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理性教育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构建

2011-04-01杨士连张雅娟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教育观诗意理性

杨士连,张雅娟

(西南大学 教科所,重庆 400715)

诗意理性教育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构建

杨士连,张雅娟

(西南大学 教科所,重庆 400715)

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强调课堂教学的民主、和谐、体验,立足诗意理性教育观,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诗意理性教育的内涵,尝试构建诗意理性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诗意理性教育;课堂教学;教育观

进入启蒙运动以来,人类冠以科学的名义极度地追求世俗的种种物质享受,实用理性教育成为人生存、发展的重要工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用理性教育迷醉于功利而不能自拔。作为清醒剂,诗意理性教育满怀着对生命的尊重,探求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理想教育而应运而生。

一 、诗意理性教育的内涵

诗意理性教育作为对极度膨胀的实用理性教育的补充、反思,是必要而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理念。

(一)诗意理性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的教育观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就是尊重人的自然生命和提高人的价值生命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生活中最能体现生命的终极关怀的一项伟大的事业。“人是一个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舍弃二者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1]教育尊重生命就要关注生命的完整性,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爱生命、感受生命、体验生命,让学生明白他们是有尊严的人、发展的人、自由的人,使他们在生命的短暂中品味生命的永恒。

尊重生命的教育就是要关注现实生活中学生生命的“在场”。学生是真实存在着的人、发展中的人,不是成人社会中想象的人、构造出来的人,而是要从现实生活中人的灵动性、开放性出发,不断地满足生命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创造需要;关注现实生活中学生生命的动态幸福,不是世俗的、异化的、空虚的、静止的幸福,而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同情、宽容,建立丰富的、多维度、充满情感的生命教育理念;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远大理想,同时又有一种淡泊、开放的心态。这样,才能使生命真正地得到尊重,也才能为教育找到一片理想的栖息地。

(二)诗意理性教育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观

人文关怀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从古至今教育都有培养学生儒家的君子风范、道家的洒脱之责,又有“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诗意理性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思维的沟通,从而提高学生生命的价值、形成生命的理想和信仰,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我们要创设宽容、人性化、开放、文明的教育环境,尊重学生生命的主体性和独特性,把生命价值的丰富性体现出来;让人文关怀贯彻整个教育的始终,就是要反对那种单向度的、平面化的以科技知识唯一的培养模式,以牺牲生命的幸福来换取极端的功利目的的教育。生命教育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尊重、理解、蕴藉的过程,人文关怀是把学生生命的具体性体现出来,让学生的生命从灵魂深处获得自由、解放和幸福。

(三)诗意理性教育是一种体验的教育观

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知识与生命体验的脱离,“教育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接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生活世界里那种生动的主观性荡然无存,人的主体性失落了。”[2]这种脱离生活实践的知识被符号化后,教育蜕变为训练纸上谈兵的技能,学生生命的鲜明个性和多彩的兴趣被有意的冷落,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教育一不小心成为扼杀学生创造性的“帮凶”。教育就是要以培养人塑造人为目的,但教育的本质目的却被日益张狂的实用科技、网络信息、标准化生产等工具理性的世俗化冲击的晕头转向,在“教育市场化”、“教育商品化”、“市场经济”的喧嚣中变得无所适从,教育就这样被世俗化、平面化了。教育为了迎合世俗化的口味,就举行了无休止的题海战、花样迭出的考试、名目繁多的补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的活动。学生的理想、兴趣、爱好、道德、审美情趣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被无情的吞噬。教育处于这样的地位下,学生个体生命的幸福、快乐、自由受到漠视;学生的生命活力和情感理想受到扼杀。世俗教育的功利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盘中餐,使教育成为追逐欲望的工具。

教育应以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生成为目的,把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学生作为发展的对象,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由教育而获得知识,而且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知识的体验而幸福。体验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实践活动,有它自身的本质和规律,有它独特的目的,它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它以生活中学生为发展的对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课堂教学的轻松、自由、幸福、诗意、自主,把学生的生命体验放在第一位,试图在体验的过程中生成对知识的理解。体验教育的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生命意义;在于摆脱庸俗的物性达到理想的生命超越。

