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与城镇建设研究

2011-03-28孙燕北

河北城市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发展

文/孙燕北

城镇化与城镇建设研究

文/孙燕北

引言:进入二十一世纪,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织在一起,共同主导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近些年,我国许多省份竞相推进城镇化战略,以城市为载体的新一轮财富积累不断强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通过“三年大变样、三年上水平、三年出品位,”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我省城市现代化建设。通过三年的努力,取得阶段性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城镇化新路子。开展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是我省城市现代化建设第二阶段任务,2011—2013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一、一般规律及河北实践

(一)城镇化定义。城镇化是在研究城市发展问题时提出的概念。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人口学等学科研究城市时,多次使用城镇化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不同解释,虽各有侧重但总体上是互相补充的。总结各学科、各领域的观点,可以给城镇化一个定义: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我们将衡量城镇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称之为城镇化水平,也称城镇化率。城镇化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

城镇化的历史进程,通常表现为三个动态过程: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二是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

(二)城镇化动力机制。理论上讲主要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城市的拉力,一个是农村的推力。之所以存在这两种力量,是由于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造成的。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拉力表现强劲,而农村的推力相对较弱,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①不够协调。城镇化的外在表现是人口聚集,但不是简单的人口增加,实质是产业和生产要素的聚集,产业聚集带动人口的聚集。

(三)城镇化发展历程。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开始了从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换句话说,城镇化发源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但在此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呈现不同的特点。

1、世界城镇化历程。城镇化最早起源于英国,从1760年的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用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水平超过50%的国家,由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②。在这之后100年左右的时间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整个西方国家基本完成了城镇化过程。进入上个世纪中叶,世界范围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发展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人口比重从1950年的28.4%上升到目前的50%以上。

我们有必要了解国外城镇化模式,以便汲取经验教训。大致划分为三种:

①西欧、日本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市场机制在这些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则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③,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总体上是一个比较协调互动的关系。

②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城镇化。由于美国政治体制决定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属于地方事务,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没有及时对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引导,造成城镇化发展的自由放任,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主要表现为“过度郊区化”,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杂乱无序,空间和社会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

③受殖民地制约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拉美和加勒比海与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城镇化,与这些地区的国家长期沉陷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直接相关。表现为在外来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与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并存,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政府调控乏力,城镇化大起大落。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就业持续下降,贫困人口空前增加,城市必要的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环境恶化,贫民窟增多④。

2、中国城镇化历程。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地区较早提出城镇化战略。1995年以后,全国城镇化率由此前每年递增0.5个百分点,一跃达到每年递增1.4个百分点。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5年,中共中央举办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同济大学唐子来教授、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胡锦涛强调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这次集体学习,特别是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奠定了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七大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3、河北城镇化历程。2003年,省委六届三次全会将城镇化确立为四大主体战略之一(城镇化、科教兴冀、两环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此后,省政府领导多次赴沿海先进省份考察学习,举办城镇化高级论坛、座谈会等活动,就实施城镇化战略进行“破题”研究,并逐步形成思路和共识。2004年,省委、省政府在衡水市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全省城市化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决定》,标志着城镇化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对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进行了深化。2008年,省政府召开第二次城市化工作会议,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为重点,以城镇改造建设为主抓手,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将城镇化战略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可以把这一阶段比喻为河北城镇化战略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机遇和挑战。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从“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四个方面作了安排,这是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新形势。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将河北沿海地区、冀中南城市群纳入发展战略。我省地处环首都、环渤海地带,是国家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⑤的城市化地区,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以北京为核心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步伐日益加快,北京疏解首都功能过程中,产业将逐步向北京周边区域转移,我省环首都地区城镇将迎来加速发展的时期。通过三年的改造建设,11个中心城市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大增强,一批中小城市迅速成长,为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应当看到,我省城镇化进程即将进入转型时期。预计到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将越过50%的拐点,如何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保持城镇化发展的持续性,我们面临许多重大课题。有学者把我国一些地区的城镇化称作“不完全的城镇化”、“虚假的城镇化”。很多农民工进城后被统计为城市人口,但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未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城镇化表现为粗放型发展方式,城市增量、规模高速增长,但这种高增长是依靠高消耗、高排放和土地的高扩张、低效率来支撑的。未来应该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谐有序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

