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视野下的高职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2011-04-01李晓培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人性管理者高职

李晓培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507)

人性视野下的高职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李晓培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507)

人性视野下的高职教育作为“工具性”的人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建设者,作为“目的性”的人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最终受益者。认真研究并探索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即搭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平台、建构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营造审美的人文氛围。

人性;高职教育;路径

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由此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可以说,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既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投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冷静反思高职教育发展的路径,我们不难发现关注和培育“实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最终追求和目的。基于此,从人性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并由此探讨高职教育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从人性角度分析高职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发展路径人性因素寻源

“人性”词典的定义为“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人性”其实质是先天禀赋因素和后天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1]人性所依赖的前提就是人本身的存在以及由此形成的潜在于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的自然属性”,离开这一前提,对人性的任何论断都显得苍白无力。马克思对人性的判断没有仅仅停留在“本能”这个自然的层面上,而是从社会生产实践这个平台出发,探寻人性所依赖的社会基础。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这一科学的判断为我们更好理解人的社会属性提供了根据。他所强调的人的自然属性,是指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本能反映,并没有构成人的类本质,“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3]马克思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两个层面对“人性”做出了全面科学的判断,由此构成我们研究“人性”的重要依据。因此,从人性化视野中探寻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就要深刻理解当前教育的主体(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前者体现出了教育主体的天生禀赋能力(有学习的动力、能力以及渴望追求知识的欲望),后者反映了教育主体在当前教育制度的大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社会能力。

(二)高职教育发展路径依赖主体因素分析

从广义上来理解高职教育发展路径的主体因素包括充足生源、优秀教师以及专家服务型管理者,对这三个主体性依赖因素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探寻高职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1.充足生源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级 “实用性技术人才”,离开充足的生源,这一目标显然很难达到。当前,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期,需要大量支撑现代工业和信息产业的高级技术人才,这将成为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广东高职教育发展为例,“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2006—2020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2010年高职院校在校生要达65万人 (比2006年净增加约20万)。毫无疑问,‘十一五’期间,广东高职教育平均每年净增4万学生的发展速度。”[4]充足生源的支撑必将为广东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并由此推动其路径选择的改革。可以说,生源是衡量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风向标,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高职院校招生比例逐年扩大,“1998年高职招生数占高等教育招生数28.5%,在校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34.4%;2003年高职招生数占高等教育招生数52.4%,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24%。1998—2003年普通本专科生(即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74%,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26.58%;而高职1998—2003年招生数年均增长速度为35.99%,在校生平均增长速度为 32.47%。”[5]因此,毫无疑问,生源充足并继续保持增长的高职教育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空间。

2.优秀教师团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

生源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推动力,优秀教师团队是支撑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师资建设越来越重视,“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者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根据国家人事部 《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精神,高职院校教师也实行聘任制等,基本上和本科院校师资的聘用和评价指标体系相同。”[6]大学之大乃大师之大,而非大楼之大。师资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特别是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必须引起持续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偏离这一轨道,也就等同于偏离了高职教育的核心,并将对其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专家服务型管理者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职教育体制的特殊性呼唤一支与其相适应的管理队伍,我们将其称之为“专家服务型管理者”。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中的管理者和一般的企事业单位有很大不同,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既是专家又是服务型管理者,作为专家要深入研究高职院校的制度和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作为服务型管理者要时刻为师生服务,起到一个沟通学生和教师的有效桥梁。由此,可以看到专家服务型管理者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而随着高职教育发展的强劲势头必将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三)高职教育发展关注人性的必要性

