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教育创新力的探索与思考
2011-04-01黄梅
黄 梅
(西南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715)
构建高校教育创新力的探索与思考
黄 梅
(西南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715)
文化创新力、资源整合力和领导执行力构成了大学教育创新力,其核心要素是人。大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以文化创新力和领导执行力为手段,通过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以及金融资源的高效整合实现大学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高等教育;创新力;以人为本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中国的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民族创新精神的摇篮,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的根本出路,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主战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渐深入,高等教育面临着剧烈的国际竞争、角色的重新定位和多元价值的冲击,新时期高等教育必须调整发展战略,提高教育创新力,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
一、高校教育创新力的内涵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皮特提出来的。他把创新引入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就是要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1]后来,创新的概念进一步拓展,例如把创新看作“为达到一个有用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新方法”,“现在的决策规则的变化”和“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等等[2]。高等教育能提高个人发现知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并创造出新的思想。[3]所以高校教育创新力应是指以创新为主导,构建具有创造力的现代大学教育的总体综合能力的体现。也就是说,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行为来构建有变革创新能力的大学教育的能力。它的本质是以“发展”为教育理念,以勇于变革、改革为实践活动,以文化创新力和领导执行力为手段,通过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以及金融资源的高效整合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二、制约高校教育创新力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没有起到对创新力的激励作用
创新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创新,陈旧的和没有生长活力的制度都不利于大学创新力的激发。教育创新源于制度创新,一个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能保障学校创新力的培养和发展。常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制度应该是充满了流动力与变革力的,是用协调有力的经济杠杆,合理到位的人事管理,科学理性的领导艺术营造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文化和充满变革生机、创新活力的教学科研环境,是能将制度执行中的修正反馈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改革的动力,是能激活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的巨大力量,是实现大学民主管理与学术自由的最根本的保证。
(二)科研经费不足制约创新力的发展
科研经费光靠大学自己的力量是单薄的,社会是一个聚宝盆,大学要学会从社会中挖掘金融潜力,学会资本运作。让学校品牌和智力资源变为源源不断的资本流。要鼓励教师融入当地社会经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争取社会对大学的支持。
(三)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创新力不足
术有专攻,人有专长。大学有许多成熟的教学科研理论因为技术力量不足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所以应该打破人才引进的条规限制,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师范院校要多引进工科院校的技术人才,工程师,高级技工等,工科院校要补充理论学者专家提升技术的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进行优势互补,集中资源加快科学研究的进程。
(四)学科设置不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培养与发挥
学科设置陈旧会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实验都是对书本上知识的重复验证,这种职前科研能力培养的不足,必然导致他们职后科学探究能力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所以大学课程设置一定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学校的教务部门要经常深入学生分配的单位了解毕业生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改革学科设置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五)科研力量不能有效整合
目前许多大学院系的科研力量还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师资浪费比较严重。大学应该鼓励教师跨学科,跨院系组织成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整合优势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应建立重大设备统一调配、统一使用或承包服务制度,让设备面向社会企业用活用好。学校还可利用招生宣传的机会让各个科研中心、承包单位和教师个人出资进行教学成果新产品或对外服务的广告宣传,学校可以节约大笔招生费用。
(六)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科研是大学教师除教学外另一项最重要的任务。许多大学教师在教学上的科研成果只是文本成果,没有转化成教学的生产力,对教育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由于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短期内不可能看到其长期的效益;再者,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还不建全,科研转化中介机构不足,于是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也成为制约大学创新力的一个障碍。其实教学成果的转化在大学中的内部转化是可以做到的,每年教师都会产生大量的教学科研成果,我们大学的科研教学管理部门应该鼓励教师将这些成果在大学中进行实验和推广应用,提升大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对科研成果的评定也应当由单纯看论著数量和项目多少转向兼顾成果转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每年应该对有应用价值,特别有教学效益的成果进行评定,以教育产品的形式推广到社会并争取国家的支持和奖励。如有大学的教育技术学院将中小学课文设计成了多媒体课件,做成产品后推广到中学很受中学教师的欢迎,这样既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与办学特色。
