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新品种鄂茶1号示范与推广
2011-03-31贾尚智闵彩云金孝芳
陈 勋 贾尚智 闵彩云 金孝芳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黄冈综合试验站,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果茶分中心,湖北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430209)
湖北产茶历史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的主要产茶区,经过近年的长足发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产茶大省,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全国第5位,茶叶产值位居第4位。建国以来,尤其近20年来,湖北省农业科研单位及技术推广部门取得的一些科技成果,对促进茶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与国外及国内先进产茶省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湖北省茶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一系列技术瓶颈问题,主要表现为引种的茶树良种在湖北省的适应性等原因,表现出的优势并不很强。而本省种质资源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无性系良种普及率低,仅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4.5%,远远低于全国41.3%的平均水平,比日本、印度和肯尼亚等产茶国更低。目前湖北省茶园种植面积16.13万hm2,其中近13.33万hm2是群体种茶园,6.67万hm2茶树树龄在30年以上,茶叶生产效益低,这部分茶园急需换种,新发展茶园更需要良种支撑,所以导致优良茶树苗木在各茶区紧缺。
湖北省茶树新品种选育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已选育出国家级茶树无性系良种2个,省级良种12个,收集、保存茶树种质资源700余份,建立良种母本园40多hm2,每年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一亿株以上。全省现有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hm2以上,出现了没有无性系良种茶苗不再发展新茶园的可喜局面,预计今后三年每年需4亿株无性系茶苗,才能满足茶叶发展的需要。为配合湖北省的良种化进程,湖北省茶叶科研单位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义务进行茶园无性系良种示范推广工作,特别是本地当家品种鄂茶1号的示范推广。
1 品种简介
鄂茶1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创用茶树剥花授粉新技术,以福鼎大白茶为母本、梅占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历经20多年的努力选育而成的茶树无性系新品种。199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2年通过国家茶树品种审定(国审茶2002013),2003年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树姿半开张,分枝性强,生长势旺。叶长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质柔软。芽叶黄绿色,茸毛中等,节间较长,一芽三叶百芽重91.5g。育芽能力和持嫩性强。适制绿茶,色苍绿稍翠,香气似栗香,味鲜醇。产量比福鼎大白茶种高99.8%。抗寒、抗旱性强,扦插繁殖能力强。
2 推广措施
2.1 政府引导,科技支撑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鄂茶1号获得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2005EC000252)、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2006BCS023)和国家星火计划(2007EA760014)等项目支撑,通过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湖北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利用省农业厅“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省农科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及“科技特派员”活动,将茶树新品种鄂茶1号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和实用人才建设,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以此推动鄂茶1号大面积示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 媒体宣传报道
鄂茶1号自1993年通过省品种审定以来,尤其是2002年审定为国家级品种以后,在《湖北农业科学》、《茶叶》、《中国茶叶》、《茶叶通讯》、《世界农业》、《湖北科技报》和《农家顾问》等各大刊物杂志上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示范推广范围迅速扩大到全国四大茶区及省内40多个县市,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 建立繁育基地,加速优质苗木扦插繁殖
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是茶树新品种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为新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改植换种提供优质无性系种苗的过程。湖北省茶树良种普及率低,抓住新发展茶园及老茶园改植换种的契机,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抗无性系茶树良种鄂茶1号,提高茶园良种普及率,使湖北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大省,并向茶叶强省迈进。为此,我们没有申请新品种保护,而是通过国家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省成果推广计划,结合湖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湖北省茶叶工程中心、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黄冈综合试验站以及农科院农业专家大院建设,先后在湖北省农科院、恩施州农科院、英山、麻城、孝昌、宣恩、鹤峰、咸宁建立鄂茶1号繁育基地。此外,四川名山和湖南宁乡自发地建立了鄂茶1号繁育基地。
