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孩子尽享优质教育——宜昌市西陵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与实践
2011-03-21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
◎/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
内涵发展崇尚创新
导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非常宽泛、相对而动态的概念。西陵区从硬件切入,师资突破,管理着力,特色兴校,走出了“均衡+规范+特色”的西陵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网络教研作为教学研究的新型方式,是对传统教研方式的突破、丰富与发展,是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基本形态。
面对教育持续发展与经费需求不断增长的突出矛盾,西陵区创新教育经费的管理、使用、流动机制,让每分钱都用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刀刃上。
现代学校需要现代管理。学校管理有思想上的引领,有制度上的约束,有评价上的导向等等,无论是引领、约束,还是导向,往往都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中,体现在一件件事情中。把一件件事情做全、做好,才能实现学校管理的目标。做不全事情,做不好事情,再好的管理理念,再好的教育思想也是空中楼阁。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非常宽泛、相对而动态的概念。其基本要义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都能在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素质、教育质量等方面大致平衡和相当;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教育的需求和教育的供给大致相对均衡。
宜昌市西陵区立足“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孩子尽享优质教育”,办好辖区每一所学校,使辖区每一所学校(无论是老城区学校,还是企业移交学校、乡村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配备、教育教学质量诸方面达到同一水平,并努力让每一所学校焕发生机与活力,平衡发展,同步发展,从而充分满足辖区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让辖区每一个孩子尽享优质教育。
硬件切入,抬升底部,让每所学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科学布局,盘活区内教育资源。全区在争取财政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的同时,抓住宜昌市城市骨架拓展的机遇,在区委、区政府的强力支持下,不拘一格盘活区内教育资源。按照“分层布局、骨干支撑、全面覆盖、完善功能、扩大容量、满足需求”的总原则,科学布局学校。几年内,先后撤销2所小学,置换资金4000万元,用于扩建周边3所学校;利用企业移交学校转移支付资金6000余万元,对7所企业移交学校进行整体改造、扩建,将4所郊区农村学校合并建成全市标准最高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依靠财政投入6000余万元,并筹集社会助学资金,改造薄弱学校,兴办校外活动中心,新建1所小学。新的学校布局实现了满足市民教育需求与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双赢。
按同一标准,建好现代化校园。按照“做精微型学校,做强骨干学校”的思路,制定了《西陵区学校建设标准》,全面实施学校建设改造工程,在教学楼、运动场、微机室、校园网等方面,用“同一个标准”建设区内每所学校。6年来,共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教学楼14145平方米,全区21所学校维修、改造了教学楼,建起了19个高标准塑胶运动场,安装了21套避雷设施和视频监控系统,完成了新一轮微机室改造,学校绿化全部升级达标。
师资突破,点燃智慧,激活每所学校源头活水
师资均衡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树立全区教师一盘棋思想,打破人力资源校际壁垒,点燃教师职业激情,激发教师集体智慧,使教师留得住、流得动、能发展,消除了校际师资差距。
系统统筹预算,确保教师“同工同待遇”。自2005年起实行校财局管、系统统筹预算。对各校公用经费、人头经费按统一标准预算,并足额拨付到位,使每所学校有钱用、能运转。调控资金重点解决教师的政策性津补贴、货币化分房等补贴,缩小校际间教师待遇差距,确保区域内每位教师待遇都一样,且有大幅增长。
交流校级班子,激活学校管理力量。出台校长定期轮换制度,规定凡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8年的校级班子成员必须交流。2007年,以公开竞聘、履责测评的形式选拔任用校级班子,交流校级班子,加速了优质管理资源流动,使一批有经验、有智慧、长期从事学校管理的老校长走进新的学校,也为一批锐意创新、年轻有为的校长提供了新的成长舞台。在这次大规模的干部调整交流中,全区21所小学的54名校级领导,只有16人留原校任职,交流面达70%。2009年,面向全区教师对各学校校级班子进行届中满意度测评,满意率达96.73%。高学历、年轻化的学校班子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最活跃的力量。
倾斜政策交流教师,实现校校有名师。在将近年来招考引进的80余名优秀教师优先配置到薄弱学校的基础上,依靠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指标分配到每所学校、每年选派15名骨干教师定期支教薄弱学校、评职评优向薄弱学校倾斜、农村教师绩效工资高出城区教师绩效工资12%的政策推动,借助全社会“海选”西陵名师、筹建名师一条街的舆论引导,吸引优秀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建功立业,保证了每所学校有名师。同时建立农村学校教师到主城区学校跟岗培训制度、城乡教师结对援助制度,让教师流得动又有发展空间。
教育精神大讨论,点燃教师职业激情。通过总结近几年西陵教育快速发展经验,提炼出的“志存高远、厚德载物、团结奉献、勇争一流”的西陵教育精神和“做有思想的人,干有价值的事”的管理理念,成为西陵教育人共同的价值追求。西陵教育精神大讨论活动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点燃了职业激情,激励全体教职工钟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全身心地投入到“让每个孩子读好书”的职业追求中来。同时在教育局一楼大厅开辟了教师成果展示专栏,既树立了标杆,又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
