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阅读在扎实的语文活动中启航
——《美丽的晋祠》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2011-03-23蔡朝霞
■蔡朝霞
让孩子的阅读在扎实的语文活动中启航
——《美丽的晋祠》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蔡朝霞
【背景分析】
近年来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比赛课中,执教第一课时的人寥寥无几。有人认为第一课时很简单,无非就是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没有什么精彩之处。在常规的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进入高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相对较强,第一课时无需在生字词教学上花时间,所以生字词教学普遍存在着弱化、简化、僵化的现象,往往只简单地检查一下学生对生字词的读音就草草收场而急于展开阅读教学的其它环节。这些现象都源于教师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认识的偏差。
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革”优质课竞赛,在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地选择了《美丽的晋祠》第一课时的教学。
本课教材是一篇以实体事物为说明对象的文艺性说明文,全文以说明为骨架,从山、树、水以及小品碑刻等方面,糅合细致准确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晋祠的美,使人如临其境。本文不仅呈现出风物美、文化美,而且作者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当,语言优美,词工句丽,生字新词颇多。针对以上特点,我从释题入手,紧紧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培养学生从文字中提取信息、把文字想像成画面等能力,让孩子的阅读在扎实的语文活动中启航,真正做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设计教学。
【案例描述】
师:课前我了解到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喜欢旅游。今天,蔡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板书“晋祠”)晋祠是我国著名的一处景点,它的名字可以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它的信息,谁知道?
生:“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我想“晋祠”大概在山西。
生:我国古代有个晋朝,“晋祠”与古代的晋国有关。
师:“晋”字既与地方有关又与古代的晋国有关。(手指着“祠”字)大家注意看“祠”字,从它的偏旁你能猜到祠堂是做什么的吗?
生: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
师:对,不少“示字旁”的字都和祭祀有关,来伸出你们的手把“祠”字写一写。(生书空)咱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看看你们的猜测对吗?(课件出示: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唐叔虞这位晋国开国元勋而得名。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的晋水源头。据史籍记载和专家考证,晋祠的历史至少有1500余年,是一处集自然山水、古建园林、雕塑碑刻等为一体的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也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师:你们看,一个词就给我们传递了这么多信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7课。(板书完整课题)谁来读课题?从这个词组中你知道课文要着重写什么呢?
生:晋祠到底怎么美?晋祠美在哪?
师:刚才,我们从一个词,一个词组中获取了这么多信息。来,请一个同学再来读课题。(生读)从这个词组中你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吗?
生:喜爱之情,赞美之情。
师:让我们带着感情一起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小结):文字可以传递信息,文字还蕴含着情感,只要我们抓住一些关键的字眼仔细体会,不仅能读懂一个词、一个短语,还能够用这种方法去读懂一篇文章呢!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来,看大屏幕,这些词你们能读好吗?自己先试一试。(生自读)谁来读读这些词?(课件出示:径幽香远,草木萧疏,拾级登山,细流脉脉,穿亭绕榭,冉冉不绝。生读前三个词时把“拾级登山”读成“shí”)
师:请大家注意“拾”,这个字在字典中有两个读音。(课件出示:拾【shí】把地上的东西拿起来。【shè】轻步登上。)请你们根据注释结合这个词想一想“拾”该怎么读?(生选择并说出理由)它在这里的读音和咱们平时的读音不一样,大家可要注意呀,来咱们再读这个词。(生齐读“拾级登山”)请大家注意这三个词(指着后三个词),它们在课文中都是描写晋祠的水的,听老师来读一读,你们边听边想象,看看你们的头脑中能看到些什么情景?(师深情范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晋祠的水在不停地流淌,还听到了叮咚叮咚的声音。
生:我仿佛看到了晋祠的水像含情脉脉的姑娘。
生:我仿佛看到了晋祠的水像飘带一样从亭台楼阁中飘过……
师:看起来是简简单单的几个词,我们加以想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幅幅画面了。我们读书的时候如果能把文字在头脑中变成画面,感受就会更深一些。谁能想象着画面再来读这些词?
生:细流脉脉,穿亭绕榭,冉冉不绝(感情充沛)。
师:读得好!这清澈的泉水仿佛流进了我们的心里。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词。(师生齐读,老师用手势引导)这里有两个短语,谁来读?(课件出示:偃如老妪负水,挺如壮士托天)“偃”什么意思?
生:低垂着,向后倒。“偃如老妪负水”就是说:树木低垂的样子像老婆婆背水一样。师:“老妪”、“壮士”它们的区别很大。谁来读?让我们感受到它们的不同。(生读)
【教学反思】
一、关注细节,立足发展,注重学法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事物的名称中都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五彩池”“香炉峰”这些旅游景点的名称就鲜明地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点的特点,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也为读者提供许多关于文章的信息。所以,教学片段一中,教师从课题入手训练学生从文字中提取信息的方法。对于“晋祠”的了解,学生运用了抓住词素的方法提取信息。“祠”字抓住字形,根据字理,联系生活提取信息。对课题“美丽的晋祠”不仅引导学生从关键词语中获得信息,还从中体会到情感。这一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从文字中提取信息的方法和养成从文字中提取信息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改变过去由学生交流资料的做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段关于晋祠的资料,让学生印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既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又用自己的范例告诉了学生如何处理收集的信息,节省了教学的时间。通过教师的小结语“文字可以传递信息,文字还蕴含着情感,只要我们抓住一些关键的字眼仔细体会,不仅能读懂一个词、一个短语,还能够用这种方法去读懂一篇文章”更加渗透了这种方法。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树”的部分时,学生就能够抓住树名“唐槐”、“周柏”中的“唐”和“周”字读出它们“古老”的特点,抓住“左扭柏”中“左扭”一词读出它造型奇特的特点。这一过程让开课的环节回归到了语文的本位,蕴方法指导和习惯培养于言语实践活动之中,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记得有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阅读就是从书面语言中吸收信息的心理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学生如何从书面语言中吸收信息的方法成为了此环节的亮点。
二、抓住特点、整合目标,注重实效
生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但是,高年级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较强,教师在此环节的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按照生字新词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地进行指导,在初读阶段巧妙地承载识字、正音、理解等任务,用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高度融合、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一中对“祠”字的教学,在理解字理的基础上,让学生书写,顺势解决了识记字形的问题,有效突破了学生爱把“祠”字写成衣字旁的问题。
教学片段二中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没有将所有的生字词呈现出来,而是经过了充分的预设加以筛选。前三个词学生容易读错,重在正音。特别是“拾级登山”一词中的“拾”字读音与平时的不一样,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是直接纠错,而是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出示两种不同的读音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判断和选择,既正了音又加深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后三个词语都描写的是晋祠的水,极富形象感,这里,教师没有生硬地要学生去理解词义,而是借助想像让学生捕捉事物的生动与鲜活。这三个词语的教学不仅通过读来深化理解,入境动情,还渗透了把文字想像成画面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课文奠定基础。“偃如老妪负水,挺如壮士托天”这两个短语是文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对晋祠的树造型奇特的具体诠释。因此,在生字词教学中,采取理解和对比读的方法,既让学生读出树不同的形象,还注意训练了学生的语感,有效突破了难点,为理解有关句子奠定了基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才会有灵敏的感觉。”教学片段二中抓住本课生词的不同特点,有机整合字词教学的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运用有效的办法,活化识字教学过程,在识字中渗透阅读方法和人文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应只考虑教师的精彩亮相,而是要研究教材和年段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与学生一起扎扎实实地经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奠定学习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汉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