注重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的转化,注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策略是提升大学教育创新力的重要途径。大学应该与地方经济紧密联手,参与到地方经济的建设与服务中去,让地方政府和人民因这个大学的存在而受益,也让大学从各个方面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大学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科技的招标活动,从地方经济争取资金和项目,应与社会联合,从技术和技术开发层面上进行创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或者与地方政府联合创办高新科技产业、大学科技园等,把知识创新转化为产品创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同时,要克服科研项目与市场脱节的现象,企业项目需要与大学研究项目脱节现象,大学中可成立科技转化中介公司,为企业与大学之间牵线搭桥,实现大学与企业的双赢。
三、构建高校教育创新力的核心要素
我们认为高校的文化创新力、资源整合力和领导执行力构成了大学教育创新力的核心要素。
(一)文化创新力
克里夫·贝克看来,“学校的组织和气氛必须被看作是完整的价值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所学校,如果不能实践它在价值方面所教的内容,它就什么也没教。”[4]学校文化是一个大学个性风格的体现,是无法模仿与复制的。它是大学在学科特色,学生质量的信誉度和社会认可度长期积累的结果,是学校办学思想,人文气质,治校风范,文化底蕴和人才培养的名片,也是大学将其思想价值观转变成全校师生的共识的途径,是大学知识传承与精神激励的推动力量。文化的力量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凝聚力与创造力。学校浓厚的人本关怀文化与共同的目标能创造出师生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让师生发挥出最大的创新潜力。
大学的文化创新力是大学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整套精神建构与价值体系,包括核心理念、发展战略、学术传统、学术氛围、学术生态、人际关系等组织创新文化;通过院系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与社会、国内知名大学,国外知名大学形成的学术创新文化,以及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智力资源的社会化形成的价值创新文化等。
文化创新力是大学的生命力,是一个大学精神面貌和事业活力的体现,是一个大学健康生存和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创新就是竞争力,就是战斗力。文化创新力的本质是大学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创造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引领社会,培养和造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的能力。它包括文化影响力、价值增长力和服务竞争力。它通过价值文化、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行为文化等文化要素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达到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二)资源整合力
大学的资源整合力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金融资源整合力三方面,理顺三个方面关系,使之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最大效力。
人力资源的整合能力包括学科资源、智力资源以及行政资源的整合能力。重视学科资源的整合能力。因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及人才培养层次体现了一个大学学术水平和师资水平。“名师、名校、名专业”三名工程建设是大学提高办学层次和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教育创新力的集中体现。名师建设要引进和用好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扶持一批有潜力的重点学科,充分利用社会的精神与物质资源,为名师提供精神动力,优厚待遇和科研创新平台,为名师打造社会知名度;名校建设要让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地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建立大学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体系,鼓励教师兼职应聘,多种渠道为社会服务,让大学的智力资源融入当地社会经济,打造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名专业建设可以通过构建“生态群落”型精品课程体系,形成精品专业课程与特色课程、基础课程、综合课程共同存在,谐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学生选课超市,增强专业竞争力。大学的智力资源是一个无形的巨大财富,有着源源不断的增值潜力。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仅仅只有教学资源,还要有科研共同体、大学创新学术团队、学生科研创新组织各种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与有效运用。各种资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成为了大学文化、制度和价值创新的主导力量。智力资源整合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一套电子黄页系统,提供不同领域专家同仁的名单,利用学术会议,电子邮件,视讯会议等先进的数字网络系统整合不同单位专家的智力资源,进行知识管理与分享,促进学科的发展与建设。一个大学要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办出自己的创新特色,还需要各个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将行政资源最大效益化。各个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要有合作与联系,互相监督与促进,信息要相互沟通,资源共享,才能不断提高行政工作能力与水平。如学校的科研机构与教务机构要保持密切的合作,科研的部门要将教育教学的最新成果通过转化为教务部门的政策和执行手段,教务部门要不断吸收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的营养这样才能保证教务管理的创新力与教学管理水平。同时,应该将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教研室改革为以项目为单位的基层科研机构,这样教师之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学术协作效率更高。
