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
2011-03-31赵增彦
赵增彦
(河南经济伦理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
生态文明建设: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
赵增彦
(河南经济伦理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
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切实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积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积极培育绿色文化。
生态文明;资源环境;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胡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
一、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生产供给层次来看,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十分薄弱,第二产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建立合理化和高级化的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与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如钢铁、水泥、发电、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带动,大量落后产能亟待淘汰;第一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基本还是“靠天吃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目前只有51%,比发达国家低大约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仅为4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30个百分点[2],第三产业中餐饮、商业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长期占主导地位。三大产业结构不协调,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这种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显然是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
从要素投入层面来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物质资源投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按照现代经济学原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配置的完善、投入的增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进步创新这四个方面。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问题,早在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就提了出来。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经济增长依然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过于依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单位 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8倍,致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型。任何一种经济结构,都会有其相应的生产方式,都会用一定的方式消费能源和其他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发生影响。而且,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确实也会有较大的冲突和矛盾,特别是在工业化的重化工业阶段。如今,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这意味着我国已经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正处于由工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强国的进程之中。以9%的世界耕地、6%的可更新水资源、4%的森林资源养活22%的人口,推进着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许多重要矿产资源相对贫乏,资源和环境压力史无前例。如不迅速扭转资源能源消耗过大过高的现状,不仅加大生产成本,而且会加重环境负担,我国的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
从科技推动层面来看,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关键在于科技的发展、应用和自主创新。长期以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缺少知名品牌,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只有不到40%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的,60%以上仍是靠资金、资源和人力的投入实现的,中国产品的增加值率只有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德国的5.56%。经济增长过多地依靠增加物质要素投入,而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导致了物质资源消耗大、综合利用率低和环境成本高、生态保护差等严重问题。
可见,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难题,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改善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以生态建设再造环境优势,才是有效减轻环境治理压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治本之策。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从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一次飞跃。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既是文明形态的进步,又是社会制度的完善;既是价值观念的提升,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3]。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环保、智能、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能力。
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主要途径。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的排放,即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的排放。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既要通过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各方面需要,维护其生存权、发展权,又要切实解决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资源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多重压力。节能减排是应对资源稀缺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基础工程。节能减排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必然会使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科学发展难以实现。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的规划和标准,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综合运用法律手段以及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明确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全面促进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以及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能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加快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等政策,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加强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切实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这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要求。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要求世界各国采取一致行动。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气候条件十分复杂,生态环境相当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应对气候变化任务艰巨。一方面,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加快建立对外磋商机制,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坚决维护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发展权益,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减排责任和义务,反对借气候变化实施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监测与考核指标体系,在现有污染排放物监测以CO2、SO2、固体颗粒物等指标为主的基础上,扩大污染排放物监测面,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提高固碳能力。
“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生态环境保护直接关系人民生活质量,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使全民族乃至全人类一代又一代健康、持续、安全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要修正工业文明的弊端,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影响人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一方面,要秉持环保为民的理念,通过加大生态保护执法力度,保证生态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恢复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快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资源损失与环境破坏。
积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完善有关法律制度。这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和重要保障。科学技术具有内在的革命性,科学技术革命源于人类发展需求的强大推动。全球能源资源短缺、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趋严峻,强烈呼唤着人类的科技创新与新的科技革命。科学家预测,未来10年到20年,以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将会发生。我们要引领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科技潮流,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就必须逐步淘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传统落后技术,加快开发绿色低碳技术,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科技支撑体系;就必须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开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努力突破节能减排的技术瓶颈。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行动目标。生态文明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它不但包括人类的意识文明、行为文明、产业文明,而且也内在的包括法律制度文明[4]。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力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各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护法,制定针对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法律法规,为惩罚严重浪费资源者和破坏环境者提供法律制度依据。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依法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克服并纠正环境执法中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司法机关要坚持公正司法,依法惩处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切实维护环境法治的统一和尊严。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积极培育绿色文化。这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保证。公民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受惠者,也理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生态文化、绿色文化是“生态行动”、“绿色行动”的先导和指针。生态文明不但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共处共融,而且把人与人的和谐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生态文化、绿色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一种伦理道德、一种行为准则,其核心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文化、绿色文化理念不会自发产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一方面政府要树立节约意识,在决策和规划中珍惜现有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能源的优化组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资源能源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大力践行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绿色低碳生活,引导合理消费,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及奢侈消费。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艰巨任务。始终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我们才能创造出和谐幸福的美好未来。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5.
[2]吴邦国.充分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求是,2010(19):3.
[3]周生贤.打好决胜战·谋划新发展·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N].中国环境报,2010-01-29(1).
[4]崔健.日本实施环境经营与提高企业价值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0(1):31-34.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ffective Way to Break Increasingly Enhance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 ts
ZHAO Zeng-yan
(Business Ethics Research Center of Henan,Zhengzhou 450002,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conspicuousp roblem of the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resource environment restraints in the p rocess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ainly covers advanced ecological ethics,developed ecological economy,perfected ecological system,basic ecological safety and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etc.To p romote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emust accelerate energy saving and discharge reduction,and make a great effo rt to develop recycling energy;actively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and effectively increase ecological p rotection;actively upgrad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quicken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of concerned law system;vigorously enhance ecological culture and actively cultivate green cul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source Environment;Economy
F124.5
A
]1001-6201(2011)04-0027-04
2011-02-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X064);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GH-267)
赵增彦(1969-),男,河南南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政部副教授,博士,河南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秦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