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谈隐喻与语篇连贯

2011-03-31

关键词:连贯语言学隐喻

杨 帆

(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18)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谈隐喻与语篇连贯

杨 帆

(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18)

认知语言学认为,包括隐喻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可依的,即可以从人类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理解。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方式,语言隐喻可以用来形成表层的衔接关系。读者先对语篇进行心理层面的认知,进而理解语篇的内涵和意义。

认知;隐喻;语篇连贯;衔接

“认知语言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1971年,主要是在认知科学这一理论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语言也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因此语言能力不是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的一个自治的符号系统,而是人类整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1](P7)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强调包括隐喻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可依的,即可以从人类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理解。笔者将在认知的理论基础上分析隐喻的特性与语篇连贯的关系。

一、语篇连贯的条件

随着语篇语言学(Text-Linguistics)在20世纪60年代的崛起,语篇连贯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研究者的重视。语言学研究者普遍倾向于从语音、语义、句法和结构等角度来研究语篇。其实,语篇连贯并不能单纯从字面上寻找衔接,意义上的衔接更为重要。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必须是相关的,有一定内部联系的,读者才能对语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测。

Haliday认为语篇连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上下衔接,由衔接手段来体现;二是符合语域一致的要求。[2](P339)如果把连贯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衔接就是构成大厦的基石。上下衔接越多,语篇的连贯就越成功,读者就越容易理解语篇的意图。连贯不仅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更是语篇的作者和读者认知的结果。语篇中传达的信息内容、各种不同的概念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语义整体,并且能够在交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这其中靠的就是连贯。

胡壮麟曾说,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也是语篇研究能否站得住脚的关键。[3](P111)理解语篇首先要理解语篇中句子的联系。连贯不仅与语篇有关,更与语篇使用者的心理有关,它们与语篇的作者和读者都有关系。从构成条件上看,构成语篇的句子之间必须是有联系的,而且在形式上应该是能够衔接的。另外,语篇中的每一个句子与前一句必须在逻辑上保持意义一致,而且与语篇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关联。

二、从认知角度看影响语篇连贯的因素

语篇连贯很重要的条件是读者对语篇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从认知角度来分析。语篇连贯是一个涉及多层次、多角度的概念。[4](P18)为了更好地理解语篇,读者需要根据语篇内容,有意识地对语篇进行认知层面的加工和理解,在这个加工过程中,必然要用到读者自身的知识和语言能力运用的经验。读者要经过一定的检索、提炼等心理活动之后,才能建立起语篇的前后联系。因此,首先要理解语篇中的各个部分,并且运用已有的知识激活理解语篇内容所需要的知识,对语篇进行心理层面的认知,才能理解语篇的内涵和意义。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就涉及到了人类的认知模式。

(一)语篇的认知模式

Lakoff提出认知模式是在人与外部世界互动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篇连贯和语言的使用必须包括人类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语篇的作者为了让读者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语篇所表达的意图,会竭尽所能运用语言知识,将语言处理成符合大多数人理解习惯的模式。而在读者这方面,读者的认知经验形成了他的认知模式。所以,语篇的连贯和理解程度是由作者和读者的认知模式是否协调决定的。

(二)语篇的宏观结构

知识结构是系统理解语篇的关键之一。读者在阅读之前头脑中已经具备了理解文章的基本知识,就能够举一反三,理解所阅读文章的意图。

宏观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语义结构。从心理认知的角度看,连贯在人们的头脑中也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有的是部分与整体的联系,有的是语境与语义的联系。读者需要在宏观理解语篇结构的基础上理解各种相关联的概念,从而理解整篇文章。

三、隐喻的特性与语篇连贯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用于修辞的语言现象,更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认知的有力工具。“认知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包括基本范畴、动觉图式,这两者都是通过人的大脑和身体与客观外界互相作用产生的,可被直接理解,其他概念和范畴是通过隐喻认知模式而间接被认知的。”[1](P6)隐喻(metaphor)可以看成是源域向目的域映射的结果。隐喻的认知基础在于“相似”,这种相似性在人与宇宙万物之间建立起关联。在日常经验中,人们往往会参照自己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那些陌生的、无形的抽象概念。这种隐喻的思维是基于熟知事物和陌生事物之间的联系。例如:

(1)I would describe life in terms of a journey.But

we are walking through it.Sometimes we see

clearly,and other time it’s dark and hidden.And

you can still walk and think through it.

在例(1)中,作者将人生比喻成旅行,这一隐喻正是利用了人们对旅行的熟悉。人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无形而抽象的,但是人生和旅行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性,例如二者都有出发点和目的地,在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各种困难等。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相似性,让读者形象地理解人生。人们理解语篇中的隐喻,从而进一步理解语篇内容,在这一基础上实现语篇的连贯。

再例如“时间”这个概念。时间是无形的、难以描述的。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很难用语言来描述时间及时间的流逝,所以时间这一概念从本质上讲是隐喻性的。

(2)Time is money.例(2)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人们把时间比喻成金钱,体现了时间的宝贵。那么,时间也可以像金钱一样被人们使用、珍惜、浪费或投资等。于是就有了其他隐喻性的表达,如:I spent two hours reading the book.Thank you for your time.It’s a waste of time.这些都是利用了人们对时间和金钱的对等认知,用我们熟悉的事物来描述我们不那么熟悉的事物。人们只有了解这些内在的联系,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语

篇。[5](P7)

人们利用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隐喻陌生的、抽象的事物,从而使抽象的事物也变得容易认知,在人们的心理层面产生共同的认知,从而实现上下文的自然衔接,进而实现语篇的连贯。

四、结语

隐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大多数语篇中。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方式,语言隐喻可以用来形成表层的衔接关系。我们能够发现和创造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把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我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语篇的理解上,我们也是运用类似的方法,将不熟悉的事物想象成熟悉的事物,在篇内和篇外的不同语言或者其他非语言的项目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从而实现语篇的连贯。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Haliday 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H315

A

1673-1395(2011)01-0090-02

2010 11 -04

杨帆(1983-),女,福建福州人,助教,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连贯语言学隐喻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