(五)城镇载体支撑。世界城镇化经验表明,城市集聚了国家或地区最主要的经济力量和财富,没有城市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指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我省城市改造建设从11个中心城市展开,反映了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

张云川书记有一句精辟的论述“做城市本质是做产业、做民生、做城乡统筹发展。”他指出:“从经济发展层面上讲,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建设和改造,本身就是拉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和举措......这无疑是扩大投资和拉动消费、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手段。”“国家间的竞争、区域间的竞争,一定意义上讲是城市经济的竞争。河北的综合竞争力不强,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因为城镇化进程不快、城市竞争力不强。”“我们搞城市改造和建设,实现三年大变样,绝不是说简单地种种花、载栽树、盖几栋新楼、修几条街道的问题,而是要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功能,增强聚集产业、聚集人才的能力,进一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发展的实力、活力、竞争力。”这些论述表明,以城市改造建设为主抓手推进城镇化,是思想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已经成为河北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六)政府调控职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把握市场力量和政府职责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是市场竞争行为,主要依靠市场力量来驱动;而产业发展和人口转移的条件则主要受城市的软、硬件环境的影响,是政府应该着力在政策上引导、在城市建设上推动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美等国家广泛开展的城市改造更新运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基本机制是政府主导,政府及公共部门的拨款补助为主要资金来源。第二阶段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变化为以市场为主导、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方式。第三阶段则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强调政府、企业以及社区的紧密合作。英国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后,对城市公用事业实行“政府主导、市场经营”的模式,美国“精明增长”⑥理念也是在这一阶段诞生的,核心是强调在政府的调控指导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至今仍然对世界城镇化进程产生着重要影响。

从国内范围来看,广州、杭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政府的引导和政策调控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我国许多城市推行“经营城市”的模式,也大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可以说,政府主导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城市改造不仅是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而且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软件)的更新,这一历史过程渗透着深刻的社会结构、公众心理、情感寄托、城市文化等因素的变化,需要有效的公共政策支撑。

我省的城市改造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既要遵循市场规律,更要充分发挥政府能动作用,科学制定改造建设规划,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又要结合实际开展创新实践。

二、城镇建设转型创新

城镇建设上水平工作是在“大变样”基础上的再提升。我们面临城市规模扩张、产业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脉延续等诸多课题,既要保持一定速度,更要注重内在质量。在实践中,必须转变传统的城市建设方式,依靠创新推动,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记录了世界城市建设向着“生态宜居”为重要特征的共同追求。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的实施意见》将“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确立为基本理念,符合世界城市建设的大趋势。

1、国内外建设模式。主要集中在三种概念,虽然名称不同,研究和探索各有侧重,但其核心理念大多是一致的,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一是生态城市。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这个概念。其基本内涵是,有效运用具有生态特征的技术手段和文化模式,实现人工—自然生态复合系统良性运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二是低碳城市。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提出创建低碳经济的概念,逐步引申到建设低碳城市,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城市的概念倍受关注。其主要内涵是,通过打造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环境、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建设宜居环境。三是宜居城市。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其基本特征是,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具有公共安全。

2、河北的实践。河北省人均资源能源相对较少,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全省煤炭的2/3需要从外省调入,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单位GDP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七大水系仅有1/3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标准,城市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居全国第3位、第3位和第2位。这个现实状况决定了我省城市发展,必须走“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路子,这是我省三年上水平的重要内涵。今年2月,宋恩华副省长提出开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课题研究的倡议,要求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探索河北省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现途径,以此为抓手推动城镇建设上水平。课题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河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合作开展,并且在涿州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10万人左右的生态新城,成为生态宜居城市全国性示范基地和实验区。

