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隐喻认知语境文化突显性的研究
2011-03-31周晓玲
周晓玲 张 晶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对隐喻认知语境文化突显性的研究
周晓玲 张 晶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离不开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认知主体对于世界的假设。隐喻的认知主体是具体文化语境下的社会人,因而其认知语境不可避免地有着深刻的文化痕迹。通过对隐喻生成理解过程中交际者认知语境的研究,揭示了其文化突显性的特征。
隐喻;认知语境;文化突显性
从认知语境学的角度,通过研究隐喻生成理解过程中交际者的认知语境,以揭示其存在明显的文化突显性的特征。
一、认知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
1.认知语境介入隐喻而使其生成和理解成为可能。熊学亮(1996:3)分析认知语境的构成,认为“是社会心理性质的”,“认知语境代表着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是一个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邢家伟和吴连臣在其《语境与隐喻认知》中指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知识结构和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包括社会生活、民俗习惯、民族心理、民族历史等”。周红民(2002:61)把认知语境分为普遍知识、即时语境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
2.通过以上学者对认知语境构成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社会团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在认知语境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化,是认知语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处于认知语境最根本部分的概念系统。认知图式与人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及社会现实中形成的,体现于该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交际者大脑中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认知语境的存储,就会出现交际鸿沟,有时甚至造成巨大的损失。例如,中国贸易公司向国外销售白象牌电池(white elephant battery)和山羊牌毛衣(goatsweater)出现的滞销现象(在英语中,白象的联想意义是耗资巨大而无用的东西;山羊的联想意义是蠢人或色鬼)只有习得另一种文化,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语境,这种文化认知语境又促成相应意义的产生,才能让人们跨越交际鸿沟。所以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语言使用者都属于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每个言语社团都有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习语和价值标准。这些必然反映于该言语社团的共同语中”(胡壮麟,1992)。隐喻,作为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更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其生成和使用也都与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这种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储于该社会团体成员的认知语境中,成为其认知语境的一部分,参与隐喻的生成和理解。
二、隐喻认知语境的文化烙印
隐喻是认知主体通过想象和联想,发现或创造两个事物间的相似性而产生的,而想象和联想的认知主体是具体文化语境下的社会人。因此,隐喻认知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Lakoff和Johnson(1980)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就提到:一个文化内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是同该文化内最基本概念的隐喻结构联系在一起的。隐喻反映了一个特定文化内的人的认知模式,因此它同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同一概念,不同文化社团的人之所以会采用不同的隐喻表达,是因为对于该社会团体的文化认知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储在了他们的认知语境中,成为其认知语境的一部分。
由于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对所生活的世界有着不同的认知,在隐喻表达上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1816年Lord Amherst来中国发展两国贸易时用了“a bull in a china shop”来隐喻,当然现在发展成为了具有讽刺意味的双关语。在股票市场,“牛市”(bull market)是上涨的行情,英国人自称为“约翰牛”(John Bull)可见,外国人是很喜欢很看重牛的,尤其是它们惊人的体力和冲劲,让人充分感受力量之美。但作为一个人,光有力量是不够的,所以bull就有了另外比较倾向于贬义的含义。China在这里指“瓷器”,因此这个习语从字面上看就是“瓷器店里的公牛”。但它的来历却是跟中国有点关系的。1816年,英国特使安姆赫斯特勋爵(Lord Amherst)代表英国来中国交涉发展贸易问题,由于他鲁莽从事,导致这次外交活动失败,引起英国公众的不满。当时英国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幅漫画,作者把他画成一只闯进瓷器店里的公牛,对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外交官进行讽刺。这幅漫画名叫a bull in a china shop。后来人们用a bull in a china shop这一短语形容“鲁莽之人”、“毛手毛脚的人”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但众所周知,John Bull指英国、china指因瓷器而闻名的中国。另外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生产和社会活动离不开土地和农耕,因此隐喻多来自于与陆地有关的事物;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被海环绕,所以隐喻常常联想自海洋或水。例如,汉语中的“未雨绸缪”这个词,指的是在没有下雨之前翻好地,修好门窗,其喻义是做事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以备不时之需;英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意思是趁天气好的时候,检修一下你的船帆;再如,汉语中有“疾风知劲草”的用法,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在英语中却是“A good pilot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the weather is fair”(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看不出好舵手),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最坚强者
生活习惯也影响着隐喻的表达。中国人的饮食以米面为主,而西方饮食大多是牛奶面包。因此,同样是指富庶之地,汉语中是鱼米之乡,英语中却是land flowing milk and honey;同样是指工作,汉语用的是“饭碗”,英语中则是 bread and butter。另外,由于受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各民族有时还会用不同的隐喻来表达同一思维,英汉两种语言都运用具体自然现象的感悟来表达“悲伤”这一抽象的心理概念,但是汉语中的悲伤是“灰色的”,如“他变得闷闷不乐,心灰意冷”;而英语中的悲伤是“蓝色的”,如“Mary was in blue mood”。又如,汉语中的“晴天下雨”在不同国家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南非地区是“monkey’s wedding”(字面意思为“猴子的婚礼”),实际上指太阳和降雨同时出现的情况(即“太阳雨”)。日、韩语中说“狐狸要结婚了”,阿拉伯语说“老鼠要结婚了”,保加利亚语说“狗熊要结婚了”,而土耳其语则说“魔鬼要结婚了”。
