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梅尧臣与澄心堂纸的绵绵情结

2011-04-01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梅尧臣

李 晖

(安徽省博物馆,安徽 合肥 230061)

论梅尧臣与澄心堂纸的绵绵情结

李 晖

(安徽省博物馆,安徽 合肥 230061)

澄心堂纸,是南唐时“百金不售一枚”的特制纸。经北宋时仿制,历近千年复兴,终于走进国际市场。究竟是谁第一次将澄心堂纸仿制,至今还是一个谜。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众诗中寻觅,钩沉出:此事始终由梅尧臣策划并提供样纸,由歙州刺史潘夙组织纸匠队伍,艰辛制作而成。此文不仅提示出澄心堂纸的再生奥秘,还为当今“运用现代科技手法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的创建者们提供了蕴意深邃的启迪。

澄心堂纸;梅尧臣;潘歙州;仿制成功;影响巨大

纸是“文房四宝”中之一宝。上世纪的1933年至1990年,考古界曾八次于新疆、甘肃、陕西等省(区)的不同地点,出土了纸的文物,而且敦煌悬家遗址出土的纸中“内(有)三枚纸上写着字迹”[1]85。说明中国既是纸的发源地,又是最早受惠于纸的应用国度。

东汉的蔡伦,在总结西汉人制作麻纸经验基础上,生产出优质麻纸,并用破鱼网为原料,制作出新的麻纸,同时创新出用楮皮制作的“楮皮纸”;随后,“楮皮纸”又引发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桑皮纸、瑞重皮纸、藤皮纸等一系列的皮纸来。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唐朝时,不仅各种皮纸生产加工技术大大提高,而且又创造出金花纸、云黄纸、粉腊笺、流沙笺、薛涛笺等新的品种。大致也是从唐朝起,中国纸出口到了外国。这时的纸,主要用于书写、书法、绘画和印刷上。由于大唐帝国时的纸价低廉,朝野间日常生活用品也用纸来制作,比如纸造灯笼、纸扇,用纸糊窗格,甚至达官、名人之间交际用的纸刺(纸制名片)乃至宗教迷信上所用的种种纸钱、纸祭器等等。可以说,唐时中国的纸业,已成为国内外十分注目的文化产业。

随着唐代造纸技术的延伸和发展,五代的南唐又创新出久负盛名的澄心堂纸,因其制作精细、质地高雅,加之纸存放于南唐宫廷之中,显得特殊的珍稀而难得,故为当代和后人所加倍青睐。宋朝人的诗集文集中,很多人为澄心堂纸撰文作诗,尤其是北宋,名人雅士高歌赞美澄心堂纸的最多。由于这些著名人物的推崇和高度评价,致使澄心堂纸声誉更为大振。“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他的诗中不仅对澄心堂纸予以称颂,对此纸制作技术和产地进行系统而细致地描述,他为中国造纸史上第一次仿制出澄心堂纸来,做出了特殊贡献。本文即对梅尧臣与澄心堂纸绵绵情结的具体史实,进行钩沉、梳理和研究,为澄心堂纸的“复兴”解谜。

要做到这些的第一步,必须对诞生于南唐的澄心堂纸的历史,具体作一探索。

1 南唐古澄心堂纸产地考述

纸名前冠以“澄心堂”,而此三字并非纸的所产地,而是南唐政权一座宫殿的名称,这一点,北宋著名学者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已)在《后山谈丛》中讲的很清楚:“澄心堂,南唐烈祖节度金陵之燕居也,世以为元宗书殿,误也”[2]36。“节度金陵(今江苏南京市)”的“南唐烈祖”,即开创南唐政权的李昇(徐知诰),所谓“燕居”,即居住、行宴等日常生活之处。南唐建国之后,以金陵为都,这样,“澄心堂”则成为南唐宫廷建筑的组成部分。

南唐后主李煜继位,这位风流的文人皇帝,对诗、词、歌、赋无所不精。因此,他网罗了一批著名文士于身边,诸如“(韩)熙载与冯延已、(冯)延鲁、江文蔚、潘佑、徐铉之徒,皆至美官”[3]9457。加之他自己尤擅书法,为了自己御用和赐给这此“美官”之人,以示笼络,遂专设官局,来监造出高于市场的精妙纸张,并将这些“精妙”之物,贮存于澄心堂内,故取名之曰:“澄心堂纸”。诚如清末著名文史学家许承尧所述:“(澄心堂纸)以澄心堂名,而堂非造纸所也”[4]398。由于此纸是供御用和作为对“美官”的赏赐品,宫廷之外,很少见到,因此社会上就增添了特殊对这种纸的神秘感。

