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解构教育话语的大学英语教学

2011-04-01余义兵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解构话语大学

刘 胜,余义兵

(池州学院 外语系,安徽 池州 247000)

基于解构教育话语的大学英语教学

刘 胜,余义兵

(池州学院 外语系,安徽 池州 247000)

文章从解构主义和批判话语分析理论出发,以目前公共大学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学教学要素的解析和教学反思,对大学英语教育话语进行解构,剖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意识形态问题和话语霸权现象,以此试图建构新型的大学英语教育话语,促成多元民主的英语教育,并从思维入手,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今后发展的可能趋势。

教育话语;解构主义;意识形态;思维革新

目前从话语视角研究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学界研究话语现象的一个重要视角。学者施旭曾将“话语”定义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组合,将其理解为通过语言符号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的使用来构建意义、构建现实的语言[1]。此定义是在综合考察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福勒等人提出的批评语言学及跨文化交际等诸多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话语定义,旨在透过语言形式来揭示语言、意识形态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事实上这种话语理论是语言学话语分析的一种延伸,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观点来看,语言是隐含有意识形态的。因此在大学教学中就会出现语言、思维方式和行为之间的冲突问题。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也是特定的社会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学的话语言说方式(fashion of speaking)便有社会语义的内容,也和一定的语境相联系。Halliday曾在《语言与社会》(Language and Society)一书中就提出过这种观点[2]。语言从来不是中性客观的,而是通过其结构实现一定意识形态目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话语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分析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同时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批判性的观点并建构新思维,提高其英语语言意识,使其能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

1 解构思维从教育话语开始

在20世纪下半页,由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和德里达(Derrida)等人掀起的解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主义思想一起,对当代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对社会教育理念及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强调文本的修辞功能(言外之意rhetorical)而不是结构功能意义 (形式意义grammatical)。尤其是德里达,他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文本对语言符号的意义进行批判性解释,将之推广到一切事物上,强调整个“世界除文本外无物”[3]231。解构作为一种策略,目的是打破旧结构,颠覆原中心,注重原有结构中的边缘因素,从而提出一种多元性的新结构,且这种结构并不是恒定的,由此,解构主义瓦解了永恒中心。

在批判话语分析里面,解构也是一种策略,目的也是要强调话语的流变性与现实性。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育话语充满着“浓厚的教条主义气息”,主要表现为中心化宏大叙事,追捧时尚,脱离生活[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往往忽视对语言的质量,“忽视了教师的语言对学习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已有一定的英语知识储备。因此那种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少、追求教学进度、学生英语层次不一导致的双语授课等现象直接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表面上看,教师话语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知识中心论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上并不能带来预想的效果。

此种局面的内在原因并不在于理论或是教学内容或是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变革与维新。近二十年代,我国出版大学英语教学教材不下百余种,可谓丰富多彩,也切合了时代的内容与需要,但在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总是存在着上述的问题,究其因还是思维方面的问题。随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课堂正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互动为中心的交互式课堂。但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即如何互动、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事实上,谁是中心都是一个可以争议的话题。因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互为中心,否则教与学无法达成。这里不凡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教怎样致学?学如何应教?课堂起了何种作用?这些问题涉及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育场所和英语言载体。

如果细细分析这四个要素,我们会发现,这些要素都不是彼此孤立存在,也不存在谁是中心的问题。一旦确定中心要素的话,则教育模式就会有所侧重。关键问题是如何理解四者关系。这里,课堂不仅是建筑物的场所,更是一种经过组织的社会场合,是教师传授、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6]213。从此种理解出发,我们会发现大学英语教学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在大外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显得很微妙。这一方面在于,大学英语涉及的内容是另一国的语言文化,一方面传授者和习得者立足于本国语言文化。因此课堂实际上就成了语言文化交流的演练场所,因为课堂上的语言载体是英语。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学就成了一个新型的话语实践场。按照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的观点,话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个行为形式;同时话语与社会结构之间有种建构关系,因为“话语不仅是表现世界的实践,而且也在意义方面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建构世界”[7]64。同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借助解构理论的策略,我们可以重新确立大学英语教学的全新思维模式,即这种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在于一种建构,它有助于再造外语教学的本身,包括英语教学的结构、关系、知识架构和理论方法体系;同时也助于人们对社会看法的改变。这样,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身份和其关系会有与以往本质的不同。

因此从批判话语分析层面看,大学英语教学作会一种实践中的话语,也突显其应有的意识形态。这里,意识形态可被理解为“现实的意义与构建”[7]87,这里的“现实”可理解为课堂世界、师生身份及其关系。用费尔克拉夫的观点来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突显的的意识形态不仅是教师、学生、课堂、英语言载体四者一起构成的结构,同时也指事件本身,即四者的外在形式也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他们随时可以变化的。也就是说,这四种要素综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意识形态。

