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2011-03-31郑孝萍

关键词:泥坑呼兰河传呼兰河

王 洋 郑孝萍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王 洋 郑孝萍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萧红“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儿童的视角叙写了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用饱含深情的叙述表现了她对乡土的眷恋。其中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叙事结构均展现了“道法自然”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了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萧红;《呼兰河传》;自然;人生美学

萧红以轻快活泼的笔调,明丽淡雅的色彩于1940年12月20日,写完了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她以儿童独特的视角来看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用饱含深情的叙述表现了对乡土的眷恋之情。《呼兰河传》无论是在景物描写、语言风格,还是叙事结构等方面均“道法自然”,并以自然取胜。通过萧红《呼兰河传》所散发的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和乡野韵味,我们可以感受到女作家自由自然、有情有味的人生美学思想。

萧红将对自然的崇尚、乡土的热爱经由景物描写展现出来,蕴涵着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呼兰河传》一开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北方严冬大地辽阔的景色:“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裂着口。严寒把大地冻裂了。……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雪。”那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里“整天飞着清雪”的奇景和在夜里,人们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成群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飞奔的豪迈场面,充满着北方乡土特色。

中国美学在以客观物象作为审美对象时,极少将“景”作为纯客观的对象看待,而是视为充满生命感的对象化存在。萧红喜欢用具有东北地域色彩的景物描写来承载她丰富的内心情感。在她的笔下,景物变“活”了,在《呼兰河传》中她是这样描绘后花园的:

“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并未只停留在事物的表层,在作者的眼里这一切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它们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正是女作家所向往的并用尽毕生的精力去追求的自由、自然的精神生活与理想境界。这里是热闹的,“六月里,后花园更热闹起来了,蝴蝶飞,蜻蜓飞,螳螂跳,蚂蚱跳”;“却是那些蝴蝶乱纷纷地在那些正开着的花上闹着”。“从磨房看这园子,这园子不知鲜明了多少倍,简直是金属了,简直像在火里边烧着那么热烈”。在这里,“后花园”的“热闹”象征着生命的自由和奔放。这些正是萧红独特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家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呼兰河传》里,于萧红对呼兰深挚的爱恋之中,还散发出女性少有的“豪迈胸境”。无论是呼兰人们晚饭后观看“火烧云”的情景,还是七月十五放河灯时的奇景,都展现着一幅幅明丽清新的诗情画意的画面,使人们看到了在这可爱的土地上的人们也在追寻自由和追求美,他们在自然美景中忘却了生活的痛苦和不幸。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无不留下女作家自己的影子和个人性格的奥秘,从而体现了萧红不同于其他女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人生美学思想。萧红凭着自己异常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笔触,将自然景物描绘得极富生机。鸡鸣、狗叫、花开、草长,在她笔下都成为读者十分熟悉的、富有生命的、富有灵气的“活自然”,为她的粗犷的文风中平添了几分秀美,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刚柔相济的美学风范。

在萧红的心灵世界中,始终留有一片尚未被污染的净土,她坚守着一颗纯洁的童心,将对自然的崇尚和对自由的执著追求通过自然简朴的语言、儿童的叙事视角、松散的叙事结构自然地呈现出来。品读《呼兰河传》往往会被萧红自然、真率、简洁、质朴的语言所吸引。她的用语风格十分独特,很少雕琢,很少使用修饰语,也很少写严谨冗长的句子,乍看起来似乎简单幼稚,有些粗陋,但细细品味之后,就会发现别有风味。“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简单到令人质疑的枯燥重复句式,就将作者对祖父刻骨铭心的怀念和失去故园的苍凉跃然纸上了。

《呼兰河传》选取了儿童视角去叙事,所有的景物都带着儿童的天真和活泼。“后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徕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这里所描述的其实是一幅相当美丽的画面,满园玫瑰盛开,花香阵阵,蜂蝶飞舞。萧红只是用了一连串的短句,没有一个形容词,没有渲染,篇幅也不长。然而节奏明快爽朗,有一种儿童的活泼与灵动,读来别有韵味。明代的思想家李贽说:“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萧红对“童心”的珍视与生动地再现,蕴涵了她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人生美学思想。

萧红小说的叙事结构从表面看去可谓“散漫无章”,实则有条不紊,独具匠心,体现了“道法自然”“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仔细品味《呼兰河传》,作者以记忆的碎片连贯全篇,跟随记忆的方位信马由缰,以一个孩童的心灵注视着世界,历史时间的标识模糊,从十字街、东二道街环境、人物讲起,收笔在磨坊里的冯歪嘴子。她在结尾处感慨,“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行云流水般的叙事,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脉自然、流畅、姿态横生。全篇无丝毫雕琢之气,也无刻意为之的疏离式概括,气氛从容自然,让情感如暗流在平静的水面下奔涌,产生混沌而又强烈的移情效果。明白如话,纯粹白描,萧红小说如一块天然璞玉,粗犷、稚拙,却又大气浑成。

