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担保的认识误区及风险管理措施的改进
2011-03-31傅永灿张然斌
傅永灿,张然斌
(1.福建兴业银行陕西省榆林分行,陕西 榆林 719000;2.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
一、引言
在资金需求者抵押物品不足、缺乏信用记录的情况下,担保有助于减少交易风险,缓解金融堵塞,从而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承载并执行国家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财政补贴政策。因此,担保已经成为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的热点。其中,J·E·Stiglitz,(1992)、Kenneth J.Arrow(1994)、Michel Dietsch(2002)、万解秋(2005)、刘伟(2007)、 陈晓红(2009)的研究指出担保本质在于解决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1-3]不过,Holden、Vogel 和 Adams、林毅夫 (2005)、黄海沧、李建琴、董彦岭(2003)、王传东(2006)认为目前国内的信贷担保机构没有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只是将信贷风险从商业银行转移到信贷担保机构,其风险控制未必优于银行,也没有降低信贷交易费用。[4]在风险评价标准化问题上,虽然目前国内外研究了一些主流的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的模型和方法,如Zeta评分模型、5C法、5P法、穆迪公司企业资信评估法、标准普尔公司资信评估法、柔性风险评估系统、神经网络模型等,[5-7]但是在非财务因素的标准化工作上并无进展,而且这些模型在操作上与贷款担保风险控制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在担保风险控制方面。W·A·Boot,A·V·Thakor(1994)、Allen N·Berger,G·F·Udell(1995)研究了解决一般意义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优激励措施。杨胜刚、胡海波(2006),顾海峰(2009)研究了担保中抵押对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作用与条件。[8-9]梅强、谭中明(2002),陈乃醒(2005),宋瑞敏(2006),朱宏春(2009),顾海峰(2009)等从内外部两个方面研究了信用担保机构风险防范的框架或全过程风险控制思路。[9]然而这些研究与进一步提高风险控制效率的要求也有不小的差距。
二、贷款担保的认识误区及其纠正
(一)担保机构增信能力不在于静态资本金大小
担保机构资本金大小直接反映其为银行贷款担保所提供的信用资源的大小,因此资本金的规模固然很重要。然而,静态考察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规模和代偿率还远远不能评估担保机构的增信能力,本文认为担保机构增信能力在于其挖掘、评价、培育、跨期配置担保对象信用资源,并通过担保人自身的信用向贷款者传递一个关于借款者附加的、间接资信信号的能力,或者说挖掘培育企业成长性的能力。企业未来价值是衡量企业未来成长性(或信用资源积累情况)的代表性指标。我们可以基于公司价值(V)的计算来阐述上述观点。公司价值(V)等于企业现有资产市场价值(VP)和企业未来获利机会价值的现值(Vf)之和:
V=VP+Vf,
Vf=Xe-rtN(d).
其中,r是无风险利率;cFt表示第t期的现金流量;k表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包含担保费);n为担保到期年限;pn表示公司期末价值残余;X为系数;N(d)为企业未来获利机会价值。由以上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决定企业未来价值增值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未来营业性净现金流的增加。担保项目未来能否到期偿还也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未来现金利润和到期现金流。因此,企业的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高低是衡量企业价值(或成长型)的关键指标。
除了以上财务信息外,如果担保机构具有对企业预期收益和被担保人的品格及能力、所处行业前景有很高的挖掘、评价水平,那么资信信号的传递更为准确,担保功能就更为强大,担保机构获得银行的授信额度业越大,反过来强化了担保机构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优势,提高了担保机构的增信能力。西方国家风险管理能力强的信用担保机构担保放大倍数都超过了10倍,最高的超过60倍,而我国担保机构的担保放大倍数绝大多数没有超过8倍。其中缘由在于我国担保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资源挖掘、评价、培育能力不强。
