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年辽西北地区特大干旱的分析

2011-04-01路广平郁凌峰梁立章

东北水利水电 2011年10期
关键词:塘坝旱灾旱情

路广平,郁凌峰,梁立章

(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辽宁 沈阳 110003)

1 干旱概况

2009年6月下旬至8月中旬,辽宁省辽西北地区(锦州、阜新、朝阳、葫芦岛和铁岭五市)发生了严重干旱,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此次旱灾使辽西北地区农作物受旱面积达到了150.91万hm2,占该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2.88%,受灾面积为134.98万hm2,其中成灾面积 112.94万 hm2,绝收面积 50.23万 hm2,粮食减产 406.83 万 t。

2 干旱成因

2.1 天气原因

根据气象部门分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辽宁盛夏降水处于偏多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到以长周期变化阶段,表现为少雨持续、多雨突发的特征,1999年至2009年辽宁省一直处于降水偏少阶段。此外,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6月份辽宁省进入了厄尔尼诺状态,进一步促使辽宁省发生了此次干旱灾害。

2.2 高温少雨

2009年辽宁主要受旱时段为6月21至8月16日。自6月下旬开始,辽西北出现了少雨时段。其中6月21日至8月16日,辽西北平均降水量仅为150 mm,较历史同期偏少5成,为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少值,期间伴随高温天气,导致蒸发剧烈,土壤失墒严重。2009年6月21日至8月16日,全省平均气温为24.4℃,较常年同期偏高0.8℃,高温日多出现在8月上半月,特别是8月7日至8月14日气温持续偏高,辽西大部地区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6℃以上,其中朝阳大部分地区日极端最高气温突破了40℃,达到历史同期极值,该地区高温日数为14至25 d,持续3至7 d,致使辽西北地区旱情迅速发展蔓延。

2.3 水资源贫乏

辽西北地区主要为低山丘陵区,所辖范围内主要有大凌河、小凌河、老哈河、表龙河等几大水系,但径流量均较小,且流域范围内多为荒山秃岭,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严重贫乏。

3 干旱特点

3.1 降水少

2009年5月末至7月上旬旱情开始显现发生。在这段时期,辽西北地区降水量为93.4 mm,比多年同期均值123.3 mm少24.2%,7月中旬至8月上旬旱情持续发展,降水量为88.8 mm,比多年同期均值168.4 mm少47.3%。8月中旬开始旱情全省持续无雨,蒸发剧烈,土壤墒情急剧下降,旱情不断加剧。8月21日至9月20日,西部地区降水量为24.7 mm,比多年同期均值80.4 mm少69.3%。

3.2 持续时间长、强度大

这次辽西北地区旱灾为夏秋连旱,干旱持续时间为60至80 d。辽西地区平均有33 d最高气温超过30℃。

3.3 发展速度快

2009年8月10日,辽西北地区有33个县(市、区)、436个乡镇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影响人口达444.39万人;农作物受旱面积83.56万hm2,有31.24万人,8.68万头大牲畜出现因旱饮水困难。到8月17日,辽西北地区旱灾到达峰值,农作物受旱面积达到143.80万hm2,有65.79万人,21.09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旱灾造成辽西北地区粮食作物减产共403.77万t,经济损失达586 898万元;经济作物减产78.59万t,经济损失达352 106万元;蔬菜减产70.39万t,经济损失达39 087万元,因旱损失累积达978 091万元。

4 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抗旱水源工程少,老化比较严重。辽西北地区水利化程度低,大部分农田为雨养区,有雨则丰,无雨则减产绝收。该地区所处丘陵地带,坡地面积较大,水库、塘坝、等抗旱水源工程较少,工程性缺水问题较多,抗旱设施不能满足抗旱减灾的要求,许多抗旱设施严重老化失修,抗御干旱灾害的标准低、能力差,相当一部分抗旱设施只能维持、不能发展,有的甚至逐年萎缩。

2)抗旱水源单一,地下水超采严重。辽西北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影响,降雨量较少,蒸发量较大,虽然已建造一些水库、塘坝等抗旱水源工程,但蓄水量较少,不能满足大面积抗旱需要,所以,发生旱灾时,辽西北地区抗旱主要使用机井为主,利用地下水进行浇灌,过分的依赖地下水进行抗旱,使地下水超采非常严重。

3)抗旱服务组织体系不健全,该地区多数抗旱服务组织发展状况并不太好,固定资产流失、设备老化损毁现象严重,基层抗旱服务组织数量较少,队伍人员数量不足,技术人员匮乏,抗旱服务能力薄弱,面对如此大的干旱灾害,不能满足抗旱的需要。

4)抗旱物资储备不足。由于缺乏管理资金,抗旱物资设备老化失修现象比较严重,据统计,全省库存抗旱物资设备完好率为70%左右,部分地区设备完好率不足40%。

5)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耐旱能力差。辽西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玉米和小杂粮等传统旱作物种为主。该地区多为旱田,且坡地较多,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十分有限,而玉米等传统旱作物需水时段往往集中在干旱发生几率较高的6—8月,由于其耐旱能力较弱,一遇干旱,便能造成减产甚至是绝收,损失较大。

6)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在这次干旱的高峰期(2009年8月17日)辽西北地区共有65.79万人、21.09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即便在旱灾过去之后,群众的饮水仍得不到改善,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安全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5 抗旱对策

1)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旱能力的基础建设。针对辽西北地形地貌特征和降水量特点,应加强塘坝、水窖等集雨工程为重点的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利用水窖和塘坝最大限度地集蓄雨水,拦截河水,以备旱时之用。增加塘坝、水窖等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减少了对机井的过分依赖,对地下水的保护有积极作用。其次对于年久失修的抗旱工程需进行及时维修和维护,增加其抗旱标准和抗旱能力;对于有水源无工程或者有工程无配套的,应给予完善,使其发挥抗旱作用,增加农田的抗旱能力。

2)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耐旱农业。在水资源匮乏的辽西北地区,应选择种植耐旱作物,合理调配种植结构和作物种植比例,根据作物耐旱能力,减少抗旱能力较弱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抗旱能力强的经济作物和林果的种植面积,以降低旱灾损失。

此外,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提高灌溉质量,实行科学用水,也是辽西北地区农业抗旱的不错选择。

3)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加速生态环境良性恢复。旱灾之所以频繁发生,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而产生的结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辽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就必须要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对辽西北地区内水资源较少、易发生干旱的山地和坡地实行退耕还林;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开展围栏封山、封沙育林,搞好防沙治沙体系建设;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都是加速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良性恢复的有效措施。

猜你喜欢

塘坝旱灾旱情
江淮分水岭地区塘坝系统空间格局及效应分析
江淮丘陵区塘坝灌溉能力估算及其演变特征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明代江西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2016年河南省己建成水库、塘坝、窖池数量
浅谈江淮分水岭两侧易旱地区塘坝水资源调节作用与合理利用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广西:首个水文地方标准《旱情评价指标》实施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
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