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峡两岸“人口与城市”课程难度的定量比较

2011-03-23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教学论实验室010022张家辉徐宝芳

地理教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广度课标课程标准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教学论实验室(010022) 张家辉 徐宝芳

海峡两岸“人口与城市”课程难度的定量比较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教学论实验室(010022) 张家辉 徐宝芳

“人口与城市”(台湾翰林版《地理2》中称之为“人口和都市”)是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人文地理部分的经典内容。虽然海峡两岸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结构和内容上存在较大的相似,但具体内容的要求不同,致使两岸高中地理课程难度亦不同。本文尝试利用史宁中、孔凡哲等建立的课程难度模型,对我国大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和台湾《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地理”课程纲要》(以下简称《课纲》)中“人口与城市”部分的课程难度进行定量比较,以期为海峡两岸高中地理课程的研制和评价等提供一些启示。

一、课程难度的模型

课程难度的数学模型为[1]:

N表示课程难度,S表示课程深度,G表示课程广度,T表示课程时间,S/T表示可比深度,G/T表示可比广度, 满足0< <1,被称为加权系数。

这里的课程难度(N)是指课程的内容难度,或称课程的绝对难度。只要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形成,课程的内容难度也便成为客观存在。本文仅从文本角度对课程标准的难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不考虑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校环境条件、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生活经历等。影响课程难度的基本因素有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时间等。

课程深度(S)是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程度及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深度。[2]课程难度与课程深度成正比,可以对结果性目标或体验性目标的不同学习水平赋值后求简单算术平均数进行量化。

课程广度(G)是指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3]课程难度与课程广度成正比,可以通过分析地理课程文件中内容目标(包含地理知识、能力和情感领域)的多少进行量化。

课程时间(T)是指课程内容的完成所需要的时间,课程难度与课程时间成反比,可以用我们通常所说的“课时”多少进行量化。[4]

单位时间的课程深度S / T 和单位时间的课程广度G/ T 是刻画课程难度很重要的量,我们分别称之为“可比深度”和“可比广度”。显然,课程的“可比深度”和“可比广度”都大,则这门课程就难。[5]

反映了可比深度、可比广度对课程难度影响的侧重程度。笔者认为可比深度对课程难度的影响更大,这里取 =0.6。

二、两岸“人口与城市”课程难度的定量比较与分析

1.课程广度

以《课标》和《课纲》中内容目标数量为指标参数,对《课标》[6]和《课纲》[7]中“人口与城市”部分的课程广度进行量化,具体见表1。

表1 两岸“人口与城市”的课程广度和课程深度量化表

《课标》:共列举8个内容目标,课程广度系数取值为G1,G1=8;

《课纲》:共列举19个内容目标,课程广度系数取值为G2,G2=19。

我们需要参考两岸高中地理教科书中“人口与城市”部分来充分认识相应的课程广度问题。从《课纲》的演进角度来看,“人口与城市”部分删去了4个“具体目标”,增加了4个,相对于《课纲》中该部分的19个具体目标来说,变化并不太大。况且新增加的4个目标,在依据《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地理”课程暂行纲要》编写的翰林版《地理2》中,亦有体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形式和内容结构上对大陆的人教版、湘教版和鲁教版《地理2》[8][9]10]与台湾翰林版《地理2》[11]进行简略比较,以更全面地了解两岸“人口与城市”部分在课程广度上的差异。

表2 两岸《地理2》中“人口与城市”部分所占的空间

表3 两岸《地理2》中“人口与城市”内容对比

如表2所示,台湾教科书中“人口与城市”部分的页数略多于大陆的,但差距并不特别明显。将台湾翰林版《地理2》中“第4篇 人口与都市”的“节”标题和大陆人教版《地理2》中“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目”标题相对应(见表3),可知,两岸《地理2》中“人口与城市”内容的相同之处较多,从整体上看,台湾学生所学的内容略多于大陆的。但从《课标》和《纲要》的内容目标比较来看,台湾的课程广度远远大于大陆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课纲》中“教材纲要”的“具体目标”部分表述比较“具体”。

