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丁是娥在青海
2011-03-28祝方太
■ 祝方太
1988年7月上旬,我应中国作家协会青海分会之邀,到北戴河休养。一日,在《文汇报》上,赫然发现上海沪剧院院长、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同志于1988年6月28日病逝的讣告,我深深为之悲痛和惋惜。这样一个政治上进步、艺术上精湛、事业上勤奋、工作上认真的文化名人,仅仅只走过了人生的64个年头就去了,实在是走得太早了啊!
丁是娥的名字,我在上世纪50年代就听说过了。那是1952年,上海沪剧团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的剧目是根据赵树理短篇小说《登记》改编的《罗汉钱》,丁是娥荣获一等奖,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热情鼓励,因此给我留下了印象。但真正见到她,是在1985年8月。当时,上海沪剧院排演了一出反映劳改政策的沪剧《逃犯》,中央负责政法工作的陈丕显同志和我省负责政法工作的马万里同志联系,派沪剧院来青海为劳改系统的职工和劳教人员演出。省上责成文化厅和劳改局负责接待。当时我任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具体承办接待工作,所以有机会和丁是娥同志相处了十多天。
丁是娥同志当时是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剧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沪剧院院长。上海沪剧院来青海,是由她带队,我们尊称她为“上海的文化使者”。
沪剧《逃犯》,是描述一个在押犯人逃跑后在朋友、社会和管教人员的教育感召下悔过自新的戏,既有对党的劳改政策的宣传,又有对管教人员管教方法的阐述,情节生动,表演真切,是一出很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戏。观众对象主要是劳改系统的管教人员和劳教人员,因此,我们把沪剧院演出的剧场,安排在离劳改单位较近的南滩礼堂。第一场演出的观众,主要是青沪机床厂的管教干部和部分劳教人员,其中不少人是上海籍,他们懂沪剧、爱沪剧。开场前,全场鸦雀无声。当时我想,这一则是因为对服刑人员有严格的纪律约束,再则,恐怕也是没有想到在青海服刑期间,还能看到由著名沪剧演员丁是娥率领的上海沪剧院的演出。是意外?是惊愕?是虔诚?是敬服?总之是被党和政府、被上海文艺工作者的一片真情所感动。演出中,观众看得很认真,有的深深陷于剧情之中,有的被剧情所打动,暗暗抹泪,轻轻哭泣。演出是成功的,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在《逃犯》演出之后,台下的观众递条子,想请丁是娥唱一段《罗汉钱》。《罗汉钱》在50年代曾轰动一时,丁是娥在剧中扮演女主角小飞蛾,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丁是娥同志初来青海,不适应高原气候,患了感冒,喉咙沙哑,不能演唱,但她仍然走到舞台口,和观众见面,说明缘由,并把一位年轻的沪剧新秀介绍给大家,为大家演唱了一段沪剧。
有一天,我陪同丁是娥到青沪机床厂,刚进大门,她就被许多沪剧爱好者团团围住,有的说看过她演的《罗汉钱》,有的说看过她在《雷雨》中扮演的繁漪,竟还有人记得1948年在九星大戏院上演的《何处再觅返魂香》中她扮演的女主角王克琴,足见丁是娥的艺术功力是多么深厚,观众对她的印象又是何等之深!
沪剧院在西宁演出期间,丁是娥同志还参观了关押上海服刑人员的监狱,了解了他们在青海服刑期间的表现。她在监狱中,逐一看了服刑人员的住地,向他们询问了生活情况和对罪行的认识,要他们认真服法、好好改造,并传达了上海人民对他们的期望。许多服刑人员主动向她谈了自己的思想、劳动收获和悔罪表现,表示了遵纪守法、服从管教的决心,并请她向上海人民和自己的亲属转达:一定要弃恶从善,重新做人,绝不辜负上海人民和沪剧院文艺工作者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
丁是娥同志是杰出的沪剧表演艺术家,是上海沪剧院院长,由她带队千里迢迢从上海来到青海高原演出,这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演出结束就已经是圆满完成任务,而作为共产党员的丁是娥同志却不这样想,她说:“上海市领导派我们来青海演出,一是要把《逃犯》这个戏演好,使观众爱看。二是要协助青海劳改单位,做好上海服刑人员的转化工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贡献我们一点微薄力量。”丁是娥同志自觉地肩负着从艺术上启迪观众,政治、思想上教化年轻一代的重任。
在西宁演出结束后,丁是娥又驱车到离西宁一二百公里远的青海湖劳教农场,给他们带去了上海人民的温暖和期盼。她召开管教人员座谈会,了解上海籍服刑人员的劳动、学习、改造情况,向他们介绍上海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成就,给他们增添改造的信心和希望。由于活动安排得很紧张,丁是娥同志已是年过花甲的人了,又经过远程乘车的劳顿,我担心她身体吃不消,于是在吃过午饭后,就催她上路,返回西宁。可她一再宽慰我说,身体很好,不必急着走。午饭后,又和农场领导和管教干部见面,向他们转达了上海人民对他们的慰问,征询了对上海方面如何协助农场搞好对上海服刑人员的管教工作意见。其工作作风十分踏实认真,考虑问题十分细致周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快离开西宁时,她和沪剧院的同志游览了西宁市景,许多同志逛商店去了,她却一头钻进大十字新华书店。回到西宁宾馆时,抱回来一大包书,并把一本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记述她艺术生涯的专著《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赠给我,在扉页上写着“祝方太同志指正,丁是娥赠,1985年9月6日于西宁”,并欣喜地说:“这本书,我在上海许多书店都没有买到,真没想到今天在大十字新华书店买到了。”我读了这本装帧精美的书,才了解到丁是娥来自旧社会,成熟于新社会,一身兼有两种社会的经历;了解到丁是娥对沪剧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她的艺术成就;了解到丁是娥艺术创作得失甘苦的经验,使我对这位声震剧坛、闻名遐迩的艺术家,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丁是娥同志去了,去得那样匆匆。现在我只能对着她在青海活动时的照片,追忆她留在青海的艺德和人品,寄托对丁是娥同志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