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时期台湾的语言教育
2011-03-31张红梅
张红梅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日据时期台湾的语言教育
张红梅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日本占据台湾期间,为巩固其统治,大力推行对台湾人民的同化教育。同化教育重在文化教育,而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形式之一,因而语言的同化教育便成了日本殖民教育的重心所在。台湾人民为抵制殖民当局的不均等教育制度及其同化教育政策,也以语言教育为武器进行抗争,其主要表现形态为汉文书房、义学及汉文私塾等的设立。
台湾;日据时期;语言教育
1895~1945年,日据下的台湾民众受到日本殖民者极为不平等的待遇。为了永久霸占台湾并将其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日本殖民当局加强了文化同化政策。殖民者实行的文化同化政策,其中的重点便是语言同化政策,即实施日语教育政策。殖民当局发布书房义塾规则,下令台湾人自办的私塾必须加教日语;在台湾各地设立日语学校、日语讲习所,成立所谓日语夜学会、日语普及会。此政策加以教育的逐步推广,竟致数十年后许多台湾人只会用日语写作,而不会用汉文,更多的人则完全不懂普通话。种种政治上的压迫与教育政策的不公,使台胞认清了殖民者的真面目。台湾士绅人家将子弟在少年时期即送往岛外留学,这批留学生后来成为文化抵抗运动的中坚力量。新民会、台湾文化协会等社会团体发起的文化启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湾民众的觉醒。
一
台湾学者吴毓祺认为,“日人治台文教策略”有笼络上层仕绅政策,包括“授与绅章”、“举办飨老典”、“举行扬文会”、“奖励诗社并举办诗人联吟”、施行同化教育政策。[1](P21~24)施行同化教育政策,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设立日语公学校和日语传习所。设立日语传习所,旨在教育台湾人日语,而取代日语传习所成为最主要的初等教育机构的公学校,也以推广日语为主要教育目的。根据“公学校规则”,公学校的修业年限为六年,学龄为7岁以上16岁以下,其目的在“对本岛人儿童教日语,施德育,以养成(日本)国民性格”。其课程以日语、日本礼仪、台湾人必须遵守的重要制度,以及日常生活基本实用知识技能为主。可见日语教育是公学校的核心任务。
1912年,殖民当局修正了公学校规则,在一年级至四年级每周各增加了两小时日语课程时数, 1917年开始禁止设立新的汉文书房。到1920年,全台懂日语人数比率仅占2.68%,[2](P229)显然初等教育推广日语的效果不彰。于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了更强硬的手段,于1922年将公学校一至六年级的日语课程,分别增加为12、14、14、14、10、10小时,并将汉文课程由必修改为选修。
据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编《重修台湾省通志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在这种日语普及政策下,日据时期台胞“解日语文者”人数比率从1931年的20%,提升到1942年的58%,呈逐年快速增加的趋势。这足以说明殖民当局推行作为文化殖民政策之重要一环的“日语教育”的恶毒性。到日据晚期,日语已几乎成为使用不同方言的台湾人彼此交谈时的“共同语言”。连横在《台湾语典》的序文中,无奈地描述道:“今之学童,七岁受书,天真未漓,咿唔初诵,而乡校已禁其台语矣!今之青年,负笈东土,期求学问,十载勤劳而归来,已忘其台语矣!今之缙绅上士乃至里胥小吏,遨游官府,附势趋权,趾高气扬,自命时彦,而交际之间,已不屑复语台语矣!”[3](P3)殖民当局实施的以消灭汉文化为目的的台湾初等教育语文教学政策,将汉语压缩至几无存在的空间。
1937年8月,日本殖民当局开始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其内容包括:取消汉文教育,禁用汉字汉语,强迫台湾人民使用日式姓名、日本语言、日本文字,强制台湾人加入皇民组织等。其目的在于消灭台湾人民的汉族意识、抗日意识。为进一步斩断台湾人对汉文化的眷恋,殖民当局还着重加强其皇民化语言政策,明令全面废除公学校汉文科,禁用汉语汉字;同时,进一步扩建公学校,推进日语教育,扼杀台湾私人办的书塾,强力查禁汉文书房。[4]
二
