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认知域中人类认知的动态性

2011-03-21

文教资料 2011年21期
关键词:动态性隐喻概念

王 娟

(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一、引言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有关隐喻的理论也从古代西方的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到现代的映射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王文斌,2007)。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这两本著作中对隐喻问题有过深入的探讨,将隐喻定义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亚里士多德,1996:149)。20世纪初,隐喻研究者开始重新认识隐喻。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赵艳芳,2000:106)。Lakoff&Johnson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s by)(1980)中根据可靠的统计,断言英语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是隐喻性的。“在国内,对隐喻的研究在1994年以前,始终是在辞格研究的框架下展开的,尽管也零星涉及了隐喻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可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更未上升到认知的理论高度”(王文斌,2007:15)。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为国内学者越来越热门的研究,尤其是对贯穿于人类思维始终的隐喻的研究。

然而,有关隐喻种类的研究,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Lakoff&Johnson,1980;Newmark,1982;余立三,1985;Cooper,1986;Goatly,1997)。 本文在前辈学者对隐喻分类的基础上,把隐喻拟分为死喻、活喻和新喻,并运用隐喻的基本理论,从认知角度来分析英汉语隐喻中人类认知的动态性,说明三种隐喻之间的动态转化即外部动态性和三种隐喻内部人类认知的动态性即内部动态性。

二、隐喻的分类及其原因

隐喻既然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修辞,而是人类认知思维方式的一种反映,那么隐喻就会随着人类认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发展。隐喻有着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即一个从产生、发展到消亡,有可能再到新产生、新发展和新消亡的循环过程。早期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总是先关注和命名眼前接触多的事物,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对事物的形状、质量等进行描述、分析、归纳和概括,从而产生隐喻。人们要表达新的概念或抽象概念,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就是利用自己最熟悉的词,借用它们在形状、功能等方面的相似性来表达。人类思维就是处于这种不断寻求事物相似性的变化发展之中的。那么,隐喻必然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有着不可否认的动态性。根据隐喻这样一个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动态过程,我们把隐喻分为新喻、活喻和死喻。从分类依据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个隐喻必然要经历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甚至是新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是隐喻从新喻到活喻再到死喻的自然动态发展过程,即外部动态性。那么在新喻、活喻和死喻内部,人类在认知时,也存在程度不等的认知动态性,即内部动态性。

(一)外部动态性

隐喻的外部动态性主要是由社会的变化发展所引起的。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原有的概念不足以表达新事物,人们就要创造出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就可能采用新的思维方式,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知新事物,这样就出现了新喻。人们就逐渐采用这个新喻,逐渐成了大家经常使用的活喻。然而随着社会的继续向前发展,这个活喻不再适合社会的需要,人们不用了或者人们经常使用就觉得它不再新奇,它的原始概念会消失,那么它就变成了一个死喻。或许人们经过再加工和创造,这个死喻突然变活,依然经历新的新喻、新的活喻和新的死喻的发展变化过程。隐喻经历的这样一个从发展到灭亡再到新的发展和新的灭亡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就叫做隐喻的外部动态性。如“洋火”早在双半的中国指的是我们点火用的火柴,当时中国贫穷落后,火柴也只有从国外进口或者是从洋人那里买来,“洋火”因此得名。但是随着中国逐渐强大,可以制造火柴了,不用从国外进口或者从洋人那里买了,所以后来用“洋火”来代表火柴的人就慢慢少了,直至现在它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死喻。英语中的green-collar指的是环保绿领工人,他们受雇于环保经济产业的工人,可以满足绿色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新词,也是对环保绿领工人的隐喻,可以说是一个新喻,而且随着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越来越严重,green-collar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使用来隐喻那些环保工作者。然而,试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保工作的开展,地球环境越来越好,在人类的思维中将没有环保的概念,我们还会用到green-collar吗?也许到那时绿领工人是指农民呢?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我们清楚一点,就是人类在创造和使用这些隐喻时,人类的认知是具有动态性的。

(二)内部动态性

隐喻的三个分支内部也同样具有认知动态性,就是隐喻的内部动态性。下文将对新喻、活喻和死喻的认知动态性进行一一阐述。

三、认知动态性分析

(一)新喻的人类认知动态性

新喻指人们拿已有的概念或事物来表示新的概念或事物。一般来说,有影响的人,如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等,他们初次创造和使用的隐喻语言,哲理深刻,一经产生,人们就会在类似的场合进行模仿表达类似的隐喻概念。隐喻是人类的思维方式,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那么必然导致对同一事物人类认知的不同,这就造成了认知的动态性。如: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缪氏子,《赋新月》)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必然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O rose,thou art sick.

The invisible worm

That flies in the night

In the how ling storm

Has found out thy bed

Of crimson joy,

And his dark secret love Does thy lifede stroy?

(William Blake:TheSickRose)

O,my luve’s likea red,red rose,

That’s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sweetly play’din tune.