2.4 制订相应配套技术为示范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良种是基础,技术是关键。科学地制定鄂茶1号的系列配套技术标准,为湖北省鄂茶1号无害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栽培、繁育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依据,为茶树单一品种制订系列标准开创了先例。
《无公害食品鄂茶1号栽培技术规程》对鄂茶1号无公害栽培的基地条件、新茶园建设、茶树修剪、鲜叶采摘、肥培与土壤管理、冻害护理及农事管理档案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可操作性强,为湖北省鄂茶1号无害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栽培技术依据。
《无公害食品鄂茶1号无性繁殖技术规程》对鄂茶1号无性繁殖的母本园建立、插穗培育、苗圃选择与插前准备、扦插技术与插后管理、苗木出圃以及包装运输等技术要求作了明确规定,提出了无心土扦插,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成活率,可操作性强,为湖北省鄂茶1号无害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无性繁殖技术依据。
《无公害食品鄂茶1号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对鄂茶1号病虫害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做了明确规定,重点突出了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可操作性强,为湖北省鄂茶1号无害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和规范。
近年来,累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5万份。《鄂茶1号茶树新品种栽培技术》列入2006年农业推广实用技术,《鄂茶1号新品种》列入农业厅科技进村入户实用手册。另外,制作了《鄂茶1号无公害栽培技术》和《鄂茶1号无性繁殖技术》两部科普推广宣传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鄂茶1号栽培及无性繁育的全过程,对鄂茶1号的示范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5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推动鄂茶1号大面积示范
为了更好地展示新品种,推广新成果,十多年来,累计推广鄂茶1号1.9万hm2,其中省内推广面积0.57万hm2。目前全省各地茶农在发展新茶园或老茶园改植换种时首选品种就是鄂茶1号,并出现了无鄂茶1号不发展茶园的局面。英山县是科技部列为科技富民强县试点之一,英山县科技局在抓好鄂茶1号的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围绕“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构建全省最大鄂茶1号基地”思路,带动全县茶树品种改良,推动英山茶叶高效绿色种植和加工的同时,向全国提供3000万株以上优质茶苗,将茶树良种繁育做成茶产业新的链条和新的科技示范点。由于鄂茶1号丰产性强,制绿茶品质优良,平均亩效益干茶加枝条在5000元以上,制成的名优茶深受消费者欢迎,茶叶单价明显高出本地种,鄂茶1号在宣恩县乃至恩施州已成为首推品种。
河南省信阳市80年代末引进鄂茶1号,平均亩效益在3500元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一般情况下效益比当地群体种高35%以上,制绿茶品质优良,特别适合制信阳毛尖茶。且新建茶园成园快、生长势旺、投产早,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投资时间,被河南省列入发展茶园首推品种。
2.6 科技培训与技术指导
15年来项目组成员根据茶农需要,经常实地帮助茶农进行园地规划、幼苗定植、修剪采摘、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名优茶创制及普通茶加工等技术指导。同时通过发放技术资料、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提高基地茶农的茶园管理、加工技术水平。先后在黄冈、孝感、咸宁、恩施、十堰等地举办技术培训35期,培训技术人员及茶农3285人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总结与建议
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支撑与基地建设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我们建立了政府、科研、企业、农民多元合作的推广机制。到2008年止,推广范围覆盖鄂、湘、川、渝、黔、桂、浙、闽、皖、豫全国10个省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湖北省推广面积达0.57万hm2,为省内推广面积最大的本地无性系良种。年新增利润2.9亿元,其亩效益是普通群体种的3倍以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优质绿茶需求量的增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鄂茶1号的推广前景更加广阔。
为了提高茶农发展茶园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广无性系良种,当地政府应给茶农经济上适当的支持和补助,每年安排相当数量专项资金用于茶树良种推广、低产茶园改造、优质茶园建设,重点茶叶科研项目攻关和银行贷款贴息等,并从农业综合开发等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茶叶开发项目。虽然鄂茶1号示范区覆盖了湖北省的六大茶区,但推广速度缓慢,形成不了大片的种植规模,主要原因是茶苗供不应求,茶苗的扦插繁殖周期长,远远跟不上省茶叶良种化的需求。这些问题对于目前迅速发展的茶叶产业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障碍,需要发展能够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新技术。生物技术特别是组织培养技术结合工厂化育苗技术在茶树上的应用,能弥补这些常规方法的缺陷。因此,采用组织培养并结合温室设施进行茶苗繁育应成为今后新的研究方向,建立一套完善的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解决湖北省的种苗供应问题,加快湖北省良种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