(二)担保机构的基础功能不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理论界有一个流行的观点:担保机构的介入能够减少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事实是,担保机构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并不比银行具有优势,关键是担保机构有一套不同于银行的信息机制和专业化风险管理制度,使担保机构风险成本降低(政府补贴等),所以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基础功能在于降低信贷交易费用,如果担保综合成本越高,其转嫁给企业的费用越高,担保机构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越大,项目成功的概率越低。因此,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围绕风险控制尽可能地降低担保综合成本,这就要求信息处理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靠拢;要求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激励、合理使用;要求争取并充分利用政府信用和财政资金降低风险成本。
(三)贷款担保风险管理标准化工作是可行的
不少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认为,由于担保项目的金额、期限各异,反担保措施的落实程度千差万别,担保项目行业差异性大,担保项目的个数小,担保业务的风险发生不遵循大数定律,其风险发生的概率难以精确地计算,进而难以确定保费率以弥补风险损失及经营成本,因此,对担保项目风险进行标准化管理具有较大的难度。然而,有难度并不等于标准化工作难以取得进展。随着担保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担保从业人员的经验、智慧和行业统计数据以及成功失败案例的分析,有步骤地在项目准入门槛、尽职调查内容与程序、风险评价、保后监管内容、学习培训内容等方面推进标准化工作。
三、当前提高贷款担保风险控制效率的几个关键措施
(一)围绕企业成长性信息挖掘和培育的风险控制措施
1.发挥担保经理人市场的隐性激励作用
Fama(1980)认为在竞争性经理人市场上,经理的市场价值决定于其过去的经营业绩。KrepS & WiISon(1982)、Milgrom & RobertS(1982)认为当参与人之间只进行一次性交易时,理性的参与人往往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通过欺骗等手段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标。但当参与人之间重复多次交易时,为了获取长期利益,参与人通常需要建立自己的声誉。因此,从长期来看,即使没有显性激励合同,担保项目经理也会有积极性努力工作,以改进自己在担保项目经理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长期性收入。由此可见,在多次重复代理关系情况下,竞争、声誉等机制有利于解决长期委托一代理关系中隐性激励问题,为项目经理挖掘和培育企业成长性信息提供持续动力。
2.调整担保项目经理的风险报酬、完善显性激励机制
williamson(1969)、RoSS(1973)和Hart(1983)等人认为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按照一定的契约规定财产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将剩余分配与经营绩效挂钩。这是目前绝大多数两权分离的公司实行激励经理层努力的方法,不同的只是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比例。Jensen、Meckling、Holmstrom和Tirle进一步强调剩余所有权在解决企业激励问题上的重要性,认为“代理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让经营者成为完全剩余权益的拥有者,可以降低甚至消除代理成本。
3.健全社会化信用信息系统。企业和实际控制人的声誉是对担保机构最好的反担保之一。要让声誉机制发挥作用,需要健全社会化信用信息系统,并提高这个系统的社会普遍认可度、公开度和权威性。首先是,建立权威的信用评估法律和相应制度;其次,促进社会信息的公开化。我国应立法明确税务、工商、海关、法院、银行、证券、政府主管部门等在企业数据公开上的权利和义务,界定数据保密的范围和强制性公开的范围、公开的程序、对象等,使相对封闭和分散的信用信息透明化,从而令征信机构能够合法、快速地得到相关数据;最后,维护社会化信用信息系统的权威性。对于个人和企业征信记录不良的,尤其进入当地限制高消费黑名单的企业主要经营者,要无条件的录入该系统,让不守信者在社会上无处立足。
(二)围绕降低担保综合成本需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
1.足够重视反担保措施的科学设置以降低交易成本。反担保措施不是越多越好。设置反担保措施的目的在于控制企业的还款意愿、风险测试以及弥补风险损失。为此,可以选择成本低、有实质作用的反担保措施。首先选择低成本、易变现、未来价值高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如股权、专利权、著作权、商标以及某些存货等。事实上,企业未来的成长性和实际控制人个人信誉是最好的反担保,因此担保机构在设置个人连带责任等无形反担保措施应考虑企业实际控制人个人信誉带来的远期收益或跨代际收益,在设置股权质押时应考虑企业未来价值增加的可能性及幅度。
2.通过债转股将风险成本进行跨期分摊。在担保实施前,由担保机构与企业商定,如果某个未来具有一定成长性的企业在遇到暂时困难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担保机构可将其主动代偿额作为担保机构风险投资的资金入股,担保机构作为股东,要提供企业发展的咨询意见,待企业取得了预期成果时,担保机构通过合适途径退出。当企业达不到预期成果时,担保机构可以放弃这份股权,作为股权的那部分资金仍可以以担保贷款的名义收回,以减少损失。一旦债转股成功,就可以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来弥补担保过程中产生的损失,并摊薄担保的整体成本。
