙碑及石墙,有石碑尚存。

马王庙,建筑年代无考,向来是守备(驻军首领)驻防的地方,在马王沟(后讹为“蚂蝗沟”)右侧,原郁山红茶厂。祭马王菩萨。凡喂骡马的或以骡马运输的,都要祭祀,后来成了骡马市场,甚至有骡马病了,牵到庙里去拴一夜或两夜,病就痊愈的传说。民国时期,随骡马市场,迁到太极桥附近。先为郁山船业公会,后改为郁光木船运输社。1982年大水冲走建筑,夷为平地。

白池寺,佛教寺院,清代名白石寺,建筑年代无考,为撮箕口式(即一正殿加两边厢房)木瓦结构建筑。在郁山后江河之侧,地极清幽。新中国成立后,为白池村小学。现原庙宇已拆毁,建成新的教学楼。

天池寺,佛教寺院,在郁山镇凤凰山上。建于清代嘉庆(1796~1820)初年,因年久颓废,同治十三年(1874)本寺住持的女尼重建。为木瓦建筑的四合天井寺院,八字型山门,四面封火墙。直到民国时期,仍为尼姑庵。新中国成立后,曾为三连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经济困难时期(1959~1962)曾设孤儿院于此。“农业学大寨”中被拆毁,建成“人造小平原”。

寿井寺,佛教寺院,在老郁山顶,初建于唐代,清代彭水知县陶文彬在《祀郁井记》中说:郁井后面“山顶有寺曰‘寿井寺’,相传自唐时与井同创,始云”。重建于明代洪武(1368~1398)初年,中国成立后被拆毁,现存完好的庙基。

茶店寺,佛教寺院,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在棉子地偏岩子,为建在岩岍下面的道观。曾有素婆寄居于此,直到新中国成立。今虽存,但破烂不堪。

回龙寺,佛教寺院,建于明末清初,在中井河左岸山堡上,为四合院木瓦建筑,四面围墙,山门左右墙上,各塑有一条浮雕在墙面,盘旋而上的对着中清河的龙头。中国成立后,为中井小学。1982年被洪水冲毁。

香山寺,佛教寺院,建于乾隆(1736~1795)初年,为尼姑庵,在今老郁山悬钟塘。依坡而建,有两重庙宇。庙前有大黄桷树两株,树上悬有乾隆年间所铸铁钟一口,声音洪亮,因以得名。新中国成立后,为联丰村小学。

长江寺,建于道光年间(1821~1850),男女杂居。在今清滩坝庙嘴。当时是山林,为外地移民栾、葛、李、马、梁五姓迁入开发并发迹后所建。祀观音大士,也祀五姓祖先。新中国成立后,拆毁,垦为稻田。

[责任编辑 文 川]

On the evolution of Jiugongshibamiao of Yushan

CAI Sheng-chi1,GAO Zhong2
(1.County Annals Office, Pengshui 409600, Chongqing, China;2.Pengshui Middle School, Pengshui 409600, Chongqing, China)

Fuling was set on Yushan as a county in the Han Dynasty, as a prefecture in Three Kingdoms and as the circuit of Qianzhong in the Tang Dynasty.That made the Pengshui District the important place of three-level government of circuit,region and county.The origin of “the Qianzhong cultu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local businesses of developing salt and cinnabar was in Yushan.For thousands of years, Yushan has accumulated rich historical, national culture.As for temples built successively, there are kinds of legends about“Jiugongshibamiao (nine palaces and eighteen temples)”.After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different versions of local annals, these legends are not unreal.

Yushan; jiugongshibamiao; textual research

K928.75

A

1008-6390(2011)02-0058-04

2010-09-19

蔡盛炽(1930-),男,土家族,重庆彭水人,彭水县志办编审,主要研究地方志;高仲(1960-),男,土家族,彭水中学教师,主要研究地方志。

猜你喜欢

彭水
彭水水电站基于下游防洪安全现状的削峰调度研究
赏世界苗乡 看养心彭水
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彭水实践
书画绘苗乡 墨香飘彭水
《绿色中国大讲堂》彭水开讲
苗乡彭水邀约世界
苗乡放歌须纵酒 彭水青山恰故乡
彭水之盐
彭水县贫困村整体脱贫的实践探索
如画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