2 批判的解构与大学英语教学话语重建

大学生英语学了很多年,还是不会讲,不会写,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在语言教学中,教学方法可算是主要的焦点,也是教师培训课程中一个重心。近二十年来,各种形式的语言教学法层出不穷,但遭受到的批评也不断。然而对教学方法的质疑多是在教学方法的工具性方面,而不是方法背后隐含的理论性。一些学者将眼光转向了课堂教学本身的过程、语言习得认知和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机制等方面,开始显示新的研究特点。吴宗杰在利用批评理论来建构新型的二语教学,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8]1-16。他认为,大学英语是上述四者(过程、语言习得认知和师生思维)的有机融合,目标达成的最主要的标准是思维特征和文化意识的传递。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渗透进这种文化的模式与特点。因此语言教学中,有必要解构以往的英语教学模式,创建新思维模式。

当然“解构”是需要通过对多种英语教育话语进行分析实践,以此揭示我们英语教学中的困境。解构核心是要找出英语教学中的矛盾构建策略和文化偏见生成原因。众多论者通过具体的话语分析实践,鉴别并总结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类型特征,也指出英语教学的矛盾构建和意识形态目的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揭示出大学英语教学话语背后潜藏的貌似合理实则荒谬的假设。如有学者就从“话语权”的霸权及缺失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试图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有效的课堂环境[9]。

解构的目的是为了建构,通过解构出教学话语的矛盾性使得人们在二语教学方面提出新的设想和改革主张。首先,大学英语教学要基于这样一个设想,即大学英语教授的不仅是英语,也是要传递思维方式和文化模式。因此需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这样我们才能对教学内容有更直接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地把英语当作知识工具来予以传授。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和阅读能力,因此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英语思维模式的培养问题。教师有必要从这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意识。关于英汉语言思维的差异问题,学界差不多已有共识,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言思维意识则是研究比较少的。萨丕尔认为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他认为思维方式影响语言表达。连淑能曾撰文从十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思维问题[10]。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对英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质的飞跃,可以帮助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把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增强处理语言的能力,从而排除汉语思维负迁移的影响,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如学会用英语解释英语则是培养英语思维的一种极好方式,这种方法要求尽量撇开汉语言的影响,用一种类似于词典解释单词的方式来解说英语,这实际上恰恰也是语言思维的一种训练手段。这样逐步培养,学生们渐渐地就会用英语来解释事物了,这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英语思维。其实英语教学中渗透进思维教育是目前各国教育讨论的重要的话题。早在2000年,英国的教育部正式将思维教育纳入国家培养课程之中,以此来培养有创造的人才,可见思维模式的培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了[11]。

英语教学中融进思维模式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处理信息、分析信息;通过思辨方式找出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从而增加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把握英语语言的一些本质特点。

其次,我们还应考虑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为构建师生间教学的互动合作,我们应该强调不同文化知识背景和师生之间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大学师生虽是同属中国文化却来自不同地域,因此不可避免具有地域性特征,因此这种差异会导致教学中师生相互适应的问题。比如英语语音发音问题便是大一新生中一个普遍现象。因此考虑到这些差异将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中区别对待,使之适应。同时我们还应考虑到师生之间的相关性,即课堂的语言载体是英语,因此这里面就涉及到师生的英语现状、和教学目标的终极要求和教学进度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区别处理相关问题,多方面入手。如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组织者引路人,必须自己的英语思维要跟上去,在驾驭课堂的同时应注重教学内容、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创新性。作为学生,应当让自己的思维燃起火花,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沉浸在异国语言文化中。在此过程中,师生的教学思维还须融合,消除教学中的心理障碍、个性差异和情感差异,以一种民主多元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三点,在解构传统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对其教学方式的刻板印象和权威定义,而应该发挥新型教学话语的文化建构功能,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教学模式的发展与进步。这就意味着,解构并不是对以往的反动,而是在此基础上新的建构,即我们在理解英语教学的特点同时,关注自身,以此来建立一种灵活的机制来促成教学的不断革新。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有些学生已经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其转变可能适应不了,应就其旧方。有些学生讨厌那种教师主讲型课堂,则可适应新方式。

3 结语

总之要以一种多元的方式促进语言的学习,在学习中建构新型的教育话语,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最本质的问题是要从思维入手,方法可以各异。目标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其在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品质,并能够直接理解英语语言,掌握语言规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使之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善于思维、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Shi-xu.A Cultural Approach to Discourse [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5.

[2]M.A.K Halliday.Language and Society [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3肖锦龙.德里达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林美香.解构思维与教育话语[J].大学教育科学,2006(5):68-69.

[5]王莹.大学英语交互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话语改进策略[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1-122.

[6]Ur P.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Norman Fairclough.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London:Polity Press,1993.

[8]Wu Zongjie.Teahcers'Knowing in Curriculum Chang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6.

[9]董艳焱,任铭静.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话语权”的迁移[J].语文学刊,2009(4):159-160.

[10]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1.

[11]刘朔,刘颖.英国的思维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14-15.

G642

A

1674-1102(2011)05-0138-03

2001-06-29

池州学院引进研究生科研启动项目(XYK200813);池州学院教研项目(2008YJ2005)。

刘胜(1978-),男,安徽枞阳人,池州学院外语教师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话语学、比较文学;余义兵(1972-),男,安徽青阳人,池州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和英语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束仁龙]

猜你喜欢

解构话语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还原
解构“剧本杀”
《大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