萧红带着深沉的情味,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象征手法观照现实人生,并将对自然的崇尚贯注于个体生命意识之中。萧红任凭思想自由驰骋,借助奇妙的想象用诗意的眼光去照见生活,使她的《呼兰河传》充满浪漫多姿、神奇瑰丽的道家审美风范。比如小说第一章第八节关于火烧云的景物描写:“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在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五秒钟之内,天空里有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那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再过一秒钟,没有什么变化,再过两三秒钟,那匹马加大了,马腿也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但是一条马尾巴却不见了。”作者浪漫的情怀溢于笔端,描绘出了呼兰小城晚霞的奇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呼兰河传》借助诗歌的象征手法,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着象征的意蕴,创造了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诗意氛围。这在对《呼兰河传》中的大泥坑进行描写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呼兰河城东二道街上有一个五六尺深的大泥坑,“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吃它的苦头”,时常有车马深陷其中,“一年之中抬车抬马,在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过这个大泥坑,总是折腾得人满头流汗,满身发烧。人们也想了一些办法,又是拆墙,又是种树,但是“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而大泥坑的好处就是给了人们很多热闹可以看,很多材料可以说长道短;而且可以自欺欺人地吃便宜猪肉,明明是瘟猪肉,大家一面骗己一面骗人地说,肯定是大泥坑淹死的,哪能是瘟猪肉呢。大泥坑依然年复一年地陷落车马行人,人们安于现状不思改变,甚至于对其津津乐道。萧红几乎是浓墨重彩地写出了这个大泥坑的“盛举”,通过大泥坑映照出呼兰河城生活的沉滞,居民精神的麻木。这里对生命状况的反思与审视,无疑是深刻而透彻的。萧红没有单纯地列举民族的痼疾和“国民性”弱点,而是将这一问题作为宏大背景来具体地揭示与思考,并且寓于浪漫的诗画中,反讽的效果使批判展现得愈加深刻,力透纸背。而读者接受的不仅是对旧社会的批判,更多的是浪漫主义的情怀带来的心灵悲凉的触动。

由此可见,萧红运用象征手法为读者营造了一种超越作品文字描写景物本身的审美空间,让读者领悟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穷;使作品中原本并不突出的社会背景蕴涵了一种更深远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味,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力量。同时,火烧云的奇景又与灰暗的大泥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现了萧红思想中乐观与凝重并存的现象,使她亲近自然、追求自由与关注现实民生的有情有味的审美情趣自然地流露出来。

《呼兰河传》中写到坟,连凄惨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麻木,对生死几乎无所谓、对生命没有珍惜的麻木。二月过清明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提着香火去上坟茔,“有的坟头上塌了一块土,有的坟头上陷了几个洞,相观之下,感慨唏嘘”。完了之后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随着上坟的人流回城去。人们糊里糊涂地活着,生老病死,一切顺其自然。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死了就结束了。坟只是一个埋了人的坑,只是在清明时节勾起人们一点回忆,仅此而已。生既不让人留恋,死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这种面对生死的淡然态度十分酷似道家“生死自然”的生命价值观,流露出女作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超然面对生死的人生美学思想。

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一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道家美学思想以自然为美,追求个体性、本真性、自由性,注重通过与自然的完满契合来实现人的审美理想与崇尚自然、超越生死的生命态度在萧红这里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从而使萧红的作品中流露了天真质朴的成熟,大胆率直的内敛,浪漫多情的凝重……这就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她的人生美学思想。

[1] 萧红.萧红经典作品选[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12~21.

[2] 张晶.中国美学中的宇宙生命感及空间感[J].社会科学辑刊,2010(2):175~182.

[3] 闫冰.论萧红小说的中国古典美学精神[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139~140.

[4] 李贽著作选注小组.李贽著作选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9.

[5] 王洋.论道家的审美教育思想[J].教育探索,2011(1):3~5.

[6] 茅盾.茅盾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67.

Xiao Hong’s Aesthetics Idea of Life from Biography about Hulan River

Wang Yang,Zheng Xiaoping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Biography about Hulan River is Xiao Hong’s representative work about hometown.Xiao Hong describe the folk custom of Hulan River from children’s Viewpoint.She expressed deeply that she loved her hometown in the novel.The depiction about scene of her hometown,the language style and the structure of narration reveal the idea of natural beauty and express Xiao Hong’s aesthetics idea of life in a focalized way .

Xiao Hong,Biography about Hulan River,nature,aesthetics idea of life

I206

A

1672-3805(2011)03-0111-03

2011-02-16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作家及流亡文学研究”(编号:08E049);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萧红、迟子建乡土小说比较研究(编号:11532007)

王洋(1977-),女,天津人,东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审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泥坑呼兰河传呼兰河
欢乐的小泥坑
小猪滚泥坑
弟弟跳泥坑
梦游呼兰河(组诗)
下雨了 你会陪孩子一起踩泥坑吗
读《呼兰河传》有感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从萧红小说的童年视角看其小说的自我呈现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