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蒿文化历史与蔡甸藜蒿产业化发展现状
2011-03-31龚世伟梁军吴正斯李年丰余杰张军
龚世伟,梁军,吴正斯,李年丰,余杰,张军
(武汉市蔡甸区蔬菜科技推广站,430100)
藜蒿(Artemisia arborescens)又名蒌蒿、芦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其根和嫩茎供食,味道清香、鲜美、脆嫩爽口,且药用价值很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列举了藜蒿的多种治疗和保健功能,有“采其根茎,食之可清火败毒”之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藜蒿根性凉、味甘,叶性平,可平抑肝火,治胃气虚弱、浮肿等症,还可预防牙病、喉病、便秘等症,长期食用可达到降血压、防癌抗癌、健胃等功效。
1 藜蒿的文化历史
春秋时期,藜蒿作为一种君子之草和献祭之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诗经·鹿鸣》有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经·汉广》中写道:“翘翘错薪,言其刈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诗中的“苹”、“蒿”、“蒌”,即皤蒿(白蒿),也就是藜蒿,其是与君子的交游和德音相匹伍的。藜蒿又别称“蘩”,最早人们把它用作祭祀神灵的祭品,如《诗经·采蘩》写道:“于以采蘩,于沼于淽。于以用之,公侯事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诗中“采蘩”就是采藜蒿。
到宋代,诗人吟咏更多。陆游在《戏咏山家食品》中写道:“牛乳抨酥瀹茗芽,蜂房分蜜渍棕花,旧知石芥真尤物,晚得蒌蒿又一家。”苏东坡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外,著名的诗句还有黄庭坚的“蒌蒿芽甜草头辣”等。
我国食用藜蒿的历史十分悠久。在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藜蒿即被列为野蔬上品。苏东坡在《送范德孺》诗中写道:“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遥想庆州千嶂里,暮云衰草雪漫漫。”可见,“老饕”苏东坡把吃藜蒿和韭黄列为“尝春”的首位。
相传明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规定江南各州县每年清明节将藜蒿作为“贡品”进贡到南京,这对民间采集野生藜蒿为食的习俗产生了推动作用。
2 藜蒿与蔡甸民俗风情
武汉市蔡甸区,原称汉阳县,素有“知音故里”之称。蔡甸区北依汉水、南临长江,境内湖泊星罗棋布,一到早春,河湖港汊的土坡、田埂上,到处都生长着蓊蓊郁郁的野生藜蒿。写于清光绪年间的《汉阳县志》上记载:“藜生于阪隰,而以沼泽尤佳”。
过去穷人缺衣少食,每到春天,常常以野菜充饥,藜蒿便是他们的天然食品之一。凡食用过藜蒿者,无不对其清香、鲜嫩的口感回味无穷。藜蒿在民间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就连蔡甸区的一些地名也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南宋时,汉阳有一位姓黄的穷家女子选入皇宫,人称黄妃,这黄妃天生丽质,深受皇帝宠爱,慢慢地皇帝把其他嫔妃忘得一干二净,皇后和其他嫔妃对黄妃恨得咬牙切齿,欲将黄妃置之死地而后快。这年春天,黄妃的父母入宫去探望女儿,顺便带去了一篮黄妃从小喜欢吃的藜蒿。黄妃非常高兴,一连几日以藜蒿当饭,吃得津津有味。皇后知道此事后,在皇帝面前告了黄妃一状,说黄妃是妖怪转世,每天放着山珍海味不吃,却专门吃野草。皇帝一查果然属实,不禁大怒,一气之下将黄妃打入冷宫,皇后趁机将黄妃折磨至死。后来皇帝巡视汉阳时,地方官将当地有名的土特产藜蒿作为御膳侍候皇上,皇帝方知黄妃受冤。于是令人在黄妃出生地修建了一座陵墓,称为黄妃陵。久而久之,这个地方便被老百姓称作黄陵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藜蒿因其脆嫩、辛香的风味,日益受到蔡甸人民的喜爱,一般的吃法是先将藜蒿在开水中稍加烫煮,滤出水分,然后以腊肉或香肠爆炒,具有一股特别清新的泥土芳香味,享有“登盘香脆,风味冠蔬”的美誉。
3 蔡甸藜蒿产业化发展现状
2007年以来,蔡甸区结合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扩大藜蒿种植规模,加强科技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品牌打造与推介,不断开拓市场,使藜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今天的知音故里,已是蒿香四溢。
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全区藜蒿种植已基本形成规模化、区域化格局,2010年末,蔡甸区藜蒿种植面积达1 933 hm2,种植地主要集中在侏儒、永安、消泗等街、镇,并涌现出古迹、金鸡、薜山、曹河4个专业生产村。
②经济效益明显 2010年,全区藜蒿产量达6 200万kg,总产值达到1.3亿余元,藜蒿种植已成为蔡甸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其一,藜蒿品质不断改善。蔡甸区每年提纯复壮后的藜蒿种苗种植面积超过670 hm2,藜蒿固有的“嫩、脆、香”的原始风味逐渐恢复。其二,种植模式不断创新。除原有的瓜—蒿、藕—蒿模式外,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区农业部门又创建并推广了稻—蒿、菜—蒿、瓜—瓜—蒿等高效种植模式,得到了蒿农的认可。
④品牌创建初见成效 由于藜蒿品质的提高,蔡甸藜蒿品牌进一步打响,且深受消费者喜爱,在第五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上,蔡甸区的“金鸡寨”牌藜蒿被授予“武汉知名农产品”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