各民族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文学典故等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在隐喻中都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汉语中,我们有“你这个人真阿Q”或是“她像林黛玉一样”这样的说法,我们也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如果一个人如果从未读过鲁迅的《阿Q正传》或曹雪芹的《红楼梦》,对中国的文化也一无所知,那当他听到“阿Q”或“林黛玉”时则根本不知其所指,对其隐喻义也将理所当然的一片茫然。还有,如“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完璧归赵”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等隐喻,也都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很难理解其意;而西方的 Pandora’s box(罪恶之源),Meet one’s Waterloo(惨遭失败),Trojan horse(具有欺骗性的事物),Achilles’heel(致命弱点)等隐喻,若是缺少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会对其含义感到迷惑不解。
对于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也有不同的隐喻义。英汉民族对狗怀有的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如“狗”,在汉语中与一系列贬义词联系在一起,汉语中有“狗咬狗”“狗嘴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等表达;而西方人视“狗”为友,诸如用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等表达。汉语中“红色”常与喜庆、欢乐、幸福联系在一起,而英语中的红色却往往意味着“烦躁”“暴力”乃至“恐怖”。
正是由于不同民族的习俗传统、价值观念、民族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历史背景的千差万别,使得属于不同民族的人有着不同的认知语境,由此产生了其文化所特有的隐喻。归属于不同文化社团的人的认知语境的最大差别也就是他们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知。这种民族文化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已经溶入其社会成员认知语境的血液中,成为其认知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于该社团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隐喻是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笔。隐喻的认知语境有着明显的文化突显性的特征,对于隐喻认知语境的研究也是我们了解一种文化的重要途径。
对于隐喻义的理解同样也离不开认知语境。隐喻意义的推理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考虑很多的语境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听者的认知语境起着关键作用。熊学亮指出,语用者对语言的信息超载部分的推导,并不一定要依赖具体的语境,这是因为语用者已经通过经验把具体的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这种内在化、认知化的语境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知语境。我们对隐喻的理解来源于共同的日常生活体验和感知,也离不开隐喻发生的语境,但更离不开的是人类共同的但又各具特色的文化模式。正是存储于认知语境中的文化信息为隐喻理解提供了语境,使交际者能够在文化坐标中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隐喻的实际意义。
三、隐喻表达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由于身处不同的文化,使得我们的认知语境中缺少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对于其他文化的隐喻常常无法正确地理解,从而闹出笑话。例如:(1)英文的dog days,指的是“三伏天”或“无精打采的时刻”,有人却把它理解成“狗日子”,从而闹出了笑话;(2)have other fish to fry在英语中是“另有贵干”的意思,而非“还要煎别的什么鱼”;(3)同样的还有green hand,black tea,black and blue,对应的意思是“新手/初学者”,“红茶”,“遍体鳞伤”,而不是“绿手”“黑茶”“蓝和黑”,如果只注重字面意思而不了解语言,特别是隐喻背后的文化内涵,恐怕要让人贻笑大方了。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施喻者还是受喻者,其认知语境中对于文化的认知在他们表达和理解隐喻的过程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隐喻表达是民族文化的体现,隐喻理解也必然要在文化坐标中进行。所以我们说在隐喻生成理解过程中,交际者的认知语境有着明显的文化突显性的特征。
[1]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6(3):12~14.
[2]刑家伟,吴连臣.语境与隐喻认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3):12~16.
[3]周红民.隐含表达与隐喻认知[J].株洲工学院学报增刊,2002(16):10~12.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56~59.
[5]熊学亮.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5~46.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2~48.
[7]Black,M.Models and Metaphors:Studies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M].New York:Cornell Press,1962:22~23.
[8]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5 ~37.
[9]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1~42.
[10]Sperber,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30 ~34.
A Study on the Cultural Salience of the Metaphor on the Cognitive Context
Zhou Xiaoling,Zhang Jing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The expres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 is impossible without cognitive context,which is a psychological construct,and is the assumption of cognitive subject toward the world.The cognitive subject of metaphor is the social man living in some culturalized society;therefore his cognitive context reflects the culture of the society inevitably.By an analysis on the cognitive context in metaphor’s expression and interpretation,this paper points out its culture salience feature.
metaphor,cognitive context,culture salience
H35
A
1672-3805(2011)06-0146-03
2011-03-10
周晓玲(1977-),女,黑龙江宝清人,东北农业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