1.“人是工具”,作为“工具人”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建设者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工具性”和 “目的性”的统一,人的“工具性”体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为社会或他人创造的工具性(社会)价值,而人的“目的性”体现了社会或他人对个人需要满足的个人价值,人的“工具性”价值中包含了人“目的性”需要,因此,人的“工具性”和“目的性”是辩证统一的。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人是最积极主动的因素,作为“工具性”的人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建设者。没有无数辛勤耕耘的教师、管理者就不可能有高职教育今天的繁荣局面。同样,没有无数莘莘学子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也不可能开创高职教育今天的社会效应。所以,我们可以说参与高职教育发展的主体(包括教师、管理者和学生)的合力促成了今天高职教育发展的繁荣局面。

2.“人是目的”,作为“目的人”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最终受益者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 “实用型人才”,而这个过程中的“目的性”价值不仅体现在直接收益的学生身上,也延伸到教育工作者身上(从广义上分析,大学乃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的学习场所,教育工作者作为 “传道授业解惑者”不仅充当了教学的角色,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康德说:“人性本身就是一种尊严,由于每个人都不能被他人当作纯粹的工具使用,而必须同时当作目的看待。人的尊严(人格)就在于此,正是这样,人才能使自己超越世上能被当作纯粹的工具使用的其他动物,同时也超越了任何无生命的事物”[7]所以,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知识的传授和获取过程事实上是“目的性”的不断充实与获取人格尊严的交集。依托高职教育的平台,高职教育的参与者同时获得了“目的性”的满足。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8]同样的道理在高职教育这个平台上反映得淋漓尽致,教育工作者、学生在参与并为之付出“工具性”努力的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总是被这个过程所孕育的 “目的性”价值及时扑捉到。

二、高职教育路径选择的可能性

(一)高职教育路径选择的保证条件

1.和谐教育环境是前提

支撑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前提无疑是和谐教育环境,首先应该确定构成和谐环境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高职教育发展中“人”是最积极的因素(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建设和推动者,也是其发展的最终目的),从高职教育发展的主体(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的自然属性以及社会属性来分析和探讨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积极动力,从其自然属性来看,他们有追求获得新知的欲望和需要,从社会属性上看,他们必将在学校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利用所学知识充当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角色。教师作为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核心力量,从自然属性来看,他们有从学生和社会中获取持续进步的欲望和需要,从社会属性上来看,他们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并以此获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管理者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从自然属性上看,他们有获得进步和师生认可的欲望,从社会属性来看,他们积极为师生服务并进而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发展的和谐环境的保证条件是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三者关系和谐统一的必然结果。

2.制度创新是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职教育持续发展需要制度化,特别是随社会不断变化的创新制度的保障。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力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例如“2000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它成为此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9]“2004 年教育部发布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10]制度化是保证高职教育规范化发展并引导其深入发展的必须条件,离开这个有力保障高职教育发展就会失去方向性的指导而可能陷入发展的迷茫。任何制度性的措施都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必然有其一定时限的有效性,因此,因时制宜地走制度创新之路成为保障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教育路径选择的终极目的

1.核心能力的确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明显特征就是进入了能力依赖社会。毫无疑问社会人的生存之道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要通过交换等价的能力来获得。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一社会特征,对研究高职教育发展的路径显得紧迫而重要,反之极有可能使高职教育的发展走上“独木桥”而被社会所遗弃。高职教育要培养并最终实现“核心能力”这个育人目标,就要在教师、管理者以及学生之间搭建一个和谐互助的平台,依托这一平台使学生认识并最终具备“核心能力”。这一平台至少要让教师和管理者认识并适应“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并且使学生能够愿意认识这一理念并最终形成“核心能力”。“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将不再是一种‘从学校到工作’的终结性学习,而成为一种伴随着“职业前、职业中、职业后”的终身性学习,因此,其新的使命在于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在不同职业阶段的学习需求,为其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培训。”[11]因此,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使其内化为一种“核心能力”的培养成为今后高职教育发展中必须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

