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水管体制改革的调研
2011-04-01陈世全
陈世全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水产站,陕西 安康725000)
水利事业的发展,一是建设,二是管理。在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今天,水利人围绕水利改革发展的主题,如何进一步强化水利的建设管理予以深思,这对加快汉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体的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滨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丰富、水利工程相对集中的农业区。截止2007年,不含数万口水窖,全区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0 102处。其中水库63座,有效库容2 853万方;堰塘5 387口,蓄水量1 403万方;自流引水渠道922条,固定抽水站374座、机井3 356眼,以上水利设施在其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下,按照75%保证率,可控制用水量2.05亿立方,可保证设施灌溉面积26.18万亩。在此基础上全区以各类水利工程为依托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类灌区46个。
1 汉滨区水利存在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各类矛盾的综合因素,特别是管理经营体制和建设投入体制的双重原因,全区现有水利设施配套不全、功能退化、病险报废的问题日趋严重,理论上的26.18万亩的有效灌溉面积,目前实际上只有14.75万亩,农业人均仅为0.2亩。水利工程功能退化、有效灌溉面积日渐萎缩,必然导致各个灌区管理经营困难重重:一是日渐萎缩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动摇灌区管理单位的立足之本;二是十分困难的水费征收机制,遏制灌区管理单位的正常运转;三是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冲击、淡化灌区管理单位的发展希望;四是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损毁报废、枯竭灌区管理单位生命活力;五是水利设施产权不清、投入主体不明,束缚灌区管理单位的发展空间。如此五大矛盾,必然导致灌区管理单位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当年曾位列汉滨四大灌区首位的八一水库灌区几乎名存实亡,许家河、越惠渠灌区效益衰减,就连曾经作为全省典型示范单位的恒惠渠灌区,也到了捉襟见肘、朝不保夕的地步。至于其他乡村所属微小型灌区,就更加可想而知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灌区目前现状,任其发展下去,最终必然形成恶性循环,给水利事业乃至整个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愈加充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更高层次的今天,发展汉滨水利事业,更好地满足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进步对水利的更高要求,改革水利工程管理经营体制,特别是解决好较大灌区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就成为整个水利发展的当务之急。
2 改革措施
针对汉滨灌区水利管理单位存在问题,结合全区水利发展现状,在全面落实好中省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全区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抓住灌区灌溉效益锐减、单位入不敷出、体制严重不顺这三大矛盾,以强化水利的农业基础设施地位、增强灌区发展后劲、提高灌区灌溉效益为目标,本着整合水利资源,注重规模效益,优化管理体制、壮大灌区实力的原则,着眼于对全区农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五大灌区,实现了灌区水管单位运营管理体制整体改革。
2.1 要分类排队,区别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改革方案
经确定原八一水库、黄石滩水库、恒惠渠、越惠渠及新民水库等五个灌区管理单位进入首批改革序列。由于这五个灌区大小不一、情况不同,管理单位矛盾性质各有特殊,因此区别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改革方案,五个灌区共有各类水利工程27处,设施灌溉面积11.1万亩,固定资产净值3.2亿元,在编管理人员110名,既是全区粮食主产区、也是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心地带,还是全区水利工程和水利职工最集中的区域。圆满完成这五个灌区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任务,对全区所有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对今后全区水利事业乃至整个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2.2 标本兼治、配套改革措施
尽管单位情况不一,但在缺乏发展后劲,单位入不敷出方面是一致的。从单位分类定性、定岗定员上入手,从落实灌区经营管理费用、工程维修养护费上下脚,在解决财政稳定投入上下茬,将原恒惠渠、越惠渠、新民水库三个管理单位整体合并为月河灌区管理局,并确定其为准公益型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40人,在原来自收自支财政分文不拿的前提下,区财政每年硬拿三十万元给予定补,作为灌区固定经费来源,并确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灌区运营状况,每隔三年适当调整一次。将原八一水库、黄石滩水库整体合并为黄石滩水库管理局,并确定其为准公益型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70人,(全额差额各占一半)其中35个全额编制所需经费全部由财政拨款,35个差额编制所需经费由财政补贴投入80%。这种标本兼治的整体改革措施,既为灌区以后发展积蓄了后劲,也为管理单位干部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
2.3 落实责任,强化灌区内部改革
单位性质有了准确定位,单位经费有了财政支撑,对于灌区而言仅仅只是为其赖以生存创造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外部环境,灌区良性运转、水利事业的发展壮大,还必须依靠内部改革积蓄发展活力。在强化灌区内部改革措施上主要抓三条,即用人上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两大措施,职能上明确公益管理、灌溉管理、综合经营三大系列,分配上严把职责到人,量化标准,定期考核、奖优罚劣四个环节,使改革以后的灌区做到单位有职能,员工有岗位,岗位有职责,考核有标准,分配有依据。以此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良性运行机制。
3 扩大水管体制改革成果,促进全区水利发展
2008年,按照省市要求,汉滨区虽然基本完成了五个主要灌区水管单位的体制改革工作,但这只是我们在整个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进行的一点有益探索,,水利事业发展的内容是全方位的,改革管理体制仅仅只是一个方面,即使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本身,所涉及的水利工程也仅只是汉滨所有水利工程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水利工程的管理,从体制到机制,其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还很多,特别是涉及各个乡管村管甚至是村民小组和村民合伙建设管理、经营的各类水利工程,体制和机制问题,工程管理问题和效益如何发挥,还需要从区政府到水利局、再到乡村干部群众各级个部门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同时,面对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致富、农业发展这农村进步的新形势、新任务,汉滨区作为一个农业大区,如何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夯实农业基础,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3.1 巩固灌区改革成果,搞好灌区配套建设
由于灌区特殊的的人文地理位置、特殊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条件、特殊的水利工程基础,无论是现在和将来,灌区都应该是全区农田水利工作建设的重点。因此必须在灌区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首先保证实施好省市已经安排到位的各个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确保建设费省效宏的精品工程,同时要下大力气巩固和应用体制改革成果,以改造、提高、挖潜、配套为原则,完成灌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打造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完善灌区投入机制,落实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月河、黄石滩两大灌区尽快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坚强基石。
3.2 扩大改革成果
在搞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同时搞好面上的农田水利建设,就如何结合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党在农村诸如土地流转、科技兴农等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深化和落实,积极探讨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经营管理机制,产权改革方向等重大现实问题。我们思考,搞好这一工作,要以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为依托,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为前提,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和工程运行管理效益为目标,参考有关土地流转、科技兴农等政策规定,沿袭原有五小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借鉴几个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将几个较大灌区的改革成果有计划地向各个乡属、村属、村民小组所属和农民合伙建设的水利工程推进。
4 结语
面对上不同用水类型,不同产权形式的小型水利工程,情况复杂、矛盾交错,要管好、管出效益,根据不同地域条件,不同工程规模、不同产权形式,不同历史成因、不同利益关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在政策上不画框框,在运作方式上不定调调,在实施步骤上不分段段,在完成任务上不数个个,大胆设想、多头探索、宏观指导、微观放开,允许出错、及时调控。产权形式,以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和投入建设机制的充实完善,强化谁建谁管谁受益,促进和加快面上的农田水利建设,实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