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腮扁叶蜂的测报与防治方法
2011-03-23陈智卿刘广智刘海燕
陈智卿,刘广智,刘海燕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 围场 068466)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县西北部,地理坐标:北纬 42°02′~42°36′,东经 116°51′~117°35′,海拔高度1018~1940m,总经营面积9.5万hm2,森林覆盖率72.7%,有林地面积6.8万hm2,其中,人工林5.2万hm2,次生林1.6万hm2,人工林以华北落叶松为主,另有少量的云杉和樟子松,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林场,1993年被批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现已是著名的木材产地和旅游景区。
森林病虫害是无烟的“火灾”,近年来,林场虫害主要是以腮扁叶蜂(Erannis ankeraria,属鳞翅目尺蛾科)等食叶害虫为主。本文通过对其生活习性的研究,探索出最佳的测报方法,同时更好地决策防治事宜,以达到“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之目的。
1 生物学特性
该虫1a发生1代,以预蛹于土内越冬。少数预蛹有滞育现象,可在1a以后羽化。4月底为化蛹盛期,蛹期15~26d,5月上、中旬成虫开始出现,5月中、下旬为盛期。成虫咬食嫩叶作为补充营养,成虫寿命3~11d。雌虫出土后便有雄成虫追逐与之交尾,交尾后雌虫多沿树干爬上树,在叶簇外轮针叶端部背面产卵,每枚针叶上产卵1粒,每只雌虫产卵30余粒。卵孵化期约30d。幼虫孵出后立即爬向叶簇作巢,隔1d开始取食,起初食量很小。3~4龄幼虫食量猛增,白天栖息巢内,夜晚出来取食。幼虫蜕皮5次,1~3龄幼虫4~6d蜕皮1次,以后每2~4d天蜕皮1次。幼虫期21~28d。老熟幼虫于7月中旬开始下树作土室变为预蛹越冬。一般分布于树干投影内以靠近树干基部为多。越冬土室椭圆形。
2 腮扁叶蜂的主要测报方法
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测报。依据塞罕坝中心测报点多年的观测数据,得出了“塞罕坝腮扁叶蜂繁殖系数表(表1)”和“腮扁叶蜂危害程度划分标准表(表2)”。
在测报方法上,如果只对虫源地和常发地进行常年监测,势必监测不全,忽视了对整个林分的监控,这种方法还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笔者在总结林场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践,找到了适合林场场情的虫情测报方法。即春秋两季虫调法。
先进行秋季虫情调查,根据秋调结果利用繁殖系数表可以推测出翌年1龄幼虫数,根据第2年春调结果对上年度预测结果进行核实和修正,然后根据危害程度划分标准推算出危害等级,再据此决定防治事宜。秋季调查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早预测,为翌年防治早做计划和安排打基础。通过2次调查就可对所有的落叶松人工林有无虫情、虫口密度、危害等级以及是否防治进行了测报。
腮扁叶蜂的调查有踏查和标准地(样地)调查2种方式。一般先作全林踏查,即在所有的林分随机布点踏查,在踏查基础上如果有虫情存在再进行标准地调查。秋季和春季虫情调查都采取该方式。
表1 塞罕坝腮扁叶蜂繁殖系数
表2 塞罕坝腮扁叶蜂危害程度划分标准
2.1 秋季虫情调查
根据腮扁叶蜂的生物学特性,秋调时间为8月上、中旬,调查方法采用树冠地面垂直投影1/8样方调查方法。具体步骤是:在标准地内选取10~20个调查点,调查点布设在具代表性的虫情发生地块,每点调查1株树。在树冠垂直投影内调查1/8样方。(不同点在树干的不同方向设1/8样方),在样方内收集枯枝落叶层及土壤表层中所有幼虫,统计其数量乘以8即为每株树的幼虫密度,记录到“虫情调查手簿”上,抽样比视小班及调查地块面积而定,一般情况调查面积占总面积的1%~5%,应10hm2设1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中龄林以上的林木不少于30株。根据每株树的平均幼虫数量,乘以繁殖系数,即可得出该林分翌年的一龄幼虫的单株虫口密度。
3.2 春季虫情调查
春季虫情调查主要是对上年度秋调预测进行复核,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具体步骤:
(1)在标准地内布设调查点,每点调查1株树即标准株(抽样比率同上)。
(2)统计标准株的树枝个数,并将树冠分为上、中、下3层,每层选取1个样枝,分别查取样枝上幼虫数量,再分别乘以该层的枝数,即为该层枝的幼虫数,三层枝幼虫数相加,即为标准株树枝幼虫总量。
(3)将树干幼虫数与树枝幼虫数相加,即为该标准株的幼虫数,记录到调查手簿中。
根据危害程度划分标准确定该林分腮扁叶蜂的危害等级,再和上年度秋调结果对比,然后确定防治事宜,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对害虫的防治一般是达到中度以上。
3 腮扁叶蜂的综合治理措施
3.1 划分发生类型,进行重点监测
对虫源地林分进行长年重点监测,控制住虫源地虫情对防止虫情扩散和大发生至关重要,根据监测情况,达到防治指标要及时彻底地防治;对主要发生区林分进行重点监测,需要防治时要重点防治;对其它林分进行常规监测,根据需要安排防治。
3.2 营林措施
加快人工林抚育步伐,及时进行修枝和抚育间伐,搞好林内卫生,将修枝和采伐剩余物清出林外,能运走的运走,不能运走的要在非防火期内烧毁,通过间伐和卫生伐等作业使虫源地林分郁闭度控制在0.7以下,主要发生区林分郁闭度控制在0.7左右,使林下草灌植被迅速得到恢复。从长远来讲,要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营造带状、块状混交林,在经济划算的基础上最好营造针阔混交林。
3.3 化学防治
对预测出中度以上危害的林分要进行化学防治,面积较小时(数万亩以下)采用人工防治,将4.5%的氯氰菊酯按1∶8兑柴油后,用6HY~25型烟雾机进行林间喷烟防治,每公顷施商品药525g左右。还可以用1.2%的苦烟乳油或1.8%的阿维菌素525~675g/hm2进行林间喷烟防治。防治面积较大时(10万亩以上)采用飞机防治,可用仿生制剂阿维灭幼脲兑水,施用商品药375g/hm2左右进行飞防。因1~3龄幼虫抗药力低,所以,防治最佳时间是孵化结束至3龄幼虫期,林场一般在5月下旬。在作业安排上,本着由南及北,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先阳坡后曼甸的顺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