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本关怀”

2011-03-31张重才

关键词:关怀人格主体

张重才

(长江大学 党委组织部,湖北 荆州 434023)

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本关怀”

张重才

(长江大学 党委组织部,湖北 荆州 434023)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关怀”理念主要包括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视角和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双主体”(或“多主体”)、“人性化”的“人本关怀”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建立为广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机制等方面。倡导“人本关怀”理念,要充分依靠人、发现人,同时要创新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真正实现以“主体性道德人格”为根本的“完全人格”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思想政治工作;人本关怀;实践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本关怀。

一、“人本关怀”的哲学解读

从学术界对“人本关怀”的理解来看,它是从“人本主义”思想产生和演变过来的。“人本关怀”尽管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关怀思想行动,但又是人本主义思想发展的较高层次。这里所指的“人”,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和抽象的一般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它反对把灵魂和肉体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实体,提倡要尊重人、关怀人,把人当成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规范价值得以产生的价值源泉。

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讲,“人本关怀”的根本含义是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的。在整个世界中,人是主体,人是本体,人是目的,人是标准,人是关键,人是价值的本源和前提,人应当独立、自由和具有完全的人格,并且走向自由和完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人本关怀”呢?参照韩庆祥教授的观点,我们认为“人本关怀”有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肯定。其次,它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即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注重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公平公正,关注弱势群体;在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尊重人的合法权益,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断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起人(或人性化)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1]

二、“人本关怀”教育理念的科学内涵

教育的本质是人格塑造,即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属人”特性和人格力量充分均衡发展的完全的人格,促进社会的整体文明。马克思说过,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倡导“人本关怀”教育理念的内涵至少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倡导“人本关怀”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就是要求我们以“人的存在”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张扬人的“属人”特性,发展人的个性,塑造“人之为人”和“人”的现代特性充分均衡发展的完全人格。

第二,倡导“人本关怀”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就是要将青年学生看成是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和人格塑造实践的主体。首先,青年学生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就必然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使自己的存在和发展水平始终处于不断的更新和完善状态;其次,青年学生在创造对象物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自身所存在的巨大创造力和潜力,从而提高自我认识,努力发展和完善自己;其三,青年学生在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既教育和提高了自己,也会带动他人。

第三,倡导“人本关怀”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就是要以关注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为工作的切入点。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因而其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多地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关心人;必须把工作的切入点更多地放在受教育者身上,关注每个人的个性特点,研究一个具体的人特定思想形成的客观原因,通过有效地改变影响人的思想的外在因素,达到影响人的思想的目的。

因此,倡导和坚持“人本关怀”的教育理念,就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把“重视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努力践行“人本关怀”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一)确立教育主体的“人本”视角

这是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讲的。“人本关怀”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以学生为本”,彻底改变“人的缺位”状况。

第一,必须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需求的实际出发,进行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的教育。教育者要与学生交朋友,通过谈心、调查研究等形式,弄清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讲明道理、疏通思想,然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和正面教育为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同时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第二,要把学生当成能动的主体,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调动并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工作收到实效的充分条件。因为只有让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才能使广大学生真正了解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意识到自己现在和未来的责任,并内化为每一名学生的自觉意识。如何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利用课余和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参与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院(系)、班级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等,促使大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学习和生活中的疑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促进其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

第三,要关注学生内在自觉与自律意识的培养。要处理好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的关系,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既要强化制度管理,更应强调教化,让各项制度和规范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最终影响学生的行为,满足其个性的需求。

(二)树立以造就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为内核的“完全人格”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知识不等于教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知识但并不一定有文化”的现象。然而,反躬自省,我们的大学教育其实也很少提要把培养有教养的学生作为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有学者提出“有教养比有知识更难”[2]并呼吁要加强培养学生以“主体性道德人格”(subjective moral personality)为内核的“完全人格”(perfect personality)。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提出了“五育”并重①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军国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五育”并举思想用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人生观来阐释、规划新社会中的理想人格,试图以此指导实践。各育均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归属,达到了科学与人文并重,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在审美基础上的和谐统一,社会价值与人的发展价值的统一。、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其中“道德”又为“完全人格”之本。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的概念。他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

胡锦涛同志2006年3月20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为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要求。因此,深刻领会“八荣八耻”的内涵,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代表和维护好青年大学生的利益,注重培养其“主体性道德人格”,是新时期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

这些论述集中到一点,就是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完善的人格,即所谓的“主体道德人格”。我们所倡导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为内核的“完全人格”教育,表达的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价值理想和在应然意义上的终极目标,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检讨与批判,并实现其向“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转向,最终使整个教育获得与时代主旋律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三)实施“双主体”(或“多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所谓“双主体”(或“多主体”)模式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同时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要在全体教职工中倡导“三育人”(即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教育模式。只有通过教育者与学生“双主体”(或“多主体”)互动,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目标才能实现。

第一,建立“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教育学原理中有一个“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因此,要真正落实“人本关怀”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克服学校在使青年成为“人之为人”的教育和“成为某一类人”的教育“两张皮”现象,按照教育的“一致性”原理,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要共同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

第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但由于学生个体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心理素质和家庭状况等都是千差万别,各自的需求也不一样,带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学生工作面上的共性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以谈心为主要形式的面对面教育活动,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以教育者自居,让人服从的思想观念;必须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广大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摸清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和思想困惑,以平等相待、以理服人、双向沟通的方式,用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方式给予每名学生应有的关注、适时的教育和积极的帮助,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精神境界。

第三,建立为广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机制。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P103)世界上既不存在脱离人的现实利益的纯粹的思想,也不存在所谓的完全抽象的“普遍利益”理论。任何思想都是从一定的利益出发,建立在一定的现实的利益基础之上并为一定的利益服务的。不受任何利益因素干扰的理论是不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反映和维护一定的利益关系(当然它不完全是工作对象的利益,同时也包括社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是为一定的社会群体谋取利益的工具。因此,我们倡导的“人本关怀”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工作对象的现实利益相结合,既要把人的利益的全面实现作为自己理论的奋斗目标,又要始终站在广大学生利益的立场上,从现实的“人的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倡导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关怀”理念,就是要充分依靠人、发现人,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既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又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真正实现以“主体性道德人格”为根本的“完全人格”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1]韩庆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J].河北学刊,2004(3).

[2]周振鹤.有教养比有知识更难[J].教师博览,2006(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G641

A

1673-1395(2011)07-0083-03

2011-05-19

张重才(1965-),男,湖北汉川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猜你喜欢

关怀人格主体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