那么,“澄心堂纸”的产地在何处呢?这一点,宋代书坛大家蔡襄在 《文房四说》中有记载:“纸,李(后)主澄心堂为第一,其为出江南池、歙二郡”[5]。池,是池州,又称池阳郡(今安徽池州市);“歙”乃歙州,又称新安郡 (原辖境大部属今安徽黄山市)。“池、歙二郡”,均有悠久的造纸历史,在唐朝时,两州向朝廷的贡品中,均有“纸”这一项[6]1067。但是,如追索澄心堂纸的生产地,具体在“池、歙二郡”的哪些县份。这就要从古代行政建置中去寻求:

自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尚无池州建置,大部分地域属宣州(又称宣城郡)辖域。故有的专家论证云:“唐代后期和五代、宋时的池纸”,就是唐代前、中期的“宣纸”。它们是在同一个地方生产的,只是因为产地从宣州划为池州,因而改了称呼罢了[7]。“从宣州(今安徽宣城市)划为池州(今安徽池州市)”的纸的产地是秋浦(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青阳(今安徽青阳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唐永泰元年(公元 765年)“时割宣(州)之秋浦、青阳、饶(州)之至德置池州”[8]1332。而秋浦、青阳两县又向来生产朝廷用的高级纸,北宋起居郎、翰林学士、龙图阁直学士的叶梦得,在《石林燕语》记述朝廷用纸时云:“唐中书制诏有四:封拜册书用简,以竹为之;画旨而施行者曰‘发日敕’,用黄麻纸;承旨而行者曰‘敕牒’,用黄藤纸……纸以麻为主,藤次之,用此为重轻之辨。学士制不自中书出,故独用白麻纸而已,因谓之‘白麻’。今宋制不复以纸辨,号为白麻者,亦池州楮纸耳……其纸皆一等也”[9]37。而拥有“皆一等”的“池州白麻纸唐代即为贡品”[10]470。所以说,南唐“澄心堂纸”的池州产地,是秋浦、青阳二县。

歙州,同样在造纸史上拥有重要地位,唐代时即以纸为贡品。而南唐“澄心堂纸”的歙州产地,则是歙、黟二县。蔡襄《文房四说》云:“歙、黟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后者长可五十尺为一幅,盖歙民数目楮,然后于长船之中浸之,数十夫举杪而抄之”[5]而这种“像布匹一样卷起来收藏的纸,故称‘匹纸’[1]217。而同是北宋的大书法家米芾,在论及澄心堂纸时又说:“池纸匀硾之易软,少毛,澄心其制也,今人以歙为澄心,可笑。一卷即两分,理软不耐卷,易生毛。古澄心以水洗浸一夕,明日铺于桌上,晒干,浆已去,纸复无性,乃今池纸也,特梼得细无筋耳”[13]。米芾所说的歙地澄心纸,可能是南唐之后的仿制品,已不是当年“古澄心”了,蔡襄所云的“长可五十尺为一幅”的歙州“澄心之号”,也即是后来的仿制澄心堂纸,因为南唐澄心堂纸是为御用之纸,如此大的一幅纸,是不适皇帝之用的。但是,蔡、米之论,并未否定歙州是南唐澄心堂纸的主要产地之一,相反仿制出澄心堂纸来,正说明歙州有制“古澄心”的技术造诣。

综合上述,南唐“古澄心”之纸的生产地是池州之秋浦、青阳二县,和歙州之歙、黟二县。这种以楮皮为主要原料的澄心堂纸“特点是极其洁白,表面平滑如玉版,又很受墨,纸质厚重、坚韧”[14]245。在质量上远非唐代各种名纸所比拟,故蔡襄评其为纸中 “第一”。