2.健全人格的塑造

大学不是一个授予知识的机械场所,它内含塑造人的重要职能。大学时代对于每个渴望获取知识和追逐梦想的青年人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这里不仅会吸取用于支撑他们今后人生旅途的重要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塑造一种引导他们人生方向的人格坐标。具备“核心知识”和健全“人格”的大学毕业生,是衡量高职教育成绩的所在。求真、向善、至美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追求自身发展的路径,求真乃是追求世界发展之规律,向善乃是诉诸于人类的道德标尺,至美乃是世界与自我的和谐统一,从三者的层次上来讲,至美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高职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乃在于实现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在于至美,因此,高职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与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鼓励和倡导高职教育在努力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的路径中融入“至美”的氛围,这样的高职教育才能完美。

3.道德标准的内化

道德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底线,是每个有正常行为能力的社会人都应该而且必须遵循的基本人生准则。毫无疑问,高职教育发展中如果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我们能断言其教育方式已经到了被社会淘汰的边缘。从人之本性上来分析,每个人天生就有一种满足自身发展的欲望和冲动,如果这种欲望和冲动膨胀到要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必有路径时,就会产生“利己主义”。马克思指出:“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存在,是它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12]不难看出,从人之本性以及人与人的基本关系出发,人的欲望一旦脱离了道德的底线,就产生“利己主义”倾向并因此而伤害他人。所以,高职教育发展中应把“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育人方式融入到日常的授课内容中,力争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高职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搭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平台

“以人为本”是个广义的概念,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应该理解为实现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共同发展,要实现三者的和谐发展,必须搭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平台。从高职教育发展的依赖因素和最终目的来看,高职教育的主体既是其建设者,也是其最终受益者,因此也理所当然成为持续关注的对象。从发展的路径来看,实现三者的和谐发展并不冲突也不无可能,教育工作和其他岗位的职责有很大不同,在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成为了课堂的主导,教师在启发式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从学生那里吸取灵感,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提高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在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也同时成为了教育过程的受益者。

(二)建构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发展模式,是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引起高职教育理念变革的必然结果。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国际化背景下的分工专业化的加剧,并由此导致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因此,支撑现代大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竞争的实力可以被定义为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的 “综合实力”。“从科学发展观看,高职教育绝非简单的技能教育,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高职院校应从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出发,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促进其全面可持续发展。”[13]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应该放在紧紧围绕 “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这个重点工作上来,并以此带动其新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而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营造审美的人文氛围

营造审美的人文氛围是高职教育发展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从人之本性来看,审美是人的欲望追求的美好极限。从广义上理解的审美人文氛围的塑造具有一个普遍性的意义,需要包括教育机构在内的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从其本质上来看,应该而且必须充当为社会塑造优秀人才并且营造审美文化氛围的责任,而这种影响力会通过塑造的毕业生对社会服务的路径散播到社会群体。社会个体是塑造审美人文氛围的细胞,他的作用在于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群体或高职教育体系中,并充当构成塑造审美人文氛围合力的一个因素。社会是塑造审美人文氛围的重要支撑力,审美的塑造力量源于此,并由此传播影响个人和教育系统。因此,塑造审美的人文氛围应该建立一种沟通社会、个人以及教育系统的有效平台。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

[4]刘惠坚.论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问题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5]吴鹏.高职教育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J].安徽教育,2007,(01).

[6][10]胡秀锦,马树超.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6,(12).

[7]伊曼努尔·康德.道德的形而上学[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209.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0.

[9]郭俊朝.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断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11][13]张增岭.浅析后危机时代高职教育的发展背景及策略[J].求实,2010,(01).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2.

[责任编辑 江 陵]

On the developing path of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nature

LI Xiao-pei
(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0507, Guangdong,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nature, people, as “tool”, are the builde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purpose”, are the ultimate beneficiaries.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ing path of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to put up the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platform,to construct education mode of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create aesthetic humanistic atmosphere.

human nature;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path

G710

A

1008-6390(2011)01-0169-04

2010-09-26

李晓培(1983-),男,河南许昌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

猜你喜欢

人性管理者高职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功能与人性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