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义务制学校德育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2011-03-21贺晴
贺 晴
(渭南师范学院 思政课部,陕西 渭南 714000)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德育为首,但是推行素质教育十几年来,德育教育效果依然不佳,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德育教育更是不尽如人意。下面我从影响农村德育教育的因素分析入手,谈谈当前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当前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学生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
在农村,多数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低,大都缺乏最基本的家庭德育知识,不能在文化方面很好地履行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普遍存在着用物质刺激和打骂教育孩子的方式,缺乏甚至是不愿与孩子进行思想的深入交流。在孩子的同伴或老师面前损伤孩子的自尊作为惩罚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心理影响,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成效。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已迫在眉睫,如何引导家长正确关爱孩子、教育孩子是值得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的经济落后于城市,很多农村家庭都忙于致富奔小康,壮年劳动力长年在外务工。于是在农村中就出现了大量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往往是由祖辈们来完成的,这种隔代教育往往是“溺爱型”和“放任型”的,会对孩子健康成长产生很多不良影响。首先,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与子女联系较少,很难与子女交流,易产生孤独、寂寞、胆怯等极端性格。其次,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难以建立。最后,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只要不犯大错,祖辈们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视若无睹的态度,放任自流,往往会使其形成行为偏差。
2.应试教育制度对农村德育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提出多年,但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应试教育体制。应试教育以各类重要考试(奥赛、中考、高考)为本,以这类考试的结果为指挥棒,引导教育资源向考试科目优先配置。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对于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影响更有其特殊性。“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我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应试教育推崇考试成绩,追求升学率,对与考试无关的课程与活动极其忽视或轻视。德育活动和德育课时经常被无端占用,德育工作者也经常在评职或评优时受到歧视,使得德育工作者难以安下心来从事德育工作。在一些农村中学,德育教师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闲人”,这样的德育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农村学校由于生源基础较差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等原因,在重要考试(中考、会考、高考)中,农村考生更容易受挫,考试受挫的农村学生经常会产生恐学症、厌学症,最终导致辍学。最后,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化,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后进生面扩大。许多后进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
3.大众传媒对农村德育教育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开放性的,随着大众传媒的强势推进,尽管人们通过电视、电影、互联网可以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但是这些媒体上也不乏宣扬色情、暴力、花边等内容,所提供的信息经常是光怪陆离,对处于中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诱惑。形式各异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价值观,会使学生迷茫,有的学生因受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导致道德观念丧失。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更加深了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尽管学生能够从网上获取一些有益的教育资源,但是互联网上的资源是多方面的,对处于中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约束的缺失,课外活动的贫乏,更容易受到其中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对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再者,学生们经常上网,更多的时间面对屏幕,大大减少了日常社会活动的时间,无形中减少了与他人的现实联系,造成一些学生性格孤僻,产生了自我封闭的倾向,阻碍了心理健康发展。这也是农村学校德育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4.农村学校体制的局限性。
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生源地域范围和办学经费紧缺的影响,只能实行一部制授课,孩子接受教育的时间集中而短暂,在有限的六个小时内必须完成当日所有科目的学习任务,而课时实施和教学任务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德育活动不能够落实,因此,德育教育大多只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实际上就成了一种形式,不够深入,渗透德育理念的活动载体就基本没有时间操作,即使有了,也只流于形式,比比架子,根本不能体现德育教育的“二主体”、“三中心”,从而达不到德育教育的预想效果。因此,学生的德育思想与人生的价值取向往往都很朦胧,他们就成了智育为首、考试为本的“人才”,更谈不上全面发展,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孩子因智育发展不好感到前途无望而辍学。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由于城乡差距的拉大,城里的教师福利待遇比农村高出很多,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需要受教育人口增多,许多城里学校到农村学校来挖骨干教师,使得许多农村优秀教师纷纷“跳槽”,留下的也不愿意长期驻留农村,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德育教育效果,而且严重动摇了德育教育的根基,使得德育教育在农村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解决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的途径
1.通过家校合作,共同承担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的社会责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教师是平等的,只不过是不同场合的教育者而已。不能因为学生的学校表现不好,一味地批评家长,甚至把家长也当成批评的对象,或对家长大发怒气,应该平等地与家长探讨。这里,我觉得应该特别提出的是,教育工作者应真正尊重每一位家长。有的教育工作者看不起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家长,这样是不对的。其实,农村学生家长群体中蕴藏着极大的教育潜能,教师应该充分调动他们中的积极因素,多与他们讨论教育问题,并积极利用家长会、家访或单独见面时的机会征询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意见或建议,虚心向家长学习,努力与学生的家长共学习、同成长,这样才能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合作伙伴的整体素质,为真正提高合作效益打下基础。
2.形成德育体系,完善德育网络。
(1)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做好德育教育,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我认为,紧抓学习探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抓学习研讨,就是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的现代德育教育观念,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抓实践体悟,就是要求教育者除了看专著、学理论外,还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抓反思重建,就是要求教师要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做到德育教育与时俱进。
(2)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职能,完善德育网络。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必须树立以全面育人为最高目标的教育理念。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发挥政教处、班主任的核心作用。学校要成立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即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建设“七条线”德育路线:①校长—政教处—班主任—学生一条线;②校长—政教处—文明岗—学生一条线;③校长—政教处—班委会—学生一条线;④校长—团委—团员同学—学生一条线;⑤校长—教导处—科任教师—学生一条线;⑥校长—值周教师—学生一条线;⑦校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一条线。这个德育网络对全校师生施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鼓励我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起到全方位育人、自觉育人的良好效果。
现在,科学育人、文明育人是学校的中心任务,育人任重而道远。学校正按照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爱国守法,明礼成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精神和学校确立的办学理念及“办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办学目标;进一步加大德育课题研究的力度;“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把学校建成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