3、主要工作。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课题研究是推动三年上水平工作的重要抓手,基本目的是丰富城市建设内涵,探索具有河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一是树立生态立市的理念。探索建立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都要按照生态宜居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实施。二是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各市承担了系列专项课题,包括指标体系、规划方法、土地利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太阳能光伏/热、废弃物资源化等。通过课题研究,形成我省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总结出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建设模式和关键技术。三是推进重大实践活动。大力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实施城市绿道绿廊示范工程,推进再生水循环利用和垃圾资源化,推广新型可再生能源,加大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构建城乡一体垃圾处理体系,实现城市建设方式转变的重大突破。

(二)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我省把聚集优质要素作为上水平的主攻方向,高端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将不断向城市汇集。要树立做城市就是做产业的思想,走“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路子。

1、推动城市产业升级。经验证明,城镇化既是经济现象也是社会现象,每一次城市改造更新过程,就是产业升级的过程。当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以“产业链”为特征的空间结构正在转变为以“价值链”⑦为特征的空间结构。发达国家的有些城市成为主导全球或区域的经济中心,处于经济活动“价值链”的高端;而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城市,成为发达国家的出口加工基地,处于经济活动“价值链”的低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城市与城市的竞争,不再是某个环节的竞争,已经演变为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从国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山东半岛沿海地区较早推进城镇化战略,通过发展城市聚集产业,并在持续不断的城市改造更新中调整产业结构,进而获取了较强的、持久的竞争优势。我们与这些地区发展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差在城镇化滞后、差在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

城镇化与产业升级呈正相关关系。从区域来讲,城镇化水平影响着区域的产业结构,对一个城市来讲,城市的发展规模和质量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因素。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数据模型⑧来衡量,我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这一阶段的产业聚集和结构调整更需要城镇化搭建平台。河北省城镇化率低,作为工业产业的主要载体,城市对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缺乏足够的承载能力,产业结构总体偏重,以传统资源性工业经济为主的局面没有改变,特别是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发源地,城市的现代服务业成长缓慢。由此判断,在现阶段河北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主要矛盾。实现城市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关键是强化“做城市就是做产业”的理念,把城镇化作为核心战略明确下来,并坚持不懈地推进。

2、培育城市产业集群。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过去我们建立的各种工业园区,只是一种产业聚集过程或者说是产业园区化,而并非一种集群化。培育产业集群需要依靠市场机制,更需要政府规划与政策的积极引导。河北地处环首都、环渤海地区,城市集群化发展将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不同城市之间实现跨区域的产业组合,推动形成产业群、产业带,从整体上提升我省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因此,要把产业集群纳入城镇化战略,突破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加快形成城市之间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培育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的城市群,在空间布局上构筑产业发展的高地。就一个城市来讲,就要统筹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发展,建立区域城镇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特别是要打破各类园区封闭运行的体制,或以城市为单元、或以城市区块为单元,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等措施,创造有利于城市集群发展的软硬件环境。

3、统筹城市和产业规划。用城市建设引领产业发展,关键要做到科学规划、统筹规划。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机衔接起来。一是城镇体系与产业体系相衔接。我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重点就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安排,通过规划协调好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协调好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关系。二是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相衔接。全球化和信息化形势下城镇化提示我们,研究城市定位,一定要以全国乃至全球的眼界审视自己,深刻认识和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规律和相互关系,强化“错位发展”的观念,结合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依托产业特色确定城市主体功能,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都要围绕主体功能展开。三是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相衔接。在新一轮城市改造更新中,加快用地布局结构性调整优化,重点推进“退二进三”,引导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业商务等服务业,将资源性产业、加工产业梯次向城郊和小城镇转移。

(三)推进城市有机更新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发达地区进入大规模城市改造时期,老城面貌日新月异。但是,出现了环境恶化、交通堵塞、服务设施(公园、学校、医院、市场、停车场等)短缺等“城市病”;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往往使旧城改造变成了“落地重建”,割断历史、千城一面、魂不附体的现象相当普遍。杭州市总结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率先提出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主要特征是尊重历史、延续人脉,保持街区的原真性、整体性和持续性。