(Robert Burns:ARed,RedRose)

以上英汉诗歌可能会引起读者的怀疑:有些诗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怎么会是新喻呢?不错,我们现在看来,这些的确是死喻,可是在诗的作者生活的年代,它们是新喻。现在我们关注的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动态性,在汉语诗中,始源域都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月”,常人看来,月就是月,可是在缪氏子眼里:初月如同未上弦的弓,诗人缪氏子看到初月联想到弓,这是一个很贴切的隐喻。缪氏子是通过弓形象地传达出初月的形状,也把人们遥不可及的月隐喻成了可感可触摸的弓;大诗人李煜更是有奇妙的思维,他把月看成了钩,可以说在此恰当地道出了诗人心中的苦闷,李煜从钩来认识月,没有像缪氏子那样的“月如弓”,而是“月如钩”,那是因为李煜当时的处境让他有独特的思维,让他不再像其他自由的诗人一样,所以他通过“钩”来形容自己的危难处境。Robert Burns用Red Rose隐喻爱人的美丽和青春活力,诗人是一个充满爱情和活力、满怀激情的人,因此在他眼中,自己的爱人就像那朵红红的玫瑰一样充满活力,诗人是通过这样一个积极的形象来隐喻爱人的,然而相反,W illiam Blake把玫瑰隐喻成黑色隐秘的爱,不再是纯洁和天真的象征,诗人可能对自己的爱人不再相信,所以通过病玫瑰来认识自己的爱人,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

通过对英汉诗的分析,不管是汉诗中“月”还是英诗中“rose”,对于同一个始源域,诗人都会根据自身的经历和认知的能力创造出不同的目标域。也就是说,对于“月”和“rose”的认知,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下来不变的。所以在新喻中人类的认知具有动态性。

(二)活喻的人类认知动态性

活喻指人们对新喻进行广泛的普遍的模仿和使用的隐喻语言。如我们现在经常称外国人为“老外”,而过去称外国人为“洋人”,现在不称“洋人”了,这里“老外”就成了活喻。“下海”一词,前些年还是活喻,近几年已经不再流行,可能再过若干年就会变成死喻。这是因为社会历史原因而造成的隐喻的外在动态性。那么,人类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或者是对同一隐喻的使用还有一定的内在动态性,这里主要是指我们在认知活喻时认知域的动态性。如:

(1)他很瘦,大家都说他跟猴子差不多。

(2)他很机灵,就是一只小猴子。

(3)他很瘦,电线杆一个!

(4)一眼就看出这是个精明人,手脚麻利,走路又轻又快,机灵得像只猫儿。(杨朔《百花山》)

(5)Love isa journey.

(6)Love isa TV play series.

(7)Life isa journey.

(8)life isa TV play series.

在前四个汉语例句中,(1)(3)两句和(2)(4)两句都是目标域相同,始源域不同;而(1)和(2)两句则恰好相反这就充分说明了人类在认知同一事物的时候,并不会采用相同思维方式,甚至是同一个人也不可能采用同种思维方式,他可以说“某个人瘦得像个猴子”,也可以说“某个人太瘦了,简直就是一电线杆。”同样在英语中,我们既可以把“life”隐喻成“journey”“TV play series”,也可以用“journey”“TV play series”来表达“love”这个抽象的概念,这也就是说,隐喻中的人类认知的域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思维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活喻中人类的认知具有动态性。

(三)死喻中的人类认知动态性

死喻指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隐喻,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已经感觉不到其隐喻意义与其本身的字面意义有什么差别,它们成为了已经被人们所认可的普通词汇。如:山腰、山头、all ears,mouth of a volcano等。 死喻的认知域真的是在人类的个人无意识状态下固定了么?如果死喻能够“复活”,那么也就表明死喻的认知域并不是固化了的,它是具有动态性的。如:

(9)牵挂你一生,爱戴你一世。(黄金首饰广告)

(10)He has a lot of things to do every day,having meals,sleepingetc.He isasbusyasapig.

在没有特定语境的情况下看到(9)句时,你可能认为这是一句一对情人之间的山盟海誓。这实际上是一幅黄金首饰广告,广告制作者不但营造了一个情意浓浓的语境,而且更独具匠心地利用了“牵挂”和“爱戴”两个词组。我们一般认为“牵挂”和“爱戴”的应该是自己想念的爱人或者思念的亲人朋友,可是在这一广告里,广告制作者彻底改变了原来两个词组生存的环境,打破了常人的思维。广告制作者在使用这个隐喻时,运用一种独特的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认知,冲出了这两个词组原来的生存域,因此让它们有了新生。再如(11)句中,我们常见的比喻是“as busy as a bee”,“as lazy as a pig” 但此句变为 “He is as lazy as a pig.”言语之中充满讽刺、幽默意味。说话者打破常人的思维:蜜蜂是辛勤的,猪是懒惰的,直接说“他像猪一样忙”。作者在使用此隐喻时,认知的模式发生了变化,使句子更具幽默的味道。这也就充分表明人类在使用隐喻时,即使是死隐喻,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人类的思维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死喻也会在不同的语境下和人类的思维运动下变活。所以,即使在死喻中,人类的认知也具有动态性。

四、结语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行为,更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体现。本文探讨新喻、活喻和死喻的动态变化发展过程,发现隐喻会随着人类认知思维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即人类认知隐喻的动态性。

注释:

①http://zhidao.wangchao.net.cn/detail_2048390.htm l.

[1]Cooper,D.E.Metaphor[M].Oxford:BasilBlackwell,1986.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 Press,1980.

[3]Goatly,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M].London:Routledge,1997.

[4]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Pergamou Press,1982.

[5]荆艳君.诗歌意象的隐转喻解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1).

[6]彭丽.浅谈死喻的产生、特点及功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9).

[7]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0]王文斌.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J].外国语,2008,(3).

[11]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12]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4]余立三.英语修辞比较与翻译[M].商务印书馆,1985.

[1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动态性隐喻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离群动态性数据情报侦查方法研究
幾樣概念店
《活的隐喻》
交际中模糊语言的动态性阐释
国土资源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动态性探讨
基于CDM系统的航班动态性调度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