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①
2011-03-31李林森
李林森
(安徽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系,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①
李林森
(安徽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系,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三个层次、四大模块”为基本框架的多维度、立体化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是一种融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从实践应用效果看,该模式适应了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创新
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传统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承传着美术教育的套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对设计意识、设计制作、实践能力及职业特点的培养重视不够。艺术设计与纯美术专业相比,其实践性的特点十分突出。这不仅体现为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要穿插大量的实践或实际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这种实践是与社会生活、生产加工相对应的实践体验,是艺术设计观念的物化,也是艺术设计的基本属性。艺术设计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因此,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是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几年来,我们根据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以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树立了“大工程教育”理念,在构建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新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建构四大模块教学体系
在构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和创新素质为目标,按照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规律,系统设计,整体优化,达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相统一,同时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探索集教与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设计实践教学新模式。为此,我们在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三个层次、四大模块”为基本框架的多维度、立体化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三个层次为:以培养大工程意识为主的设计观念教育,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工程素质教育,以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工程设计能力为主的工程实践能力教育。四大模块分别为:实验类模块、实习类模块、设计类模块和创新类模块。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三个层次的教育实施全部贯穿于四大模块的教学过程中。
(一)实验类模块
实验类模块是让学生进行基础性设计实践训练的模块,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完成由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的转化,初步培养其大工程设计观念。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一定要实现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与相互渗透,使学生得到以学科为基础的整体化工程项目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符合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规律,即在不断积累工程知识的同时,其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有步骤地逐步完成。因此,其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群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实习类模块
实习类模块是让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实体工程性实践训练的模块,其教学目的是较全面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素质。该模块的教学要求是通过校内艺术设计实验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来实现的。校内艺术设计实验中心使学生接受基本技能训练,进行实际的工艺技术实验、设计表达实验和综合创新实验。在实验中应将创新训练贯穿整个工程训练的始终,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综合式、开放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习是艺术设计教育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内进行的,校外实习基地的稳步建设可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应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教学基地,联系社会、市场和生产,实现理论与实践、动脑与动手、智能与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及综合创新能力。
(三)设计类模块
设计类模块是让学生进行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训练的模块,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其中毕业设计是学生较全面掌握工程设计基本技能和方法,达到工程教育基本要求最为重要的训练环节。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环节上,应注重解决工程素质培养的有效性和工程能力培养的真实性问题,使学生能较快较全面地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将其所学到的工程设计的知识经过实践检验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成功应用。
(四)创新类模块
创新类模块是让学生解决工程问题及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训练模块,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学形式。该模块教学覆盖整个大学阶段的设计教育。在大学本科四年的教育中,我们可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如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白金创意全国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红点设计奖、Wacom创意绘画大赛等各类设计比赛,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基本技能。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可让学生进入公司实习,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体工程项目设计与实践。强化综合性、创新性的实体工程训练,可以使理论知识系统化,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一体化,以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体系实施举措
四大模块相互融合与交叉,支撑了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融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具体实施“三个层次、四个模块”实践教学新体系时,尤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观念,转变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认识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现实,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形势的日益严峻,如何在艺术设计本科教育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及行业动态,使学生专业学习与其今后的就业紧密联系,已成为今天高等院校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强专业实践教育和职业角色教育,并将专业实践教育和职业角色教育纵贯学生四年的教育之中,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从而很快步入职业轨道。
(二)重组课程结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通道,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是实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目标,绝不是一门或一组课程的任务,不能认为只要加强了教学实践环节就可以了,应该重组课程结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完善综合能力系统,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结构、多元化的课程修读架构,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做好理论与实践课程规划,形成以实验室(工作室)教学为纽带,理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程实践、实验(工作室)与实习(社会实践)教学结合互动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特色,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外引内建,打造师资强队
教学的决定因素在教师,教师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必须培养出一支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即建设一支既有坚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要搞好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进既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二是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艺术设计行业的相关企业进行实际工程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使之成为“教学型+科研型+工程型”的复合型教师;三是可以采取长期或短期聘用的方式,邀请国内外艺术设计行业的精英或专家来校讲学,力争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同时可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造师资强队是贯彻“大工程教育”理念,保证“三个层次、四个模块”实践教学新体系顺利实行的关键手段。只有在工程特色明显的师资强队的指导下,对实训课程群进行全面统筹安排,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设计与施工管理相结合,把专业理论学习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中,落实“大工程教育”的教学新理念,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四)与相关企业联合,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
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与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我们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相关行业及企业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实践教学平台,增加实验、实训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学校和实践创新平台的企业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不断增强其社会实践及应用能力。近年来,随着高校设计专业办学模式的发展,诸多学校建立起与企业的合作,“企业进学校,项目进课堂”的模式得到体现,加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
(四)加强实验室及工作室建设,构建设计实践型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实践是艺术设计的基本属性。设计人才能力系统的形成以及设计创新成果的最终完成,均是在一个持续不断、各种因素同构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设计中观念、技术与形式转化为审美与效用的统一体,表达的特定手段也必经实践过程来实现,进而批量生产(复制),进入市场,实现消费。个性化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新力的形成,也是在一个亲历亲为、不断追求、物我融情的动手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基于专业的特点,有必要加强实验室或工作室建设,加大对有关实验实习设备的改造和投入力度,构建工作室理念的设计实践型教学。构建工作室理念的设计实践型教学是将教学、科研课题与企业等力量进行整合的设计实践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地解决艺术设计问题的过程,能加强教学和社会的联系,建立设计开放的运营机制,实现教学科研成果的转换,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成果,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便于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总之,艺术设计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构建多维的、立体化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新体系就是要将设计观念、基本技能及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纳入实践活动中,实现彼此间的互动,全面提升艺术设计教学水平,促进我国艺术设计发展。
[1]潘鲁生.对于艺术设计的思考[J].装饰,2003(4).
[2]舒湘汉.对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J].装饰,2006(4).
[3]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G64
A
1673-1395(2011)04-0118-03
2011-02-22
李林森(1977—),男,陕西安康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
① 本文系安徽工业大学重点教改项目(2010jg04)产出论文。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