全员素质提升,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每年安排近百万元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实施“全员素质提升”工程,规定教师每两年至少参加一次外训,每年参加公需科目培训和暑期集中培训,实现教师文化素质提升与专业素质发展同步。2009年,变暑期集中培训单一模式为分学科开展订单式课例研讨和专题讲座,使每位教师学有所获。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名师传帮带作用,建立后备人才库,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在有效教研、课堂达标和教师学术节中练育人本领,形成名师发展梯队。创新学术论坛式、案例分析式、赛研互动式等校本培训模式,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组织21所学校的校长考察美国、香港、成都的小学教育,校长们提交了高水平的考察报告,并进行了思想交流,提升了校长的管理能力。全员素质提升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了西陵教师队伍高品质整体发展、结构梯队发展、专长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2010年12月19日至21日,由湖北教育报刊社主办、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政府承办的“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区域教育与学校管理创新高峰论坛”聚集了省内外近千名代表。
>>三江小学学生的书画作品赢得了前来参观的教师的高度评价
抓实教研组建设,激发教师群体智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研究型团队为主旨,抓好教研组建设。组织159名年轻、有潜力的教师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开展学科分类研究,编写出版《课堂教学经典案例》,并带动各学校教研组建设。各学校教研组围绕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教研组集体智慧,利用一学期时间重点研究突破,走实“民主确定小主题、理论学习充电、精选课例集体备课、个人课堂展示、课中分组有效观测、课后分类反馈、众人课堂有效应用、学期结题检查”的每一步,让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走出往日大而空的误区,让教师人人成为参与者、发言者、研究者和收获者。同时,制作学校教研组全家福画册,图文并茂地为每位教师提供才能展示、成果展示的平台,激励教师人人追求上进。教研组建设凝聚了人心,激发了教师群体智慧,解决了一部分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难题,促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
片区教师协同作战,共享优质资源。推行片区管理模式,将全区学校按办学规模和水平搭配,分为三个片区深度整合各校的硬件、师资、特色资源等。区域内学校通过校际合作研训、跟班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实现片区教师协同作战、课题集团研究、校际引领互助,激活校际深度交流与共同提升。
管理着力,规范运转,为每所学校健康发展添翼
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每所学校的优质发展。在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均衡后,全区将学校规范管理作为促进每所学校优质发展的突破口。从规范起步,变零散、陈旧、不统一的学校管理为适应教育高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以“规范、科学、精细、公平”为目标,让每所学校在规范发展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均衡。
建立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规范办学行为。通过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每所学校在资源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在系统内部从严监管。出台规范性文件,有效规范办学行为。先后出台了《西陵区规范办学十条规定》《西陵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内容涉及课程设置、学业补习、学生用书、收费等16个方面,使办学行为有章可循。制定了《西陵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实施意见》《西陵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绩效考核实施方案》,以科学客观的评价,进一步约束校长、教师自觉规范办学、从教行为。对学校违规的行为及家长信访投诉实行网上公示,限期整改答复,并与学校重点工作考核、校长教师绩效考核挂钩。统一停办了各所学校营利性的食堂、小卖部、午托,将挤占的教育资源用于教育教学。将公办民助的外国语实验小学以租赁办学的形式改制为民办,理顺了办学体制,规范了办学行为。另一方面建立社会舆论监督机制。聘请百名社会义务监督员,建立监督投诉平台,设立家校互动沟通平台,开门评教,开门评校,将学校置于整个社会的监督下,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自律,实现了由封闭僵化的管理向开放灵动的管理转变。2007年西陵区被评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
