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以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为例
2011-04-01李霞
李 霞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万州 404100;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以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为例
李 霞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万州 404100;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通过对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分析,重点探讨了在学分制条件下如何结合学分制管理与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为更好地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本科生导师制;学分制;实施
全国各教育机构一直都在探索新时期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力求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果。随着提倡“以人为本”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大学的部分院系于2002年开始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于2003年率先在本校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通过对其实践的介绍及反思,希望能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民族学系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
(一)实施对象及时间
民族学系导师制实施的对象为全系所有本科学生,自本科生二年级开始建立导师关系。2003年,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在其2002级32名民族学本科班学生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至今已有8年时间,其间已在2002~2009级共8届学生中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
(二)实施步骤及内容
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制定了系级文件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在本科生二年级时,通过学生选导师、初步确定名单、导师与学生见面、最终确定名单四个步骤,以双选的形式确定导师关系。在双选之前,由该年级辅导员对各备选导师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等作出介绍,以更好地建立关系。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交流、年级之间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各导师的情况。一旦导师关系确定,如无特殊情况,这一关系将持续到学生毕业。导师对学生负有学业指导、论文指导、生活辅导、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责任,学生有听从导师安排,如有困难,主动与导师联系并寻求帮助的义务。导师关系确定后,原则上每学期应集中辅导3次,并填写辅导记录。在指导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指导老师与年级辅导员随时沟通,如学生有不当行为,可由指导老师报系上申请解除指导关系。
(三)实施效果
一项制度到底有没有效果,有什么样的效果,最终还是需要有形化地作出评价。民族学系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升研率的连年提高
民族学系作为重庆三峡学院建系最晚的一个系 ,2006、2007、2008、2009、2010 届 毕 业 生 共 300人。其中研究生录取率分别达年级毕业生总人数的16.7%、22.7%、30.3%、24.6%、20.0%,所考取的“211”高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等,考取重点大学的人数也逐年提高。①升研率可视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的一个指标,对一个新建的系且学生规模较小的专业而言,能在升研方面取得如此的成绩是不多见的,民族学系近三年的较高升研率是与各本科生导师在考研全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导和服务分不开的。
2.学生科研能力的进步
民族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决定了其教育成果更多地体现为学生科研水平的进步,具体体现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自推行导师制以来,民族学系已连续排版了五期学年论文集。在此基础上,民族学系学生在各级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2篇,显示出了一定的科研能力。第三、四、五届重庆三峡学院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立项项目12项,其中《三峡库区民族经济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获得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二等奖。学生所发表的论文基本上来自对其学年论文的修改和提高,本科生导师在其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挑战杯”项目在申报、研究结题过程中也都得到了指导教师的指导。
3.学业的进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导师制运行8年以来,民族学系学生的学业进步是较为明显的。作为一个小系及新系,民族学系历年的招生情况并不十分乐观,相较其他热门专业而言在生源质量上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推行导师制,各年级学生在大三时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与其他非英语专业相比进步显著,如据重庆三峡学院教务处统计,2005年春季2003级学生一次过级率居全校之首。此外,民族学系学生在计算机过级、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取得等方面也不落人后。专业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基础较扎实,为考研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民族学系本科生导师实施过程中的有益经验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状况相对不稳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群体,由于当今价值观复杂化、多样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有效管理的问题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的学生管理还交织着贫困地区学生偏多,民族地区学生比例较高等因素,有效管理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其采取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值得推广的经验。
(一)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服务意识
本科生导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成长,通过一对一的互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各方面情况,既鼓励学生适当地参与一些科研工作,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熏陶学生的科研意识,也针对学生生活、学习、交际方面的困难提供帮助与指导,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学习能力、抗挫能力等。本科生导师制在确定导师时学生拥有相对的自由权,能更好地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尊重其选择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运行初期一个导师平均只负责3-4名学生,能投入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随学生学习阶段的变化提供咨询服务和指导,确保了指导的深度、广度与强度。这样一种指导模式在本科生教育中尚不多见,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和服务意识。思想上的高度决定了其在运行中所取得的成果。
(二)以精英教育与应用教育相结合为目标的指导思想
重庆三峡学院是一个地处重庆万州区的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但这种定位是动态的,不同的专业与不同的时期任务目标应有所调整。这也就意味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要从专业取向不同出发,适当承担培养精英型(研究或通识)人才的教育任务。民族学系的本科生导师制的明确目标就是在指导学生尽量一次性就业的同时,以升研来提升学生的就业层次与就业质量,拓宽就业渠道,使学生能成人、成才、成功,为精英-大众并存型高校输送人才。
(三)团体集中辅导加个别辅导的操作方式
一对一的辅导模式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很多优势,如交流有深度,能充分解决个性化问题等,但囿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如师资力量不足以承担过于细致的一对一辅导。因而民族学系本科生导师制在培养模式上采取团体辅导加个别辅导的方式。在选择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申报科研项目等环节,在考研意向、就业意向调查等方面,采取一定程度的团体辅导有助于解决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也有助于形成团队意识和团队互动。而在个人生活、学习上的具体问题,如恋爱咨询、家庭问题等采取个别谈心的方式,有利于保护学生隐私,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团体集中辅导加个别辅导的操作方式能有效地避免单一方式的短处,更好地发挥各自的长处。
(四)专业教师、学工人员与学生的积极配合
一项好的制度设计离不开好的协作队伍。本科生导师制在民族学系的顺利推行也有赖于专业教师、学工人员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民族学系教学与学工队伍都注重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在本科生导师制关系中学生应居于主导地位。在指导过程中,专业教师与学工人员经常交换学生信息,了解各阶段任务完成情况,并将学生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配合度视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之一。这种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导师的良性运行。
三、对民族学系本科生导师制的反思
民族学系顺应系情、校情的要求,及时推出并一直坚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运行机制有待健全
五年以来,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依靠民族学系教学与学工行政力量的支持,即党政领导的提倡,与一些高校部分导师制的做法不同,对学生全面实行导师制,即所有学生必须配备相应的导师。在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时,这一运行方式收效良好,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目前一名中级职称教师至少要负责15名学生,高级职称教师约为其三倍。高校教师自身都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负责指导学生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额外的时间,长期如此运行势必抵消一对一辅导所拥有的优势而出现辅导次数减少、辅导时间减短、辅导内容缩水、辅导效果弱化的局面。