2 梅尧臣始与古澄心堂纸结缘

南唐后主在位时,澄心堂纸严格控制在宫中,外传极少。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大将曹彬领十万大军攻破南唐国都金陵 (今江苏南京市),随着后主的投降,南唐灭亡。然曹彬“既入金陵,申严禁暴之令,士大夫保全者甚众”,“仓廪府库,委转运使许仲宣按籍检视”,妥善封存[10]196。澄心堂纸因之得到了完好保存。其实,纸并未占据整个澄心堂宫殿,宋军围城时,南唐后主,“凡兵机处分,皆自澄心堂宣出”[10]191。说明存纸之地乃南唐皇帝的机要之宫殿。南唐亡不足七十年,纸即从旧宫殿屡屡散出,南唐旧宫人也将纸携出高价出售。康定元年(1040年),北宋文学家、哲学家,时任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的刘敞(字原父、原甫),以重金购得百枚。得“购的第二章”刘敞于《公是集》中述其事:“去年得澄心堂纸,甚惜之。辄为一白,邀永叔各赋一篇,仍各自家,藏以为玩。”并在诗中说:“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流落人间万无一,我从故府得百枚”[13]。刘敞学问渊博,欧阳修对之相当佩服,每遇新的疑难问题,即写在纸上向刘敞请教。因之两人成为交往甚密的朋友。刘敞赠给了欧阳修澄心堂纸十枚。欧阳修对此十分珍惜,并特作《和刘原父澄心纸》诗,以示感谢。

欧阳修十分珍惜所得的十枚澄心堂纸,但是他立刻想起了他的一生挚友梅尧臣,而梅尧臣此时正在襄城县(今河南襄城县)令任上。梅尧臣,字圣俞,北宋宣城(今安徽宣城市)人,因宣城地古为宛陵县,故时称其为“宛陵先生”。其尤擅诗,宋代江湖诗中最出色的诗人刘克庄,称梅氏“为宋诗‘开山祖师’”[14]7。欧阳修立马从所得的十枚澄心堂纸中抽出两枚,并用精织的丝绒品裹好,着人送至襄城县。梅尧臣十分惊喜,得纸后,虽数量仅两枚,也怀着满腔激情写下了《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长诗:

昨朝人自东郡来,古纸两轴缄縢开;

滑如春水密如玺,把玩惊喜心徘徊。

蜀笺蠧脆不禁久,剡楮薄慢还可咍;

书言寄去当宝惜,慎勿乱与人剪裁。

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

澄心堂中唯此物,静几铺写无尘埃。

当时国破何所有,帑藏空竭生莓苔;

但存图书乃此纸,辇大都府非珍环。

于今已踰六十载,弃置大屋墙角堆;

幅狭不堪作诏命,聊备麤使供鸾台。

鸾台天官或好事,持旧秘惜何嫌猜;

君今转遗重增愧,无君笔札无君才。

心烦收拾乏匮椟,日畏撦裂防婴孩;

不忍挥毫徒有思,依依还起子山哀。

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梅氏的惊喜、珍惜和感慨之情。因赠纸的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已抵武成军节度判官任,此军节度的驻节地在今河南滑县,地处襄城之东,故诗中有“东郡”之说。诗中云澄心堂纸,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滑如春水密如玺”的高品味,质量远远超过四川的“蜀笺”、浙江的“剡楮”等名纸,具有“静几铺写无尘埃”的特殊境界。“江南李氏”在“有国日”能选择如此精美之纸来,“国破日”,又能将“此纸”保留下来。认为这是任何人“辇大都府”所不能办到的。言下之意,南唐在纸的创新和保藏上,是有巨大功劳的。而南唐亡“已踰六十载”的今天,不识此纸的本朝人,借口“幅狭不堪作诏命”之名,将之“弃置”于“大屋墙角”,“聊备”某些“麤使”将其提供“鸾台”使用。“鸾台”是唐时对门下省的别称,《旧唐书·职官司志》云:“门下省,龙朔改为东台,光宅改为鸾台”“龙朔”,高宗所用年号;“光宅”,乃武则天在位之年号。言中含有对本朝(宋代)朝廷不识“澄心堂纸”现象的讽刺。对于欧阳修“转遗”来澄心堂纸,感到更增惭愧,原因是自己“无君笔札无君才”,加之又无“椟”木作的珍贵柜子来存放,造成“日畏撦裂防婴孩”的紧张心态,表现出对这二枚纸的极端重视。欧阳修赠纸时,要求梅氏对此纸“当宝惜”、“慎勿乱与人剪裁”,其实梅尧臣不仅不“乱与人剪裁”,连自己也“不忍”在纸上“挥毫”。至和二年(1055年),他在《依韵和永叔澄心堂纸答刘原甫》诗中,除以“公之此心实扶助”语,对刘敞当年赠纸表示谢意外,还告知欧阳修:“往年公赠两大轴,于今爱惜不辄开”。两轴,同两枚、两幅、两张。梅尧臣得纸是康定元年(1040年),他三十九岁,到至和二年(1055年)已是五十四岁了,此长达十五六年间,他都没将此两幅纸“輙开”使用,足见他对澄心堂纸的独钟情愫,而且是特别地情深意渊。相反,却鼓励刘敞:“文墨高妙君第一,宜用此纸传将来”[16]801。

