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举爬梳之全力 发潜德之幽光
——《易顺鼎研究》读后

2011-03-31彭富强

关键词:文学史文学文献

彭富强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编辑部,湖南 长沙 410005)

著名史学家蔡尚思先生曾概略论及中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在众多的清代诗人中,从“异于前代”的角度出发,独推于今声名黯黯的两个人——清初的李柏和清末的易顺鼎,可见蔡先生去取标准的不同流俗。一个文学家的文学史定位,固不能以他的“异”于前代或者“同”于前代的若干因素来确定,也不能仅以其技术操作的“巧”或“拙”来定高下,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第二自然的“文学史”,毕竟是“人造”的历史,文学家声名的显隐、文学地位的高低,不完全取定于他本身的作品。好在易顺鼎去今未远,文献大抵可征,因而下述事实便无法视而不见:易氏在晚清诗坛,尽管毁誉不一,却声名藉藉,文评家与选家不曾冷落他。比如,吴闿生的《晚清四十家诗钞》,收录晚清诗人41家,诗作646首,其中选录易顺鼎诗25首,与只录公认的大文豪王闿运的诗1首相比,足可见从选家的桐城派的眼光与宋诗派的偏好来看,王、易二人是不可等量齐观的。1949年以后,在文学批评的庸俗政治化、社会化的喧嚣中,像易顺鼎这样的作家,尽管为民时极其爱国,为官时极其爱民,然而由于他既不像遗老那样死抱“上国天朝”的情结,也未对革命倾心赞誉,总之,不属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和官方文学史所肯定的系属,所以在1949年之后近40年里,被人选择性遗忘,自在情理之中。假若长此以往,易顺鼎的诗名,大抵会湮没在浩瀚的近代文学文献中。当然,实际的情况,并没有完全令人失望。譬如,在对岸的台湾学术界,大约因为他两次赴台襄助抗日的义举,以及儿子易君左作为著名港台作家的不俗的影响力,因而时常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未曾被遗忘。相比而言,1949年后的大陆,在沉寂近40年后,自20世纪90年代,他才真正进入我们的学术视野。其间,易顺鼎的《琴志楼诗集》(王飚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和《易顺鼎诗文集》(陈松青校点,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的出版,使读者看到了易顺鼎诗文创作的大致全貌。尤其后者,收录易氏诗4300多首,词500多首,辞赋、骈散文100多篇,是迄今为止收录易氏作品最全、甄别最确的本子。而陈松青著的《易顺鼎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是作者数易寒暑整理易氏诗文的又一成果,具体而言,是有条理的、成体系的校读札记。这样一种写作背景,决定了该著的基本思路与特色。

如前述,易顺鼎是一位长期被忽视的作家,他留给后人太多的疑点。对他思想的评价、文学史的定位等诸多问题,只有在对文献加以充分发掘、合理择取与判断的基础上,才能得出中肯的结论。换言之,如何复原易顺鼎的生平、创作、心态的历史风貌,是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易顺鼎的集子,举凡文学的,学术的,总计约60种,假如加上他父亲、兄弟、姐妹、子孙等的著作,总量约是前者的二三倍。而且易顺鼎未刊行的著作尚多,据其收藏者所言,易氏手稿即近30斤重。至于他的零章碎简、雪泥鸿爪,散见于报刊以及各种文集、日记、杂著中的,又不知凡几。该著以易顺鼎为中心,尽其所能,对相关文献做了深细的挖掘,因而文献的梳理、考辨,成为本书突出的特色。比如,易顺鼎别号禆牛山民、橘州醒人,为今人罕见。该著指出,这两个别号跟易顺鼎出生的地望有关:汉寿境内有禆牛山,故他自称“禆牛山民”;沅水流经汉寿,水中有汜洲,又名橘洲,故又自称“橘洲醒人”。再如,不少人说王闿运与易顺鼎是师生关系,但据《湘绮楼日记》等文献记载,易氏兄弟遵从父母的意愿,不曾拜王闿运为师。又有资料说,王闿运曾与易顺鼎、寄禅于天童山联吟唱和,而实则王闿运未曾参与。易顺鼎晚年在袁世凯政府做官,这是事实,但有人说他赞成袁氏称帝,恐非事实,因为项士元《慈园丛话》记载着他拒绝“筹安六君子”的邀约,应可信的。该著虽极力表彰易顺鼎的爱国思想,但同时指出这种爱国思想夹杂愚忠成分,他对当时局势的看法,也夹杂书生意气,因而放在其时已有的思想文化的高度来考察,其心志虽然可嘉,而理性未至。甚至被常人视为封建迷信的“乩笔诗”,该著也拿来揭示易氏一家特殊的文学气象,说明易顺鼎丧母之后“墨绖从戎”、意欲蹈死沙场的心态是复杂的,也是不坚定的。如此等等,无论巨细,该著都做了细致的爬梳剔抉。这对于全面认识易顺鼎思想性情的复杂多样,是有帮助的。