2.课程深度

课程目标陈述基本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二是采用体验性目标的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12]为了能量化反映应达到的课程深度,笔者对不同的学习水平进行赋值,见表4。

表4 内容目标的深度赋值情况

基于如上赋值,从内容目标的学习水平出发,对《课标》和《课纲》中“人口与城市”部分的课程深度进行量化(见表1),可得知:

《课标》:课程深度系数取值为S1,S1=(1*1+2*7)/8=1.875;

《课纲》:课程深度系数取值为S2,S2=(2*7+1*12)/19=1.368。

《课标》中提到的8条内容目标中,有7条要求达到理解水平,1条达到了解水平。而《课纲》中谈及的19条内容目标中,更多的是要求达到知识性目标中的了解水平和体验性目标的经历水平。可见,对于“人口与城市”的学习要求,《课标》多数要求在理解水平,而《课纲》在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方面都有要求。再加上,《课标》的课程广度较《课纲》的要小很多,使得《课标》的课程深度较《课纲》的要高些。

3.课程时间

《课标》仅规定了“地理2”的总课时,并没有规定具体内容的课时数。我们知道,依据《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和中图版《地理2》业已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初审。因为中图版《地理2》教师教学用书中并没有指定参考课时数,因此,这里用人教版、湘教版和鲁教版(第二单元的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重在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内容,故这里不包括此部分)《地理2》教师教学用书[13][14][15]中提到的课时数的平均水平,来作为《课标》中相应内容所需要的课程时间。易得出,《课标》中“人口与城市”部分的课程时间系数T1=(13+16+14)/3=14.333。

《课纲》中明确给出了相关内容的参考节数,易知《课纲》中该主题需用的课程时间系数T2=4+6=10。

如表5所示,大陆在“人口”和“城市”内容的课时安排上多于台湾。由于台湾“人口与城市”的课程深度较低,课时安排较少“似乎”也能说得过去。

表5 两岸 “人口”和“城市”内容的课时安排

4.课程难度

通过如上分析,可得出《课标》和《课纲》中“人口与城市”部分课程难度的相关数据,见表6。

表6 课程难度的相关数据统计

将表6中的相关数据代入课程难度模型,分别得出《课标》和《课纲》的课程难度系数N1=0.302,N2=0.842。

因为大陆“人口与城市”的课程广度较小、课程深度较高,而课程时间较多,导致大陆的可比广度远小于台湾的,可比深度较台湾的小0.006,进而使得大陆的课程难度明显小于台湾的课程难度。

仅从两岸“人口与城市”这部分内容来看,大陆属于内容要求“窄”的课程,台湾属于内容要求“广”的课程,且有“广而深”的倾向。实际上,“广而深”的课程设计模式并不符合教育实际状况,它会过分加大课程难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倘若要控制课程难度,需要统筹和优化课程的可比广度和可比深度,即较大的可比广度需要对应较低的可比深度,较小的可比广度需要对应较高的可比深度。

课程难度研究是比较困难的。将课程难度模型应用到地理教育研究之中,还有待继续深入探讨。构建地理学科独特的课程难度模型、习题难度模型和学习难度模型等,开展地理教育的“难度”定量系列研究,需要地理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努力。

[1][4][5] 史宁中,孔凡哲,李淑文.课程难度模型:我国义务教育几何课程难度的对比[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 李淑文.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难度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3] 孔凡哲,史宁中.四边形课程难度的定量分析比较[J].数学教育学报,2006.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台湾“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地理”课程纲要[S/OL].http://www.edu.tw/HIGHSCHOOL/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0674.

[8]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 朱翔,陈民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Ⅱ(必修)[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10] 仇奔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地理 第二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1] 赖进贵.地理2[M].翰林出版,2009(第三版).

[12] 钟启泉,崔允潡,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4] 朱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Ⅱ(必修)教师教学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15] 仇奔波,姜建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必修 第二册 教师教学手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注:本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JS1004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广度课标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