3.财政的风险补偿资金应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支持及优惠性政策是降低信用担保风险成本的有效措施之一。如果担保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担保机构操作规范,不存在人情担保,那么政府对担保机构出现的风险损失提供的补偿金越多,企业获得的担保资源就越多、担保综合成本就越低。
(三)改进围绕标准化管理的风险控制措施
1.调整贷款担保项目的门槛标准。对申请担保企业施以严格的准入条件并以可置信威胁促使企业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是必要的。目前,不同担保企业的客户准入的资本金要求有些差异,有的要求注册资本不低于200万元,有的要求不低于500万元。本人认为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基于注册资本的准入门槛。但是,一般情况下申请担保的企业净资产不少于500万元对于控制担保机构风险是有益处的。企业实力太弱,成长性不强的企业贷款担保风险比较大。
2.贷款担保中尽职调查的标准化管理。信用调查与评价要围绕企业现在和未来现金流与未来债务的匹配这个核心,进行内容、程序和评价工具的标准化管理:首先审查银行对帐单、纳税凭证、现金日记帐、银行存款日记帐、对外合同、订单、报关单多方面印证企业现金流量的可靠性以及与未来债务的匹配。其次,深入调查企业法人代表素质、在行业中的发展前景与竞争能力、资产负债结构、经营效益、借款用途的合理性、盈利水平、还款能力与还款来源等。最后,根据调查的信息材料,利用不同行业的标准化信用等级评价表评估出企业信用等级。
3.贷款担保风险评价的标准化管理。一方面是评审小组人员的标准化管理。评委不应限于高中层领导,而应将对某行业比较熟悉的业务精英、外部的技术专家、财务专家、融资顾问纳入评委库,评审前对外审专家进行随机抽请。另一方面改进风险评价的标准化指标体系。风险评价指标结构和评价标准不应该在较长时间里没有变化,而应该根据宏观经济政策变动情况、行业变化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的调整,并有针对性地对不断细分的行业制定或修改风险评价指标结构和评价标准。例如将农业细分到养殖业、一般种植业、花卉产业、林业深加工、粮棉油收购、粮棉油深加工行业等等,然后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4.保后监管的标准化管理。在担保实施后,担保机构要对信用担保的项目风险进行动态监控,以便在可能发生风险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将风险损失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因此,加强保后监管的管理、尤其是监管内容的标准化十分重要。比如保后监管的内容可以作如下硬性规定:必须查实企业的纳税申报情况、现金流变化情况、上下游企业变动情况、贷款卡查询情况、反担保措施的安全性、重大投资等情况。
5.学习培训内容的标准化。担保技术是金融业的尖端技术之一,它需要担保项目经理具备很强的财务、金融、企业管理、法律、资产评估等领域实务经验和相关知识,需要项目经理有过硬的职业道德。为此,要建立经常性的学习培训制度。学习培训的内容也可标准化,即联合几家担保机构编写培训教材,把一些涉及项目调查与风险评价、控制方面的财务、金融、企业管理、法律、资产评估实务经验和案例编成教材进行培训。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每年对培训内容进行实时更新,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培养出担保行业需要的标准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J·E·Stiglitz,AndrewWeiss.Asymmetric Information in Credit Market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cro-Economics[M].OxfordEconomic Papers, 1992(44), 4.
[2]Kenneth J.Arrow.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M].Basil Blackwell Limited,1994,8.
[3]Michel Dietsch The credit risk in SME loans portfolios.Modeling issues, pricing, and capital requirement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2(26).
[4]林毅夫等.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9).
[5]胡金东,黄文锋.中小企业柔性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基于某担保机构的实践经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
[6]何祖玉.信用担保风险的模糊综合评审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9(10).
[7]郝丽萍.利用BP网络模型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5).
[8]杨胜刚,胡海波.不对称信息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6(1).
[9]顾海峰,奚君羊.金融担保机构信用风险的生成机理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