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入情感的材质会使建筑更有生命力——从材质的运用来谈建构文化对建筑创作的启示

2011-03-22梁春杭

河南建材 2011年4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材质建构

张 娜, 梁春杭

1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450007) 2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475001)

本文希望通过对上个世纪中后期,导致建筑领域多种流派百花齐放现象即建筑变异的众多因素的研究(如图1),借以建筑材质这一媒介来阐释建筑材质在建筑创作运用中对建筑设计的一些启示。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建筑领域出现了各种流派,对我们来讲感觉到这种变化应该比从理论上论证这种变异要容易得多,因为这种变异将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哲学、美学、行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众多的学科领域。对我们的知识储备来讲,要去全面的理解它也是不太实际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比较中来更好的掌握它的思想,来探究它的本质所在。建筑变异(多种流派的产生)可以在两种范围内发生:首先,在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支持下现代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不是从现代建筑理论出发,而是从实验角度、艺术角度、商业角度或个人喜好的角度进行创造的趋向,往往这些设计都具有实现强烈的个性特征。在此,我想更多的是从前者谈起,毕竟当今现代主义的发展还是主流,也是我们接触最多,对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也最大。

图1 上个世纪中后期影响建筑设计方法的因素分析

自从现代主义诞生以来,其对建筑功能性的提倡是明确的。正如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到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以及其在后来提倡的功能城市,以及沙利文等人所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等。在现代主义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其对人之为人的关注和对当地文脉的考虑,这也成为后现代主义各流派攻击的矛头所在。所以,建筑并非单纯的物质技术表现,建筑应该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它要供人使用,为人的生活服务,没有人在其间生活,建筑便犹如一本没有读者的书,是没有真实意义的。故建筑技术的发展始终不应离开人的存在,正如《北京宪章》中所说“技术应与人文相结合”。阿尔瓦·阿尔托也说:“只有把技术功能的内涵加以扩展,直至覆盖心里范畴,才能真正使建筑成其为人的建筑,这是实现建筑人性化的惟一途径”。并且曾以创造“共享空间”而闻名的约翰·波特曼有句座右铭:“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这说明在发展建筑技术的同时,必须注重人的情感的体现,只有注入情感的技术才能使建筑更具有生命力,更能从内心深处唤起人的共鸣。

肯尼思·弗兰普敦在《建构文化研究:19世纪和20世纪的建造美学》中也把建构文化定义为建筑材料、构造和工艺技术如何反映和体现社会文化和建筑艺术。他把“positive beauty”看作是“tectonic”(建构的),是基于材料实体和集合秩序的,因此,如果想让建筑表现出社会性、文化性和应有的生命力,则这种材料实体应该在基于其使用逻辑性和结构与构造的真实表现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和文化的元素,也即注入了情感的材质。

接下来以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和伦佐·皮亚诺工作室设计的Padre Pio朝圣教堂为例来分析一下情感材质在建筑中的表达。

对于日本民族而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纸一直是一种重要生活素材,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纸灯笼、纸窗等等。在这幢由坂茂和弗瑞奥托设计的日本馆中(如图2所示)。建筑师创造性的把对日本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纸作为建筑材料运用到建筑中来,当别的建筑还把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时候,他们却独辟蹊径,让古老的纸文化也借助现代技术向新的领域挑战,也向传统的建筑材料进行了挑战,并创造了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的“纸造建筑”。这座展馆建筑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注重技术创新与革新,以及与自然高度融合的智慧,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Padre Pio朝圣教堂(如图3所示)位于意大利南部,基地位于一座山脉脚下,设计者Peter Rice在这个设计中把兴趣投到了最古老最自然的材料——石头,这种饱含了太多感情的材料中来。

图2 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

教堂的主体结构由众多跨度达50m扁平的拱组成,每个拱由通过计算机控制精确切割的石块组成,石块厚重非常,在这里石块的作用确定而突出。虽然今天用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可以很容易地建造出这么大跨度的拱并获得更为自由的空间,但是人们对于传统的、自然的材料的眷恋似乎并未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消退,相反,源于自然的材料和建造方法在心灵深处激起的共鸣是强烈和不可替代的。

图3 Padre Pio朝圣教堂

在这里,对石块不再是模糊的概念性的理解其性能和作用,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型实验,最终不仅充分发挥了石块的力学潜能,也找到了场地所“期待”的建筑形式,而使建筑的生命更久远,乃至永恒。

从上面的两个建筑实例可以看出,这些看得到的装饰外表不但与隐蔽的结构相联系,也把这种平衡与技术发展的历史相联系,在这里建筑的物质性和表现性被和谐的整合在了一起。这也对应了肯尼思·弗兰普敦所倡导的“建构学”这一概念,它并不是单方面强调建筑的物质性和建造性,而是强调建构话语与历史、美学等人文知识状况的融合。而在80年代,肯尼思·弗兰普敦针对当时建筑领域过于商业化和图象化(表现的基础不在结构、功能、传统、美、意义等的关系上而是纯形式的操作的建筑),以抵抗这种现象并试图恢复建筑的建造诗学及相关的场所观念、持久的意义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个概念,也旨在通过复兴历史联系来解决建筑的短暂性现状,使建筑有更持久的生命力。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和国内当前建筑界的情况有点类似,故提出来这个概念以供大家共同讨论。

本文所讲的注入情感的材质,也就是建筑物质性中的一个元素,因为建筑的创作生成是一个复杂而有机联系的过程,而其中的内在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本文只是以材质这个更为大家所熟悉的建筑元素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来引出肯尼思·弗兰普敦的“建构文化理论”,以期能给建筑设计带来一些有借鉴意义的东西。

[1]邓凌云.变异——建筑形态创新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6.

[2]邹永华.注重技术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及方法研究初探[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06.

[3]朱祥明.传统与现代的个性表述——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展馆特色评述[J].时代建筑,2003(04)50~53.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材质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衣服材质大揭秘
建构游戏玩不够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
10KV配变绕组材质鉴别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