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探究
2011-03-31袁龙义费永俊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袁龙义,费永俊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农业人才。这种教育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农业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农科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进行人才的培养。这种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农科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起初,这种学位教育的对象都是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一定实践经验甚至是专业种养殖专家或专业户、并明确自身今后的发展方向的职场人。随着农业生产对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扩大,农科专业学位教育正在成为一种潮流,成为实现农业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途径。
我国从1991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特别是1996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以来,专业学位涉及法律、教育、体育、艺术、建筑、工程技术、农业、兽医、医学、军事、管理等行业领域,呈现出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态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自2009年起,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实行重大改革,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其招生比率几乎达到研究生招生额的50%,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而且对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培养这些人才成为高质量的职业高级人才?采用什么方式进行培养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制订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是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重要工作。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去探究、总结和不断地完善,才能满足社会的强烈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的实用人才的需要。
1 借鉴发达国家专业学位培养经验,采作灵活的招生模式
我国进行农科专业学位培养也有几年的经验,不难发现,困扰我们的首要问题就是招生规模。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对象有2类,一类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另一类为在职人员,但以在职人员为主体,其入学形式与学术型学位采取相同的模式,同步进行。而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则采取与学术型学位分开考试录取的模式,我国的这种模式使社会误解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是出钱买文凭,水平不高,反过来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形成了学生和社会都认为专业学位的教育就是混文凭,而无视社会对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另外,美国各培养学校对研究生招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权,有时只要你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提交一些证明材料就可能录取。而我国是以考试的方式决定一切,这无意将一部分有意愿并需要培养的人拒之门外,导致招生不饱和。鉴于此,有必要改革现行的招生方式和考试模式。美国大量招收在职人员,并且在考试时间上与学术型研究生进行同考,从身份上确立2类研究生同等重要,只是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分数线而已。
2 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农科专业学位培养方式
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设置与职业结合紧密,农科硕士专业学位也与涉农职业结合得非常紧密。对于同一名称的硕士专业学位,各校在培养方面也应该有各自的特色和侧重点,同时也表现出地域性特色,以服务于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如华中地区的专业学位培养要突出华中农业特色,多开设水稻、柑桔、水产养殖、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相关专业的学习和人才培养;华北地区多开设小麦、玉米种植技术和栽培管理等专业的学习;西南、华南地区多开设花卉、水果等相关专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等专业的学习和实用人才的培养,从而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农科专业学位培养格局,做到优势互补、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如长江大学农科专业学位的培养,就是从优势、特色学科的原则出发进行农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分别开设水稻种植、植物保护、园艺技术、水产养殖等特色专业学位培养,在生源的选择、学习形式、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指导方式、学位要求等方面围绕着培养特色应用型实用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现已逐渐形成规模和影响力。
3 延续本科教育 “产学研”模式,严管学位论文质量关
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农科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应以农业实际应用技术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这就要求培养单位重视实验环节和实践环节,突出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首先,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一批校级研究生公共实验课和学科专业实验课;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聘请有技术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以及有经验、懂技术的高级农艺师、园艺师来主讲相关课程,传授实验和实用技术,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的培养。
其次,狠抓实践环节,走联合培养的道路。如长江大学农科专业学位的培养一直坚持双导师制,充分利用本科教育 “产学研”基地,让学生在校一年学习理论和实验课程,一年进入生产单位向校外导师学习实用技术,克服单一导师 “学徒式”的弊端,使研究生在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但可以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还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有利于培养行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最后,严管学位论文质量关,培养合格人才。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确保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论文工作,不仅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农业生产实践能力。长江大学要求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公开发表1篇论文才能毕业,毕业论文侧重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保质保量地培养合格人才,不因为专业研究生学位而降低标准。
总之,农科专业学位是一个新事物,在生源的选择、学习形式、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指导方式、学位要求等方面需要探究、摸索和总结,只有不断完善农科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才能积极探索一条服务于国家、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实践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46-47.
[2]徐俊才,李名家,秦发兰,等.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69-5971.
[3]张来斌,鲍志东,张士诚,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J].中国高教研究,2006,(4):22-23.
[4]刘辉煌,谭飞燕.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4):58-60.
[5]魏进平.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