这里还提一下:梅尧臣接到二幅澄心堂纸是康定元年(1040年),当年他即“解襄城县任,赴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会葬谢绛”[16]155。谢绛是他的妻兄、文友,故诗中有“心烦收拾”四字;梅诗结尾两句:“不忍挥毫徒有思,依依还起子山哀”。“有思”,思的是已亡的南唐;而“子山”则是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庾肩吾之子庾信(字子山)。庾信他更是位文学大家,与另一文学大家徐陵、共创优美的“徐庾体”文学。瘐信作有名赋《哀江南赋》。所以梅尧臣“思”南唐时,想起来瘐信这篇赋来。总之,梅尧臣一生中第一次得到澄心堂纸时,就与此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引发起诸多思与怀。

3 梅尧臣与古澄古堂纸的续缘

梅尧臣与澄心堂纸结缘之后,又有新续。那是在梅氏第一次与澄心堂纸结缘后的第六年,即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他又第二次得到了澄心堂纸,数量远比第一次为大,当然又是赠予。赠予人是宋敏求。

宋敏求,字次道,宋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二十一岁中进士第,即步入朝廷机要部门,知太常礼院,任知诰。他与其父宋绶“继世掌史”,自仁宗时起,三朝间,宋氏皆“以文章见称于世,凡朝廷有文命事,未尝不在选中,深受宋朝廷信用”[17]1。庆历六年(1046年),他从南唐旧库得到澄心堂纸数百枚(幅)。由于他对“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的敬佩和景仰,回到京师(今河南开封市),立即寄赠给梅尧臣一百幅。是年,梅尧臣四十五岁,在许州(今河南许昌市)签书判官任上。一位“深爱宋朝廷信用”的重官,而对一个县级小吏赠寄“百金售一幅”的南唐澄心堂纸,而且又是一百幅。梅尧臣的感激之情,顿生心中,立马挥毫写下《答宋学士次道寄澄心堂纸百幅》名诗:

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取簾匀割脂;

焙乾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钱曾不疑。

江南老人有在者,为予尝说江南时;

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窥。

城破犹存数千幅,致入本朝谁谓奇?

漫堆闲屋任尘上,七十年来人不知。

而今制作已乾薄,比於古纸诚堪嗤;

古纸精光肉理厚,迩岁好事亦稍推。

五六年前吾永叔,赠予两幅令宝之;

是时颇知此本末,遂号澄心堂纸诗。

我不善书心每愧,君又何此百幅遗;

重赠吾赧不敢拒,且置缣箱何所为。

与“五六年前”梅氏第一次得澄心堂纸时写下的诗相较,这首诗里,除对澄心堂纸的珍惜之情和得到馈赠深感“重赠”愧赧之意之外,最突出地特点是用诗的语言,详绘澄心堂纸的艰辛制作过程。

诗中所描绘的澄心堂纸的制作程序,首先是在严冬时节,在“寒溪”之中浸泡楮树皮,在夜月里将浸泡过楮皮舂捣成浆,再“敲冰”在水中反复漂洗纸浆,取又长又宽之“簾”在簾上用手杪作,令楮皮黏液的稠度达到均匀。纸浆纤维均匀分散的效果,显示出冰水配制技术的高超,更显示澄心堂纸制作者们的极端艰辛。北宋时造纸技术虽然有了改进,制作上已重视纸的“乾”与“薄”,但比起澄心堂“古纸”的制作技术,还处于“诚堪嗤”的地位。以笔者之见,这是南唐之后的第一人详细介绍澄心堂纸制作技术;用诗句来对澄心堂纸制作每一程序予以描绘,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高超的“描绘”,来自于调查,诚如诗中所述,是“江南老人有在者”的“为予尝说江南时”。“江南老人”,即是南唐的遗民。基于由调查而得来的认识,才有对本朝“七十年来人不知”澄心堂纸的特殊制法,由“特殊制法”产生出的特殊价值;对如此“一幅百钱”珍贵的纸,却“漫堆闲屋任尘上”的无知现象,提出尖锐批评。同时促使他本人对所得澄心堂纸的珍视和保护。六年前,他第一次获赠澄心堂纸时,只是用椟造的木柜来存放;而这一次获赠的澄心堂纸,则是用质地精美细薄的丝制品制作的“缣箱”,来收藏了。