建立现代学校规范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效能。坚持向管理要质量,以科学构建完善的工作规范体系为目标,2009年全面启动规范化管理研究,从规范设岗、行动化研究、案例研究三个维度研究并形成高效的管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校自主权,区校联动自下而上探索管理。一是出台了《西陵区教育局关于规范学校校内管理岗位设置及教师工作量的通知》,理清学校管理层次,规范设岗,科学核定工作量,实现“以岗定责、多劳多得、优质优酬”,为学校岗位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二是结合案例进行管理研讨,先后举办校长论坛3期,征集管理案例100个,召开学校管理研讨会2次,提高管理艺术,展现管理智慧。三是深入开展学校工作规范行动化研究,梳理了14项工作流程,制定了4大类工作标准,编写了103项操作指南,完善了108项工作制度,汇编了《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校管理操作指南》《西陵区优秀教育管理案例集》《西陵区教育局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白皮书》等4套规范管理成果集,使抽象的管理简单化、具体化、规范化。科学精细的工作规范体系初步建立,进一步提升了教育管理品质,促进了教育资源的“软均衡”。
建立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引导学校健康发展。通过教育局领导及教研员蹲点包校、集体视导等手段,建立全程跟踪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为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建立以合格率和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指标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学校进行发展性评价。建立健全学校特色创建评估体系、综合性督导评估体系,常态督导,定期通报,引导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均衡发展。
建立扶贫帮困助学体系,确保教育公平。指定12所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对辖区农村学生从2007年起实行“四免一补”的全免费教育,为城区贫困学生和残疾儿童减免杂费及课本费,积极开展“3+1”爱心结对助学活动,建立健全了以“补、减、免、助”为主要内容的扶困助学救助体系,保障了弱势群体学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近五年来,共接收农民工子女19374人次,减免借读费526.6万元;资助贫困生2811人次,金额近40万元。
特色兴校,文化育人,让每所学校焕发勃勃生机
文化引领是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在动力,全区将“一校一特”的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品质、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特色创建,激活教育资源,丰富发展元素,张扬学校个性,让每所学校在较短时间内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挖掘个性育人元素,凸现有灵魂的教育。在创建学校特色的过程中,力戒将学校特色定位于某项技能,等同于某项特长,而是首先要求各校挖掘自身历史积淀,结合各自地域区位、师资和社会资源等优势,发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广泛参与,研讨、论证、定位学校特色,使之真正基于学校自身,并能产生综合的育人效果。
塑造昂扬向上的精神文化,感召师生成长。在定位特色的基础上,各学校提炼特色办学理念,将个性文化精髓渗透进校园环境、课堂教学、师生活动等方面,在校风、教风、学风的打造中,学校精神正逐步外化为师生自觉行为,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东方红小学的“弈风育德、凝思益智”、三江小学的“翰墨飘香、德智双馨”、实验小学的“日行一善、善行一生”育人理念,既凸显出学校发展方向,又逐步外化为师生自觉行为,营造了学习化、人文化、书卷气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
立体构建显性环境文化,滋润师生心灵。各学校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立体构建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校园环境文化。师生共同参与,把学校布置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处景观都育人。目前,西陵区11所学校的显性环境文化正充分发挥育人效应,8所学校的显性环境文化建设渐具规模。遍布各校的书画长廊、水电文化寻迹园、长江文化墙、孔子浮雕展示区、赏诗园、楼道小书吧等,让师生在浓郁的个性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培育开放多元的课程文化,启迪师生智慧。各学校围绕“做精课程”,将个性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整合优化适应学生需要的课程资源,构建课程体系。目前已有13所学校开发出具有个性文化魅力的校本课程,编写出《中华美德经典诵读》《寄情长江厚德载物》《我爱水电城》《体育之旅》《心理健康教育》等13套个性化校本教材。
开发高雅丰富的活动文化,展现师生魅力。各学校围绕个性文化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初步形成了东山小学的经典诵读节、东方红小学的棋艺节、红星路小学的古典诗词节、营盘路小学的科艺节、实验小学的首善大讲堂、刘家大堰小学的学校文化讲解员、康庄路小学的古诗词传唱、常刘路小学的体育舞蹈节等一批学校个性文化活动品牌。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愉悦身心,在社团活动中发展能力,在德育活动中展示风采,在游戏竞技中磨练意志。特色文化活动正成为孩子们最生动的“集体记忆”。如今,全区“一校一特”的学校文化建设正由典型引路向全面开花突破、由外显向内化突破、由粗放向精细突破。
几年来,全区在“办好每所学校,让每个孩子读好书”的目标指引下,全力推进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探索出了“均衡+规范+特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即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以规范办学行为夯实教育发展基础,以特色文化建设提升育人质量。这一模式,既有丰富的理论意义,较好地回答了当前基础教育应重点干什么、怎样干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又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为城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