1、经验借鉴。杭州市从2007年开始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内容丰富、领域广泛,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城市形态有机更新。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推动城市形态向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发展。二是街道建筑有机更新。围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把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列入保护名录,实施了大规模保护性改造更新,按照“洁化、绿化、亮化、序化”和“人性化、人文化”要求,连续5年实施背街小巷改善工程。三是自然人文景观有机更新。实施了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湖三园”建设等重大工程,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四是城市道路有机更新。以道路更新带动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自然和人文生态保护、城中村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五是城市河道有机更新。先后实施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两大工程,强化运河沿岸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等功能。六是城市产业有机更新。提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思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更新,有力地推动了从“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杭州服务”的历史性跨越。七是城市管理有机更新。推进管理目标、体制机制、管理设施、管理内涵、管理手段的更新。

2、保护性改造。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应当成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首要切入点。历史文化街区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以其整体景观意象展示着城市的个性风貌,反映着城市的发展脉络,是城市有机性“生命体”的重要体现。应坚持宜商则商、宜住则住,在保护和延续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更新,焕发旧街坊的活力。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采取整体外迁过渡、部分回迁的模式,不但保护了实体建筑物,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住民及其承载的街巷文化,被评为200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保护和改造工程,将保护、修复、整治、更新、拆除、迁建等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发展的理念。这些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3、完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不可或缺的生活条件,是城市有机体的经脉。城市区别与乡村的重要特征,就在于通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建设现代化城市,增强城市功能的普惠性,呼唤着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和提升。当前,我省城市普遍短缺体育场馆、群艺馆、图书馆等设施,现有设施数量少、标准低、管养差,会展场馆、星级酒店等接待设施滞后经济发展,社区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必须转变单纯搞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思路,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建设上水平的重要内容来抓。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业规划,强化规划执行,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高标准建设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医疗、养老、儿童活动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各设区市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达到国家基本要求,建成综合性文化体育中心。统筹安排社区行政管理、商业服务、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配套服务设施,建立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和物业管理体系。(未完待续)

注:

①《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②1851年,首届世博会即伦敦世博会召开,展示了工业革命的伟大结晶——蒸汽机、火车头、汽轮船、汽压机、起重机、开槽机,钻孔机,拉线机,纺纱机,造币机,抽水机等。

③ 1、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和1866年《环境卫生法》,对卫生和建筑进行管制,解决过度拥挤造成的问题;1890年《工人阶层住房法》,由政府向低收入者提供公共住房;1909年《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步城市规划的法律。2、日本政府在1960年代先后5次制定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和一系列法规,解决区域平衡问题。3、韩国政府在1970年代开展“新农村运动”,解决城乡差距扩大问题。

④几乎所有的非洲国家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1/3都被拥挤杂乱的贫民窟所覆盖,特别是南部非洲,有多达72%的人口居住在贫民窟中。

⑤《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对于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聚集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组要特殊保护的区域禁止开发。”

⑥美国马里兰州州长格兰登宁在1997年提出“精明增长”的理念,提倡地方政府的增长管理应当限制城市无序蔓延和注重发展现有城区。“精明增长”受到美国许多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在实践中,“精明增长”主张城市发展应当采取公共交通主导、紧凑空间形态和混合土地用途。

⑦“价值链”的概念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即: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如研发、制造、营销)创造不同的价值,这些相互关联的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企业的组织和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⑧钱纳里对世界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化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反过来,城市化的更高品质也会促进经济发展。

⑨2007年,杭州市《城市化挑战与杭州城市有机更新》课题报告出台,提出走科学城市化之路,努力把杭州打造成为一座具有差异性、独特性的城市。

孙燕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镇化和行业改革发展处处长

猜你喜欢

城镇化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家乡的城镇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