台湾人民为抵制殖民当局的不均等教育制度及其同化教育政策,也以语言教育为武器进行抗争,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汉文书房、义学及汉文私塾等。汉文书房承担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传统文化的维系、民族意识的宣扬、社会精英的培育……都是书房功能所在。”[5](P185)日据初期,日本殖民当局没有认识到台湾传统书房的抗日作用,后来配合“皇民化运动”,在1943年颁布废止私塾令,全面禁止所有书房义塾。汉文书房被禁止后,众多的汉诗社继续存在,承担起了延续汉语言文字香火的重任。一部分有条件的知识青年,为了追求接受新知,分别赴祖国或日本留学。到新文化运动兴起前后,留学的人数猛增。据统计,赴祖国留学的,1920年不超过19名,1922年增至273名;赴日本留学的,1916年300余名,1922年增至2400余名。
日本企图借由语言的同化,使台湾人归附认同日本文化,融入日本社会,成为日本的顺民。他们推行日语普及运动,不在文化交流,而是要消灭汉族文化,建立大日本帝国。日据初期,伊泽修二的教育政策宣言,其所要做的正是灭人之史、亡人之国的工作。这就是日据时期日本人在台湾推行日本语文教育政策的本质。日本统治者积极推行日语普及政策,限制汉文教育,引起了知识分子的不满。自1920年开始,台湾人民不断抨击日本人的语言政策,倡导汉文复兴运动、罗马字运动,成为日本人所谓“思想界骚乱时代”的民族运动之一环[6](P41~42)。这些维护汉文与母语的运动,显示出台湾人民对本土固有的语言文字的深切认同,故能蔚为气候,形成一股抗拒极端日语中心主义的时代潮流。
日据晚期,日本统治当局为彻底根除汉文化,以落实语言政策为名,开始强力取缔、查禁传授汉语文教育的书房,但汉语文并没有因为此种干涉就废止,汉语文在日据中、晚期的台湾社会尚具有实用价值。例如,从完成于1942年5月的台湾小学生作文来看,虽然当时日本据台已近半个世纪,但是“透过书中的闽南方言、有着闽粤文化特色的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分明的可以看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仍在这个多难的土地上延续”[7]。
经过日本统治者肆无忌惮地扫荡汉民族文化,禁用汉语文,以及积极推行日语,倡导日本文化的50年漫长岁月,台湾人运用汉语文能力与母语表达的能力大大降低。虽然在这半世纪间,台湾人反同化意识始终强韧,但在统治阶层的压迫与宰制之下,保持汉语文与母语的心志与动力,也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而渐受侵蚀瓦解。日本殖民者在台湾的“文化殖民”政策虽然没有成功,但是确实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作用,造就了一些畸形文化现象,甚至贻害至今。战后有许多台湾人甚至对自身的文化身份都感到迷惑,曾就文化归属问题展开过一场讨论。一些“皇民化运动”所造就的文化畸形儿至今还甘当亡国奴,数典忘祖,宣称自己是日本人。这是我们在反思这段历史时需要警惕的。
[1]吴毓祺.南社研究[M].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
[2]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重修台湾省通志文教志社会教育篇[M].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
[3]连横.台湾语典[M].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
[4]邱敏捷.论日治时期台湾语言政策[J].台湾风物,1998(3).
[5]施懿琳.从沈光文到赖和——台湾古典文学的发展与特色[M].高雄:春晖出版社,2000.
[6]陈美如.台湾语言教育政策之回顾与展望[M].高雄:复文出版社,1998.
[7]李诠林.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文化殖民”神话的潜在证伪[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6).
G639.29
A
1673-1395(2011)04-0082-02
2011-02-21
张红梅(1970—),女,山东东阿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闽台教育与教育管理、台湾历史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