所有这些,象征着抑或说是标志着梅尧臣与澄心堂纸的缘份上,情更深,意更浓。尤其他的诗“从造纸技术角度看来,最有启示性”[1]244。基于两次获赠和收藏对澄心堂纸的进一步认识,梅尧想则在思考:如何把澄心堂纸制作的特殊技法传承下去,复制出更多的这种“百金不售一枚”的“一等纸”,提供给更多的文化人。他思考着,并且想方设法的去实现这一理想目标。

4 梅尧臣在澄心堂纸仿制上的特殊贡献

作为“宋诗开山祖师”又是江南人的梅尧臣,他知晓南唐澄心堂纸的生产地是池、歙两州。此二州与他的家乡宣州(宣城郡)同属皖南之地,唐时同在宣歙池观察使的管辖之下。鉴于梅尧臣此时长期在外地任职,他一直寻找机遇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的。据梅尧臣等人著作提供的信息和至今还有“澄心堂纸”存在现实,梅尧臣的目的是达到了理想实现了。至于什么时候通过什么人去组织 “仿制队伍”,完成后又是谁将仿制产品的部分产品反馈给梅尧臣的?

对于这些问题,潘吉星先生《中国造纸史》有两处作了解答:

“梅尧臣后将澄心堂纸样若干赠给潘谷 (约1010~1060),由后者进行仿制。潘谷字伯恭,歙州人,造墨精妙,又能造纸,仿制成功后,又赠梅尧臣300 枚”[1]244,又说:

“潘谷是徽州人,善制墨,因澄心堂纸在他家乡制造,他又认识那里的纸工,遂于徽州依样仿制,时间约在1045年前后,从而宋仿澄心堂纸得以大规模生产。潘谷将仿品300纸回赠梅尧臣”[1]。

以笔者愚见愚知,上述两段记述中,大有值得商榷余地:歙州,是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才改名为徽州的。潘谷,是北宋歙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据笔者所见宋、元、明、清史料笔记与徽州地方志书,均不言潘谷“字伯恭”,更无其“又能造纸”的记载。他确定是位“造墨精妙”的制墨名匠。记载潘谷技能最早的文献,是北宋人陈师道的《后山谈丛》。书中记道:“秦少游有李廷珪墨半丸,不为文理,质如金石,潘谷见之而拜曰:‘真李氏故物也,我生再见矣!……又有张遇墨一团,而为盘龙,鳞鬣悉具,其妙如画,其背皆有‘张遇麝香’四字。潘(谷)墨之龙,略有大都耳,亦妍妙,有纹如盘丝,二物世未有也。……潘谷之墨,香徹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18]32。稍晚于陈师道而同是北宋人的何薳,在《春渚纪闻》中亦记载云:“潘谷卖墨都下,元祐初,余为童子,侍先君居武学直舍中。谷尝至,负墨箧而酣詠自若,每笏止取百钱,或就而乞,探箧取断碎者,与之,不吝也。其用胶不过五两之制,亦遇湿不败。后传(潘)谷醉饮郊外,经日不归,家人求之,坐于枯井而死。……东坡先生尝赠之诗,有‘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之句,盖言其为墨隐也。山谷道人云:‘潘生(谷)一日过余,取所缄墨示之,(潘)谷隔锦囊揣之曰:‘此李承宴软剂,今不易得。’又揣一曰:‘此(潘)谷二十年造者,今精力不及,无此墨也’。取视,果然”[9]122。

从此两位与潘谷同时代的名家记载来看,潘谷不仅是“造墨精妙”制墨名家,同时是各种墨的鉴定行家。但均无“又能造纸”之说,更无“潘谷字伯恭”记录,也没说他当过什么官。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一个不懂造纸技术的墨工,去组织起造纸群体,再仿造出“一等”的精品澄心堂纸来,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那么,梅尧臣将自己所藏的澄心堂纸作为样品,是交给了谁,通过谁去完成仿制澄心堂纸这桩大事,仿制成功后又是谁反馈与梅尧臣的?要正确解答这些问题,只有从梅尧臣著述里、诗文中,去寻找出蛛丝马迹来。

