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新加坡中小学校的德育比较和经验借鉴

2011-03-21

文教资料 2011年21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教育新加坡

程 芳

(中国矿业大学 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徐州 221008)

学校德育是指学校教育阶段推行的道德教育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则泛指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原则、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一种培养学生社会理想人格,造就优秀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教育活动。

我对当地五所综合性重点中学的50位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发现当前中小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存在理想褪色、责任感缺乏、爱国主义缺失等问题。十分严重的一个错误思想就是“读书无用”论,它严重腐蚀着青少年积极向上、学以致用的健康心理,许多人对社会理想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对理想教育存在着一种偏见,一种排斥的心理。教育家们倡导的“行为成习惯,习惯成性格,性格即命运”是极具现实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中国目前的教育过度注重课堂,没有紧密地结合生活实践,未能收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学生对塑料泡沫等垃圾污染环境并不是缺乏了解,但校门口、校园内用塑料泡沫碗、塑料袋装食物的学生却比比皆是,学生使用一次性餐具非常普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目前中小学生除学习外,绝大部分时间是花在看电视身上,每天看书一小时的只有7位。而漫画书的危害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重点是日本漫画近年来对中国漫画市场的大举侵占,大量隐含大和民族暴力倾向和复仇本质的漫画人物塑造和内容描述正腐蚀着中国青少年稚嫩的心灵,悄然影响他们对同学交往、学习态度、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念。在询问学生知道的爱国主义书籍时,仅有少数同学喜爱阅读或曾经看过,关于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相关书籍知道并且读过的同学很少,还有些科学家故事的书根本没人听说过。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00%的人会唱外,《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这些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传统歌曲也有少数学生不怎么熟悉,而对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儒家伦理道德更是不知所云。作为未成年人的主要教育机构的学校仅仅关注学生的升学和分数,忽视传统文化知识的教授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教育内容的失真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的匮乏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新加坡被称为“兼存东西方、汇合百家文、流传千国语、容纳万种宗教”的多元文化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各种族所固有的不同价值观之间及传统道德与现代化的关系,建立起各种族都能接受的“共同价值观”和独具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对两国德育进行深入比较,借鉴新加坡学校德育的成功做法,是加强和改进中国学校德育的途径。

中国德育的目标体系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注重群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始终是德育的主要目标。而“新加坡人”是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的核心。所谓“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就是“一种新加坡国民独特气质和精神,是一个视其有而又与他人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一种巩固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信念”。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即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心理上认为国家是自己的国家,是自己生活所依恃的国家,同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是该国家的一分子。新加坡国家意识灌输的目的就是让全体国民团结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的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

从传统德育内容来看,新加坡德育注重实际性和实用性,公民教育在德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中国传统德育的主导内容是道德教育,力图达到道德教育的某种境界,伦理道德教育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新加坡在德育内容上注重“三兼”和“五强调”。“三兼”,即个人、社会、国家兼顾,法律和人情味同施,理想与现实兼行。“五强调”,即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和形式符合时代要求、遵循现代的标准,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并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强调寓教育于故事中,依照榜样的影响力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这几条原则对于加强新加坡的道德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新加坡,课堂教学直接承担着向青少年正面传授公民与道德知识、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重要任务,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自建国起,德育课虽然在课程名称与内容上不同时期的侧重情况不同,但一直是新加坡中小学的必修课。新加坡中学一、二年级的德育课程为“生活和生长”,偏重个人价值和品德修养;三、四年级的德育课程为“新公民学”,重点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为了加强德育课教学,新加坡要求各学校都应设置道德教育研究室,挑选合格的教师授课,并规定校长必须兼任德育教研室主任。学生升学时,德育课分数要计入升学考试的总成绩中。除德育课外,在其他各学科教学中也很强调进行道德教育,尤其是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宗教知识等科目都规定了德育目标。这种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的做法,是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富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加坡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的设计,采用了麦卡锡博士的四段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为了配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利用自身的特长,发挥个人的潜能。教材由四部分组成:(1)激发学习动机——联系经验。这部分教学活动是提供条件让学生了解某个问题的深层原因,而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形成概念——仔细思考。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教师和同学中获得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加以归纳和总结,而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提供资讯。(3)练习与应用——付诸行动。即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学习。(4)进一步去发现——经验内化。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学习,并把已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领域。

在中国,各级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大都能根据德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地划分和确定德育内容。但与新加坡学校德育课程比较,中国德育课程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开设的德育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教育的层次性不够分明。目前,中国小学阶段普遍开设的德育课程有《思想品德》等。其内容侧重的是文明礼貌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校纪校风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中学阶段开设的德育课程仅有《青少年修养》、《共产主义人生观》等;大学阶段有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邓小平理论概论》、《伦理学》等课程。有人说:中国“小学讲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讲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讲集体主义教育”。这种说法虽有偏激,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课堂德育课程设置、内容涉及面及教育层次性的现状。第二,德育课程中的理论内容比较滞后。主要表现是内容较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也不够注意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尤其是不够重视学生个体内心的情感、人际交往、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过于强调道德理论的知识性、系统性和统一性等,内容显得较空洞和脱离现实,致使部分学生对此失去学习兴趣,厌学、逃课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生甚至直言不讳地说:“上德育课纯粹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现状应引起中国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改革与完善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模式对于培养当前青少年健康的道德素养至关重要。通过分析中国德育过程中的缺陷,并借鉴新加坡的教育经验,主要提出以下方面的改革内容。

1.注重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培养意志力、探索性及自主、自重、公平竞争和爱校爱国的精神,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的协作态度。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能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里逐渐形成的校风校貌、校园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物质形态的总和,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部分。它能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社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常常决定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3.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了培养社会英才,新加坡从政策上鼓励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把一个人的学历、学位与工资挂钩,不同的学历和学位有不同的起薪标准。在新加坡要成为教师只有普通教育学历是不够的,不管是哪一级的毕业生,都必须接受专业的师范教育,取得教育文凭,通过考核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担任教师职务。教师是国家公务员的一部分,正式的名称是“教育官”。为了有效地调动并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唤起并树立教师的敬业精神,维护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新加坡建立了一种合理的教师晋升制度,并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考评办法。

4.重视通过家庭、社团、传媒等影响学校德育,营造良好的“德育大环境”。当今世界学校德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德育的社会化。所谓学校德育社会化,是指除学校以外的社会各个方面都重视德育工作,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这是因为,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繁多,小说、电影、录像、电视、体育、音乐等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而学校并不可能成为断绝这些影响的独立的教学机构。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道德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只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因此,两国学校都在寻求形成“教育合力”,以求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根据学生在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漠视、不重视古代文学等传统文化的学习等态度,我国的中小学应当比其他国家更加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充分发挥其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因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饱含着大量的优秀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改革与创新发展将为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丰富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日趋突出。在坚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文化、艺术、体育、社会公益活动等多领域、多形式、多途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深入做好青少年一代的思想文化教育,这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点,同时也是青少年价值观体系发展和完善的重要保证。

[1]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2]张进辅.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构想与分析.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3]《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编委会.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京华出版社,2000.

[4]苏宁.关注成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教育新加坡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