(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如何评价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任何一项制度的推出,既要有措施,更要有对效果的评价,如何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进行评价也面临问题。据民族学系的情况,这一情形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并无专门的制度来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学生行为进行约束,主要是通过政治辅导员从学生管理的途径来进行约束,如不按时完成学年论文由指导老师将情况通报给辅导员,然后由辅导员谈话等来教育学生,而对于学生不听从导师的指导应接受什么样的约束无明文规定,很容易造成学生需要乃至必要时才与导师联系,导师关系松散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对于教师在指导过程、指导任务量、指导效果方面无明确要求,对导师个人素质依赖过大,也容易造成部分指导目标不明确、指导次数过少、指导效果较差的情况。
(三)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建立
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和良性运行,需要强有力的保障。这一保障机制需依托三个方面的投入:一是制度上的,一是时间上的,一是资金上的。目前作为制度依据的主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民族学系的三个相关文件,在重庆三峡学院的层次上主要以经验交流和介绍为主,尚未得到全方位的制度保障,相关教师的劳动付出并不计算工作量,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无晋升职称等方面的政策倾斜,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方式,难以保证长效运行。而这一问题很难在一个本科生人数不足500的小系层面得到解决。与之相应的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因大部分学生以完成论文写作,达到顺利毕业为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目的,在指导过程中以被动完成论文写作为任务,未能充分体现导师制的潜力。部分原因在于民族学系本科生导师的培养目标以考研和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及能力为主,对部分致力于就业的学生吸引力不大,造成其主动性较差。部分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少,课业任务较重,缺乏与本科生导师制配套的激励机制使其将主要精力及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
四、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
学分制是指以学生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1]。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建立科学的学分制管理机制,这为建立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在学分制下,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结构的了解,难以独自完成选课规划、设计学习进程和发展模式,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强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学业。为了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不断思考和改进:
(一)构建学分制下导师团队
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学生规模较大,师资力量有限且教师队伍年轻化的趋势,如何在学分制条件构建高效、高质量的导师团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民族学系原有的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方式有待改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改分散的导师个人负责制为团队协作式,即可以教研室为单位,整合师资力量组成导师组,以导师组的方式进行指导。这一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专业互补,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弥补个别指导的不足,加强导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一方式还能发挥教研组教学、科研的优势,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中,更好地实现教学与育人相结合。
(二)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中国有重教的传统,老师的形象也一直神圣且高大。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老师的角色也需重新定位。本科生导师制对教师的定位,导是指导的导,也是引导的导,蕴含其中的是一种服务意识与观念。学分制条件下教书与育人形成了教学与学工的两条线,不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与成功”。这就更加迫切需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将教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可行的途径是发挥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转变教师的角色观念,既强调学生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也应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到教书与育人不可分割,指导与服务紧密相联,通过本科生导师制为师生互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平台,强化通过发挥导向作用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提供一体化的服务。
(三)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
学分制管理较好地保证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挥,学生在学什么和如何学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因此而茫然,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一时难以看清前进的方向。导师制的“以人为本”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十分契合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与教育。但这一过程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的参与和主动。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学生主动性的调动。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需依托教学与学工队伍的相互配合,可通过专业介绍、学习方法讲座、座谈等形式深入开展。
(四)建立健全运行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
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需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重点是建立健全运行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以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长效性和有效性。运行机制健全重在建设导师团队和实行低年级学生全面配备导师,高年级由学有余力学生自愿选择参与导师制的方式,可以节约一定的人力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评价机制重在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实施效果的考核及成果认定,为工作量认定、激励和表彰提供依据。保障机制则重点在于提供组织、经费、政策、人才等各方面的保障,为学分制条件下导师制的推行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激励机制建设是一项制度能够长期有效运行的重要方面,对于导师劳动的肯定(如认定工作量,依据指导成果给予一定的奖励,优先评优评奖等)和对于学生成果的肯定(如对表现优秀学生的奖励与鼓励,指导学生将成果物化,如发表论文及作品等)。
总之,高等学校在现代化和新的人才要求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多方位地思考和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重视并积极探讨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是很有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注释:
① 此处及以下各项统计数据均来自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内部统计资料。
[1]蔡映辉.对学分制的认识及其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责任编辑 蓝 天]
Though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under the credit system——A case study of the Ethnology Department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ollege
LI Xia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Chongqing 404100; China;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eijing 100081,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achievements made by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implemented in the Ethnology Department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credit system management and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so as to offer some reference for exploring better talent cultivation modes in the new situation.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credit system; implementation
G645
A
1008-6390(2011)01-0113-04
2010-11-10
项目课题:本文为重庆三峡学院第五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民族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W0914054)成果。
李霞(1979-),女,湖南汨罗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社会学专业博士生,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与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