从《梅尧臣集编年校注》提供的梅尧臣的年谱推算,仿制澄心堂纸一事,从交友到向朋提交澄心堂纸样品至仿制成功,是在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至至和二年(1055年)三年间,也就是梅尧臣五十二至五十四岁间。

皇祐五年(1053年),梅尧臣正在任监永济仓的小官。是年秋,梅尧臣嫡母束氏、仙逝县太君卒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遂解官居忧,扶榇归宣城(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寒冬时节方回到故里。丧事一毕,即居家服孝。因解官无俸,生活困难,朋友吴秆(字正仲)常之送物、赠茶;与之交往甚多的宣州刺史马遵,于至和元年(1054年)调任朝中右司谏时,即将自己乘的老马和仆人都留给了梅尧臣。在此期间,梅尧臣交结了一位“潘歙州”,而且过往频繁。以主政的地名命名的称谓,为古代所通行,比如唐代韦应物任苏州刺史,即称其“韦苏州”;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则唤之为“柳柳州”,可知此人乃是当时的歙州刺史。梅尧臣《送潘歙州》诗中,也有“一见新安守,便若新安江”诗句,歙州,又称“新安郡”,此“新安守”,则是歙州刺史无疑。

致于“潘歙州”这个人的真名,亦可从梅尧臣集中去钩沉。梅氏有以《寄潘歙州伯恭》、《再寄歙州潘伯恭》等为题诗歌,可知这位“潘歙州”,即潘伯恭。而《宋史》、《续资治通鑑》等典籍,均无以“伯恭”为名的人。古代文坛常有以字、号为称谓的习惯,再遍查《宋史》,方知宋代潘姓以“伯恭”为字的,只有潘夙一个人,于是可以断定:潘歙州、潘伯恭,即潘夙也。《宋史·潘夙传》:“潘夙,字伯恭,郑王(潘)美从孙也”[20]10717。这与梅尧臣《依韵自和送诗寄潘歙州》诗中“世家有大勋,佐舜同厐降”之句,意为完全相吻合。潘夙,宋大名县(今河北大名县)人[21]。如此的家族,加之潘夙“擅诗笔”(梅尧臣:《依韵自和送诗寄潘歙州》)。又有“文章吞时英,光芸瞻星降”气势(梅尧臣 《三和寄潘歙州》)。故梅尧臣诗中多次将其称为“潘侯”。而且两人之间,是“一见意已合,谈笑仆屡更,岂唯文学富,况亦论事精”(梅尧臣《潘歙州怪予遂行与黄君同路黄先游浙矣依韵酬寄》诗)。经常互相来往,凡潘夙来宣城或路过宣城,梅尧臣都要送潘;潘夙还亲自到梅的住所访晤,以致梅尧臣有:“今日劳君问,衡门一老翁”诗句(《再寄歙州伯恭》)。梅尧臣也应邀去过歙州,受到潘夙的热情款待。由于梅尧臣“性爱酒”,而又处于“有酒无钱沽”的窘况,潘夙于至和二年(1055年)六月,专派“牙兵”担着两“瓦壶”的酒送来,直送至梅氏住所。对于这种“救此愁肠枯”举动,梅尧臣甚为感动(梅尧臣:《寄潘歙州伯恭》诗)。潘曾约梅“游山门寺”山寺,在今安徽宁国市境,梅“闻之固欲往,”但因“久雨湿泥埿”,而又不肯乘坐潘的“太守车”而作罢(梅尧臣:《新安潘侯将行约游山门寺予以泞淖遂止因为诗以见怀》)。一次,约好梅尧臣与一位姓黄朋友一起经歙州去游浙江,而潘歙州却没有于歙州迎到梅尧臣,于是来书询问,梅尧臣遂写下《潘歙州怪予遂行与黄君同路黄先游浙矣依韵酬寄》诗,诉说自己是“寒儒所不成,或东或西车马惊”心情,对潘“高楼登望酸目睛”,“浙安太守空相迎”的结果表示道歉,并表达“举手谢君江水清”的敬意。

