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的思考

2011-03-22李林生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1年6期
关键词:冀中南经济区石家庄

■李林生

在国家构建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背景下,河北省提出了环首都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和冀中南经济区,即“一圈、一带、一区”的发展战略,并写入河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推动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四市资源整合和互动发展,以石家庄为中心,打造区域增长新优势。通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化工产业和轻纺食品工业,努力把冀中南经济区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新能源基地。并在沧州建设冀中南工业聚集区,给予优惠政策,为工业向沿海转移提供平台和载体。这是充分考虑河北在环渤海经济圈的地位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而提出的一个长期发展战略,是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提出的,对河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长远和现实意义。从冀中南经济区四个城市的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出,各市均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题,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明确了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了自身的生产力布局,提升传统产业,谋划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新城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但从冀中南整体出发,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划,以形成整体合力,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冀中南经济区概念的形成

改革开放后,河北生产力布局方针以“两环”为目标逐步演化发展,经由“山海坝”(1985)、“环京津”(1986)、“以城带乡、铁路与沿海两线展开”(1988)、“一线(沿海)、两片(石廊开放区)、带多点(各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建设产业园区、旅游开发区和保税区)”(1992)、“环京津、环渤海”(1993)、“外向带动、两环结合、内联入手、外引突破”(1994),到1995年确定了“两环开放带动战略”,2005年又深入提出"一线(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两厢"区域发展布局,2010年确定 “一圈、一带、一区”发展战略,其中冀中南经济区概念在“十一五”期间形成。

从河北的发展战略定位看,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围绕对接京津谋划区域发展,尤其是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一个重要区域规划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提出后,融入京津冀都市圈成为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战略选择。2005年初,在国家发改委的协调下,京津冀达成共识,在“2+7”城市框架(北京、天津加廊坊、保定、唐山、秦皇岛、沧州、张家口、承德)基础上,又增加了石家庄。2006年10月,《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在区域经济层次上明确了 “一轴三带”:京津发展轴、滨海新兴发展带、山前传统发展带和“燕山——太行山”山区生态文化带。同时,强调增强石家庄和唐山中心城市的作用,并把邢台和邯郸涵盖进京津冀都市圈。至此,河北便开始整合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四市,以冀中南经济区作为整体融入京津冀都市圈。

经过几年的发展,冀北地区已进入快车道,并呈快速发展的态势;而冀南地区的经济腾飞则尚待时日。为实现冀南与冀北地区的协调发展,避免出现“南部塌陷”式的区域失衡发展格局,冀中南作为河北最大的经济板块,加快建设已刻不容缓。

冀中南经济区的现状

冀中南经济区四市土地面积4.89万平方公里,人口3055.4万,分别占全省的26%和43.4%,包括4个省辖市、10个县级市,49个县。四个城市地理上紧密相连,石家庄、邢台、邯郸共处京广铁路,衡水为石德、京九铁路节点,且四个市均互通高速公路,邢台、衡水和邯郸三市距离石家庄分别为115公里、170公里、119公里,呈三角形分布,整个区域呈柱状分布。历史上冀中南属于河北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交通便利,工业基础较好,门类齐全,且石家庄为河北省会,地理位置优越,是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空港基地。石家庄还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北重要商埠、冀中南的金融中心和河北的科研中心。邯郸是晋冀鲁豫接壤的中心城市,邢台是冀鲁豫重要节点,两市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重要的煤炭、钢铁基地。衡水西接省会,东临沧州,是冀中南的重要的沿海出口。四城市空间凝聚,具有较强的地理发展优势。

从经济总量来看,四城市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6838.3亿元,占全省的4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9.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599.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08.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7.4%、40.6%、40.6%。四城市人均GDP分别为石家庄30428元、邯郸21376元、邢台15170元、衡水14946元。从工业生产来看,四城市200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192.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2463.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0.4%、39.0%。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2009年四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05.4亿元,其中完成城镇投资4338.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1.5%、41.3%。从消费情况看,2009年四城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54.9亿元,占全省的42.6%。从对外经济贸易看,2009年四城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07.3亿元,其中出口65.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6.2%、41.7%,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占全省的33.1%。从财政收入情况看,2009年四城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7.9亿元,占全省的26.1%。从金融情况看,2009年四城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373.9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053.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1.9%、38.5%。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冀中南经济区以河北省26%的土地面积承载了河北省43.4%的人口,经济总量、投资、消费、出口和金融机构存款均达到河北省40%以上,但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相对较弱,地方财政收入不太理想,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

构建冀中南经济区(城市群)存在的一些问题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经济区则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区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而“城市经济圈”最具有经济学意义,是由一个具有较高首位度的城市经济中心和与中心密切关联且通过中心辐射带动的若干腹地城市所构成的环状经济区域。其特点表现为圈层结构、等级性、集聚性、一体化和规划性。

以上三种概念划分共同的属性就是规划区域要有一个经济中心,有若干腹地和周边城市,中心与腹地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能够形成专业化分工和聚集效应,需要政府推动。按照这些衡量冀中南四市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加速建设冀中南经济区(城市群)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