二、诗意理性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构建

课堂始终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完成教育目的的重要场所。诗意理性教育更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课堂教学是心与心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共鸣。

(一)课堂教学应具有自由性,让课堂充满着情感与智慧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历史看,大多认为教师是拥有知识的绝对权威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单纯容器,学生在教育者眼里是缺乏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单向度的人;从教育现状看,由于压力型教育制度的存在,课堂教学中体罚、嘲弄、训斥仍不绝于耳。为了真正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诗意理性教育提倡课堂教学应是自由的,充满着情感与智慧的。

1.教师和学生不唯书本是从,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师生在不违背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允许师生对教材有多元的、合理的、独特的理解,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放任的、什么都是的自由,它以科学性、客观性为标准。

2.师生关系是自由和动态的,充满着情感与智慧的。课堂教学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教师职能的消失,而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的途径发生了改变,教师倾向于对学生精神的启迪和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在师生关系的自由性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平等,同时受到鼓励、指导和建议。“在师生关系中,学生既获得了人类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又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个别性,他既理解了他人包括教师又获得了自我理解。”[3]

3.课堂教学的主体具有灵动性、差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是自由和多种多样的。这种自由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由,它是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来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的自由可以是在一节课中采取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只要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都是可以采取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自由,才能以生机唤醒生机,以情感促发情感,以自由鼓舞自由。

(二)课堂教学应具有幸福感,让课堂洋溢着欢乐与生机

教育就是为了实现更幸福的人生,教育与幸福的问题应该是教育中最核心、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问题。

1.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教育应该成为幸福的教育,不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应为了人的幸福。现实情况却是人们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育观的支配下,教育过程同学生的幸福严重脱离,以片面的“应试教育”价值取向代替多元的教育价值取向。

2.课堂教学的幸福感,就是以幸福作为教育的最终价值,它不仅使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而且从结果中获得终极的幸福,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幸福,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幸福。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被解放和激发,其生命价值的潜能才能被充分的唤醒,课堂才能充满着欢乐和生机,才能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幸福感;也才能使学生成为严格意义上幸福的人,才能“尽可能发展学生的的自由人格,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最终摆脱作为招致的监护式的教育状态,成为独立自主的自由与责任统一的和谐主体”。[4]

(三)课堂教学应具有创新性,让课堂体现着生成与完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没有创新的民族必将走向衰亡。钱学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袁贵仁部长“我们会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创新已成为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呢?课堂教学的创新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育过程中最具有积极性和创造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和多元的,潜能的激发、情感的唤醒、价值的体现,都以学生的创造性为前提。

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过程或对象的一种积极的求知倾向,它是学习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动机。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

2.培养想象力。想象是科学的翅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是知识升华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课堂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要善于利用教材中具有想象力的因子,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想象中得到飞跃。

3.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要有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强调对教材、教师不唯上是从,对前人的理论观点不盲从、不轻信,有质疑精神。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个性思维,理解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要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看作一个具体的人的要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天资和禀赋上的差异,重视学生的情感、兴趣、潜能的不同,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

诗意理性教育观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教育视角,其课堂教学的灵动性、开放性,给教育提供了理想的精神家园。

[1]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

[2] 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24.

[3]金生鈜.理解与教育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3.

[4]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42.

[责任编辑 闵 敏]

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rational education of poetic meaning

YANG Shi-lian,ZHANG Ya-ju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 400715, Chongqing, China)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dvocates independent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inquiry learning, emphasizing democracy, harmony and experience, and taking the rational education of poetic meaning as the basis.This paper, from different angles,expounds the implication of the rational education of poetic meaning and attempts to construct the teaching mode in the hope of benefit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

rational education of poetic meaning; classroom teaching; educational view

G424.21

A

1008-6390(2011)01-0124-03

2010-07-09

杨士连(1977-),男,安徽亳州人,西南大学教科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张雅娟(1987-),女,湖北利川人,西南大学教科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教育观诗意理性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被耽搁的诗意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教育观新论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春日诗意
理性的回归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