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地区干旱及减灾对策
2011-04-01郁凌峰
郁凌峰
(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辽宁 沈阳110003)
1 干旱历史
根据《辽宁省水旱灾害》统计,新中国成立前,从1470年至1949年的480年间,有历史记载的旱灾发生91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49年至2009年的61年间,朝阳市有42年发生中度以上干旱。特别是2000年和2009年,朝阳市遭受特大旱灾,2000年,朝阳市作物受灾面积40万hm2,占当年播种面积的94.13%,经济作物损失3.03亿元。2009年,朝阳市作物受灾面积36.29万hm2,占当年播种面积的100%,经济作物损失13.72亿元。
2 干旱成因及特点
2.1 干旱成因
1)地形地貌因素。朝阳地处燕山山脉向辽沈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山地、丘陵、河谷平地相间分布,以低山、丘陵为主要地形特征。受科尔沁沙漠影响,南来的暖湿气团在南坡形成降水,西边来的降水过程因下滑产生消锋现象,导致朝阳地区不易产生降水或降水量较少。
2)气象水文因素。朝阳干旱主要受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朝阳地处中纬度带,高空盛行西风环流。从西北而来的干冷空气占领该地区上空,阻挡了南来的暖湿空气,不利形成降水。同时,西南低气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时间的早晚和强度是造成春、夏、秋季节性干旱的另一个原因。朝阳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春秋季节降水不足。
3)生态环境因素。朝阳是辽宁省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森林面积少、绿色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截至2009年底,全市有水土流失面积8 000余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0%。
4)人类活动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需求的增加,工、农业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紧张,干旱问题日趋严重。
5)工程因素。朝阳地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工程节水措施不配套,浪费水严重,灌溉水利用率低象。同时部分水利工程的供水保证率低,严重干旱时往往不能发挥作用。
2.2 干旱特点
1)旱灾发生频繁。朝阳为典型的北方旱区,旱灾发生极其频繁,而且具有非常明显的连续性。
2)季节性明显。朝阳地区年内降水量差别较大,降水量集中在夏季,春、秋季降水不足,因此,朝阳地区春旱、秋吊发生及其频繁。
3)灾害损失大。朝阳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较差,抗旱基础设施薄弱,抗旱手段单一,一旦发生干旱,造成的损失往往比较大。
3 抗旱减灾对策
1)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和优化配置。朝阳地区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值的五分之一。因此,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一定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一是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工农业生产布局,科学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是开展调水工程建设。辽宁省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通过跨流域调水,把东部丰富的水资源输送到干旱的西部,不仅可以解决西部的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还可以通过生态补水,改善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加强水资源保护。首先要划分水功能区,制定不同功能区水源保护措施;控制污染源,加强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的处理和排放,防止对自然水体和地下水的污染;加强江河、水库的水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水质;关停高耗水、低能效的矿山企业,减少其对地下水的袭夺和地表水的污染。
2)完善抗旱基础设施。一是以蓄水、引水、提水和地下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对现有工程的除险加固和配套改造,综合提高抗旱工程的抗旱保障能力。二是制定饮水解困工程规划,根据不同的干旱等级,规划不同类型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井工程,水源井平时要封闭,在发生不同等级干旱时分别启用。三是加强抗旱监测系统建设。
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现阶段,朝阳市可以在高效设施农业领域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的落后灌溉方式,大力开展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设施配套,提高灌溉效率。同时,还要抓住灌溉的各个环节,通过渠道防渗或建设输水管路,减少输水的沿程损失。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小区,首先要解决好水的问题,否则很难取得预期的目标。小区建设要规划先行,水利部门要做好设施农业小区的配水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源,科学配置水源工程,缓解用水矛盾。
5)加强生态保护。水平梯田具有保水、抗旱、保土、保肥的作用,是一种非常适合辽宁西部山区的坡耕地治理措施。把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可以减轻水土流失90%以上,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6)推进旱灾保险。农业保险是转移农业生产风险,减轻农民旱灾损失的一种积极手段。使农民在遇到旱灾时,收回部分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旱灾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