多次交往,认准潘夙“江水清”品格,梅尧臣遂将仿制澄心堂纸的愿望,商于这位新安太守,两人一拍而合。至和元年(1054年)夏秋时节,梅尧臣将随身带至宣城老家的南唐澄心堂纸,拜托潘歙州依样仿制。潘回州,即招集县有丰富造纸经验的纸匠们,依样制造。是年腊月,即行操作。歙州是南唐澄心堂纸的产地,又有老纸匠们的艰苦劳作,至和二年(1055年)即仿制成功了。

当年潘夙就将仿制成功的澄心堂纸,派人专门送给在宣城的梅尧臣,同时赠给镌刻有“罗纹”的龙尾砚一枚。梅尧臣多年目的终于实现了,立即以《潘歙州寄纸三百番石砚一枚》为题作诗,高歌“澄心纸出新安郡,腊月敲冰滑有余。潘侯不独能致纸,罗纹细砚镌龙尾。墨花磨碧涵鼠须,玉方舞盘蛇与虺。”可知潘夙任太守的北宋时期,歙州已盛产名纸、名砚、名墨。“其纸如彼砚如此,穷儒有之应瞰鬼”,“穷儒”乃指自己。是年深秋,梅尧臣丧服将满,九月六日启程还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对澄心堂纸仿造这件事,更是激情满怀,又写下《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

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

予传澄心古纸样,君使制之精意余。

自兹重詠南堂纸,将令世人知首尾;

又得水底碧玉腴,溪匠畏持如抱虺。

拜贶双珍不可辞,年衰只怕觑歈思。

稍加咀嚼,诗中即将仿制澄心堂纸的过程已说得清清楚楚。“文房四宝出二郡”,指的是皖地的歙州与宣州。歙州是澄心堂纸、龙尾砚与墨,宣州是笔。宣州的“诸葛笔”,已十分有名。时至明代,以泾县为产地的“宣纸”,才替代澄心堂纸。成为“文房四宝”中之一宝。

至此,梅尧臣通过歙州刺史潘夙组织纸匠,完成澄心堂仿制,完全可以确定了。但有人指出:《宋史》记载“潘夙字伯恭,郑王(潘)美从孙,惟不称知歙州”[16]800。《宋史·潘夙传》是未载其“知歙州”。但应该知道,《宋史》的主修者,是北宋之后二百好几十年的元代脱脱,是相信与潘夙同时代的梅尧臣所述呢,还是信几百年后所著呢?这是不辩自明的事。以往的《正史》皆后代王朝所撰,尤其是隔代所撰,疏漏处很多,否则历史上就不会出现诸多的某史补遗、某史弥阙等著述了。至和三年(1056年),是年九月改元为嘉祐元年,梅尧臣至京任国子监直讲,有《送广西提刑潘比部》并于诗题下注:“伯恭”。诗中还有“自有王门旧勋业”句,足见此潘伯恭与潘歙州乃一人也。《宋史·潘夙传》也有其“提点广西、湖北刑狱”的记载[20]。朱东润先生在梅诗《送广西提刑潘比部》后“补注”云:“〈宋史·潘夙传〉不载知歙州事,但记其提点广西、湖北刑狱。除广西提刑当在至和二年秋后,此时赴任,尧臣有此诗”[16]。

总之,从梅尧臣手中接过南唐澄心堂纸,组织纸匠们仿制成功。再将仿制的澄心堂纸三百幅质专人交梅尧臣的,皆为潘夙,而且史实确凿,准而无差。

5 澄心堂纸“复兴”的巨大影响

由于仿制的澄心堂纸,“比南唐纸薄一些,其他方面是一样的”[22]239,仍保持着“南唐纸”的高品位[1]。所以,歙州所仿的纸一传出,即受到文人们的倾情喜爱。

北宋时,仿澄心堂纸即得到广泛使用。与梅尧臣同时在世的宋祁(字子京),其“作《唐书》,皆以澄心堂纸起草,”与梅尧臣一生为第一挚友的欧阳修(字永叔)“作《五代史》,亦然”。 而“宋版《汉书》,不惟内纸坚白,每本用澄心堂纸数幅为副”[22]。这是编撰和印刷书籍上所用。