易顺鼎与军政、士林、僧道、艺苑各界都有广泛交往。为了突出他与时代及文人群体的互动关系,该著具体考察了他与王闿运、张之洞、樊增祥、陈三立、杨锐,以及艺人群体的交往,通过交游网络,构建起易顺鼎生活时代文人的生态图景。该著指出,易顺鼎与樊增祥虽号称“文字骨肉之交”,但是真正对易顺鼎充满“理解之同情”的,不是樊增祥,而是陈三立,这与易、陈二家为世交,顺鼎与三立有“总角之游”相关。易顺鼎风流自喜、流连声色,也好用“冶游”、“好色”等词语“自污其名”。年轻时,三立即对之加以劝戒,但随着时世的变迁和仕途的不顺,人性的弱点在易顺鼎身上日渐膨胀,以至于颠倒颓废,放浪形骸,纵情速死。对此,三立不像樊增祥那样语多调谑,而为之深深痛惜,其哀悼顺鼎的挽联、祭文,可谓字字泣血。该著分析易顺鼎对女性的情感体验,除引用大量诗文史料外,甚至还引用小说《孽海花》中的人物“叶笑庵”(以易顺鼎为原型)评说历史的怪论,说明易氏晚年对历史、现实与人生的幻灭,以此贯通,印证他对坤伶(女艺人)的倾心与伤悼,是“伤心人别有怀抱”。强烈的幻灭感,不仅使诗人所言所行,一任一己之所为,同时也使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一意孤行”,不顾他人讥评,以追求诗歌风貌个性的“唯一”为最高目标。易顺鼎以才情自负,以才子自命,他的诗,“不唐不宋”,不依傍“家派”,是一种抒写真性情的文学,是一种不断求新求异的文学。该著通过详博的材料梳理,结论符合事实。

该著不仅在掌握大量一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沉潜考镜,梳理辨析,订正讹误,补苴罅漏,同时也将学理性的思辨分析和对作品的审美把握融合起来,得出了一些较为通透的看法。如论易顺鼎与清末民初诗歌演变的关系,揭示其诗与黄遵宪、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存在彼此呼应的关系,并将之上升到文学史的高度,认为以“诗界革命”的理念是无法对古典诗歌构成根本性触动的,继之而起的“南社”,由于文化保守主义、文学复古主义的立场,其可贵的爱国、革命的情怀都未能达到应有的高度,因而到“五四”,文学革命才被“逼上梁山”(胡适语),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对于旧式文学却不能彻底抹杀,“几千年的古典诗歌,绵延不断地发展演变,自有它存在的正当性。它在内部改良也好,或者仍旧是魏晋、唐宋、元明风貌也好,在文艺的百花园里仍有它争春的权利”(第293页)。文学是可以、也应该多样性地存在,这样的认识是合理的。

易顺鼎除诗之外,又兼长词、赋、骈散文的写作,但这方面的成就,一向为其诗名所掩,学术界对其词、赋、骈散文多不究及。该著对此进行发掘,尤其考辨了其词学活动,将其词学师承、人生际遇与词的情感特征、艺术风貌,做了通贯的考察与分析。易顺鼎是晚清词的名家,当可无疑。

总之,该著对文献的发掘,十分用心,一些结论性的意见都建立在考辨、深思的基础之上,因而胜义颇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当然,由于近代文学文献过于浩瀚,哪怕是对一家一姓,要搜罗完备,殊非易事,因而诚如该著所提及的,某些细节仍有待确考与补充,而作者一直在从事这一工作,可以相信,该著及后续成果,对于近代文学的研究,对于湖湘文化资源的挖掘转换,都会起到积极的学术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文学史文学文献
我们需要文学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