大学自身物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社会共享,一方面可以提高利用率,减少维护资本开支,另外可以为社会提供方便,赢得社会效益。如可加强与大型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共用学校现有的研究条件设施,联合攻关;学校还可以将闲置的不常用的设施或土地出租;图书馆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将淘汰的设备书籍捐赠给附近落后学校;为地方提供网络教学服务等。大学为公众提供的服务和关心,必将会为学校带来长期的回报和积极的捐赠。大学要提高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因为大学是独立的也应该是开放的,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多地与社会发生着联系,要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上,充分调动各种经济资源为大学的发展服务。要将大学的发展与社会,学生、教师的利益发展结合起来,让校友、社会成功人士、公益组织甚至国际金融资本参与到大学的发展与建设中来,将大学的科研产业股权化,从社会中募集更多资金。
(三)领导执行力
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大学的领导面对的是一个个各门学科的专家,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由于劳动的性质和对知识的占有,赋予了他们更多的独立个性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怎样将知识的力量整合起来,人的潜力激发出来,这是对每个大学领导执行力的挑战。有人说:“一个有智慧的校长,就是赋予大学灵魂的人。”[5]现代大学的领导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理论”气质、“变革”能力的改革者,是赋予大学以理想使命、方向目标的杰出教育家,还是集大气、大智、大成的实践者。在个性特征方面有着处事不惊、沉着冷静的领袖气质,海纳百川的君子气度;在个人素质方面有全面性和前瞻性的领导智慧,独特创新的战略眼光和功力深厚的理论实践水平;在业务能力上不仅是“管理专家”,还应该是“专业领域专家”。
美国著名的领导力研究专家约翰·马克斯韦尔(John C.Maxwell)认为领导执行力即影响力。他认为:领导是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为实现变革这一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多维的影响关系。领导执行力就是能够对他人施加影响并赢得大批追随者的能力。领导执行力也是领导的意志上通下达的能力。要做到这点最重要的是必须建立有综效机制的终极管理目标、通畅的信息执行及反馈渠道以及高效人本的组织管理模式。马斯洛认为,管理的目标是激发人们的心灵,欲望及想象力和创造力。开明的经济体一定要建立一套对所有人有益的综效性机制,一个员工因某事受益其它人也会因而受益。领导者必须创造高度统合的组织,激发团队协作精神,组织的目标必须和个人的目标相结合。[6]在共同目标指导下信息资源是决策的保证。传达执行渠道、保障监督渠道和信息反馈渠道畅通才能保障领导执行力的落实。
领导执行力的落实要通过管理模式进行操作。现在许多大学实行的是“金字塔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执行效率较高,下达容易迅速,但由于最高层不能与最下层直接交流,只是根据下层的汇报的信息进行决策,高层不容易掌握最下层的真实情况;另外由于信息从下位向上传递的过程中阻力较大,基层上达信息较难,容易导致反馈渠道不够畅通。领导要把握全局,一定要了解下层教师的愿望与动向,除了中层反馈的信息外,如果还有渠道能及时了解基层的大量情况,对于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有很大的好处。面对现在社会组织形式出现扁平化的变化趋势,人性化管理的“蛛网式”管理模式反馈渠道是多样化的,每一层的问题都能通过网间的渠道及时了解,信息阻力小。如在信息渠道上形式上可以设立领导专用网站和意见邮箱建立信息直通渠道,师生的意见、建议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直接到达有关领导。还可以设置领导网上对话日,充分利用网络加强领导与全校师生的沟通理解,也避免面对面长时间的谈话。让领导的思想与理念能够真实地下达到基层。使决策机构更接近教职工和学生,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大学的管理应该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管理理念,实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的人本管理,给予师生以人文关怀,创造浓厚的人文环境,以社会实践为土壤,让大学在知识传播与创新中真正焕发生命力与再生的活力。
[1]甘德安.知识经济创新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12.
[2] 刘延松.高等教育创新动力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4).10.
[3] Theodore W.Schultz.The value of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disequilibria.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3:827-846,September,1975.
[4]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440.
[5] 余立主编.校长—教育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111.
[6] 马斯洛著[美],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399-401.
[责任编辑 蓝 天]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f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innovative power
HUANG Mei
(Education College,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 400715, Chonqing, China)
The culture innovative power, resources integrated power and leadership executive power form university education innovative power which takes students as its core element.A university should take student’s development as the final goal and accomplish its objectives of inheriting civilization,serving the society and cultivating highly-qualified innovative talents through integrating human resources, intellectual resources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ve power; human-orientedness
G640
A
1008-6390(2011)01-0131-04
2010-09-25
黄梅(1968-),女,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