1.政府的推动力度不够。在构建冀中南经济区(城市群)过程中,政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作用不可或缺,关系区域发展的长远性、战略性问题。如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等问题,市场机制无力解决,必须由政府来出面解决。目前,省政府专门针对冀中南经济区的规划尚未形成,区域内各城市政府还存在行政壁垒,“诸侯经济”现状造成区域内联系不畅。现行财政体制下以挖掘税源为主的经济模式也不利于产业合理布局及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着眼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干部考核体制,使得各市政府忽略与周围地区的协调发展。这一点从各城市“十二五”规划中纷纷着眼于对接京津、着眼于冀中南经济区较少,纷纷谋求扩建当地机场而忽视省政府大力建设石家庄空港的现状就可见一斑。

2009年四城市主要经济数据占全省比重

2.产业结构趋同性较强。区内城市产业以重化工业为主,冶金、煤炭和化工产业比重较高,受原材料影响大,能耗高且利润低。纺织、建材、机械制造和食品等产业相互重叠,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升级压力较大,尚未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城市间角色定位虽明确,但发展目标相似,产业结构雷同度较高,真正具有区域优势的战略新型产业不足,分工明确、良性竞争的局面远未形成,人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不够,整体效率有待提高。各市趋同的结果必然导致资源与市场的双向掠夺性竞争格局。

3.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不强。石家庄产业结构虽说相对较为合理,但产业基础不足,优势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缺乏带动力。城市建成区面积较小,人口城市化率较低且市区人口密度太大,城乡一体化步伐缓慢。按照一般省会城市辐射力有效半径150公里来看,其他三市均处于石家庄能够辐射的边沿,造成省会的辐射作用不强。尽管邯郸也是一个大城市,但经济总量和质量不高,对邢台的辐射力度较弱。这些因素均造成冀中南地区缺乏区域发展的“极化——扩散”效应。

4.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利用外资后劲不足。石家庄虽然是甲类开放城市,但与周围的济南、郑州、太原等省会城市相比,利用外资的总量和增速明显偏低,冀中南经济圈中其他城市在利用外资方面更是不足。总体招商引资虽有较大进展,但仍有很大差距。

5.区位优势不强。冀中南经济区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一个子系统存在,但相对封闭,虽然省政府在打造出海口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甚至在沧州建设冀中南工业聚集区,但“1中心、2轴、3基地、18县”的定位仍然立足于传统的“沿线”(京广、京九铁路)优势,区位优势提升并不明显。

加快建设冀中南经济区(城市群)的几点建议

1.建立省政府领导下的协调机制,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一是冀中南经济区作为省级战略,必须由省政府站在全省的高度进行谋划,整合四个城市的资源,加强分类指导,加强重点城市、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投资,引领各城市向规划目标努力。二是建立区域内城市合作机制。由省政府或中心城市牵头,建立城市定期磋商或联系会议制度,商讨区域合作重大事项,梳理制约合作体制、政策、法规等障碍,建立有效合作的政策平台,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加强区域内城市的经济联系,实现一体化发展。各城市发展相辅相成,需加强经济联系,积极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通过要素集聚强化中心城市的增长极地位,通过区内产业合理转移强化各城市的支撑力度,在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四是建立一体化的交通设施。在交通通讯、信息共享、电子政务、教育科研等方面实现区域协调和衔接,为生产要素和产品聚集、交流和扩散提供支持。五是推动有效地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省级和各城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知识和技术力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区域内知识和产业的有机结合。

2.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只有促进产业整合与聚集,才能形成区域产业组织优势。一是按照产业基础进行产业聚集,整合分散的产业资源,丰富产业构成,扩大产业规模。要实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区内转移,推动石家庄药都、邢台建材中心、邯郸优质钢材基地做大做强。二是大力扶持产业龙头,促进大企业集团在城市间的产业整合,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产业聚集中的骨干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三是组建区域内商会、行会,完善产业组织,形成行业合力,实现信息共享,共同塑造区域品牌,营造区域企业文化。

3.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增强石家庄的辐射带动能力。一是建立人才高地,在促进京津冀人才合理流动的基础上,大力吸纳人才流入,在制度保证和基金方面吸引各方人才落地创业。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构筑产业层次高、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突出中心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作用,加快形成区域内金融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信息咨询中心、物流中心,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三是加速壮大工业经济,加大工业投入,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物质基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工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打造特色产业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部分产业规划发展还要注意发挥邯郸的次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4.加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要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对外开放,积极、有选择地接收区域内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高区域内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层次和水平。珠三角制造业北移的调研报告显示,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决条件是产业配套和技术工人队伍支持,要加大技术应用人才的培训力度,建立能够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承接产业转移眼界要宽,要着眼于世界、着眼全国、着眼于长三角、珠三角,不能只是紧盯京津。

参考资料

1.张继焦.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2010年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2).

2.胡冬原.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J].河北经济,2004,(11).

3.戴宏伟,陈永国,田学斌,李玉红等.河北与京津互补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猜你喜欢

冀中南经济区石家庄
石家庄晓进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冀中南地下水超采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冀中南地区彩叶植物田间杂草种类及消长规律
人民币缘何诞生在石家庄
加强对冀中南地区扶持 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冀中南棉区棉花苗期管理措施与问题探讨
石家庄衡水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