由于仿制的澄心堂纸在尺寸上,突破原澄心堂纸“幅狭”缺点,甚至创造出长至数丈的“匹纸”,更加符合书画家们的需求,因而“宋诸名公写字及李伯时画,多用此纸”[24]218。此“诸名公”中,当包括苏轼、黄庭坚、米芾者流。“李伯时”乃宋代白描画大家李公麟,号龙眠山人。今辽宁省博物馆所藏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等到和诸多巨幅山水画,也多用此“匹纸”[25]。

从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起,仿造澄心堂纸的纸业,经元、明、清历朝传承与更新,历史上已将此“澄心堂纸、汪伯立笔、李廷珪墨、龙尾枣心砚”,合称为“新安四宝”[25]。而且一直是新安郡贡纸的品类。宋时纸币的制作,“当时纸取于徽 (原歙州)池(州)”[11]217。南宋时在此二州专设有造纸局。以澄心堂为名纸,在原歙州地域“至今,它依然存在。1985年,歙县的文房四宝公司,恢复(澄心堂纸)生产”[26]336;而且这种纸已走出国界,“已进入国际市场”[27]。

传承和创新澄心堂纸,属于造纸工业,同时也属一项重要的文化产业工程。而策划、推进和组织完成这项工程的,则是离职归里服孝小吏梅尧臣与时任歙州刺史的潘夙。如果没有对“这项工程”的执着追求和耿耿于怀,是绝对办不到的。澄心堂纸的制作技术,能以约千年不断地传承下去,提供给国际社会文坛“一等”产品,正是梅尧臣对澄心堂纸绵绵情怀的至高境界。

作为一项特殊的文化产品,澄心堂纸已成为中华文化事业的一种资源,今天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法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这是项崇高使命。今天的创造者们,建设者们,为完成时代需求的“崇高使命”,不妨学学梅尧臣的那种执着追求和耿耿于怀之志,从他那种令澄心堂古纸复兴于世的创新精神中得到启迪。

[1]潘吉星.中国造纸史[M].上海:上海民出版社,2009.

[2][宋]陈师道.后山读从[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后周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许承尧.歙故闲谭·新安四宝[M].合肥:黄山书社,2001.

[5][宋]蔡襄.文房四说[O].线装书.合肥:安徽省博物馆藏本.

[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地理志五[M].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7]潘德熙.读古今宣纸[J].纸史研究(十六).1997.

[8][清]硕祖安.读史方发·记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清]毕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1]歙县地方去编纂委员会.歙县志[Z].北京:中华书局,1995.

[12][宋]米芦.书史[M].丛书集成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3][宋]刘敞.公是集[O].清武英殿聚珍丛书本.合肥:安徽省图书馆藏书.

[14]周义敢,周雷.梅尧臣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后晋]刘煦.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7][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点校说明[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8][宋]陈师道.后山谈丛[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9][宋]何薳.春渚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0][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1]戴均良.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K].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2][明]谢肇.五杂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23][明]屠隆.考肇余事[O].线装书.合肥:安徽省图书馆藏本.

[24]杨仁恺.中国书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5]许承尧.歙事闲谭[M].合肥:黄山书社,2001.

[26]季家宠.黄山旅游大辞典[K].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2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语[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Mei Yaochen and His Complex of Dengxintang Paper

Li Hui
(Anhui Provincial Museum,Hefei,Anhui 230061)

Dengxintang paper is special paper in South Tang dynasty.After imitated in North Song Dynasty and revived for nearly thousands of years,it approaches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Who imitated Dengxintang paper for the first time,it is still mysterious?This can be found in the poems of the founder of Song Poem,Mei Yaocheng.It was Mei Yaocheng that provided the sample paper.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ystery of the rebirth of Dengxintang paper,and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of employing modern scientific technology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

Dengxintang Paper;Mei Yaochen;Panxizhou;Imitation Success;Enormous Influence

K206

A

1674-1102(2011)04-0074-06

2010-06-23

基本项目:池州学院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研究项目。

李晖(1943-),男,安徽凤阳人,安徽省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池州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学、民俗学和地域文化。

[责任编辑:胡惠芳]

猜你喜欢

梅尧臣
欧阳修与梅尧臣
神秘的布袋
范仲淹 梅尧臣 因心而友,唯才是举
梅尧臣与读书石
从《六一诗话》窥探欧阳修对梅尧臣的书写态度
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对梅尧臣诗歌的研究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浮生若梦,无你何欢
浮生若梦,无你何欢
东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