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34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课堂

荣 吉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沭阳 223600)

语文教育历经数次改革,在每次改革中,阅读教学总是格外受到关注。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翼,影响着语文教育。如何成功地实施阅读教学,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语文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随着教育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关注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而如今阅读教学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有一则语文教学个例很能说明问题。有一道语文题是这样的:

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生日书》,有这样一段文字:“而今桌上、几上、案上、床上满是书籍,却常读十不能记下四五,这全是年龄所致也。”这段话可以用一句俗语概括,这句俗语是什么?其中的字形相同音不同,请写出这句俗语。

这是来自一位家长对女儿所接受的语文教育的疑惑,她请了两个文学硕士和一位文学博士回答,没有人能答上来。这位家长认为,贾平凹的原文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要学生找个俗语去替代?天下文章因各具特色而丰富多彩,如果硬要把一个鲜活的句子改成一句俗语,岂不是陆游所说的“参死句”吗?对于这样的语文教育,家长感到愤怒又无奈,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好好培养人才,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都是为了考住学生,拉开分数档次,至于学习考试的内容是不是有助于开启和拓展学生的智慧和思维,是不是为他们的未来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似乎不在考试之列。这虽然不是一则阅读教学的案例,但是考试通常是教学的风向标,为了适应这样的考试,阅读教学的现状可想而知。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本是喜爱读书的,但是却不乐意上阅读课;教师在阅读课上想要达成怎样的目标;阅读课是不是由问题堆积起来的……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创设相关情境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很多语文老师感慨:面对不爱读书的学生,怎么办?这就涉及学生对读书的兴趣问题。在一堂课之初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效率,而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就成为每个语文老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这“第一锤”该如何设计呢?李吉林老师提出了情境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法,即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文本的意境,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能让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在设计语文课堂导入时,创设相关情境导入课文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比如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配置生动的影视画面,或精美图片,或情景交融的音乐,那么这些形象生动、直观优美的艺术画面和优美动人、感人肺腑的音乐旋律,就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并能打动学生,甚至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营造出特定的教学氛围和课堂气氛,为老师接下来的教学作好感情和环境气氛铺垫。

二、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预期的教学结果,是师生双方据此展开各种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依据。为了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如何确定阅读教学目标呢?教师不能仅依据教参和经验确定阅读教学的目标,还必须综合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的特点。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于我们的日常交流沟通是通过语言来交流的,同时也是我们沟通感情,交流文化的重要工具。所以,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学科。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情感、价值观和人格的教育。在人文教育中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关爱和信心,体现出的是一种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陶冶。实现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既能够使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能利于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的熏染。

2.努力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即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体会出文章语句的表现力,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并且能够独立灵活地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

3.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努力适合不同学生的特点。

教师要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差异,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

三、对话建构文本,培养阅读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的教学策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对话教学的理念,对于目前弘扬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阅读教学来说,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那如何实施对话教学呢?我们应积极创设对话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面、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有兴趣。这主要是阅读期待的心理去向迥然各异所致。”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期待的有效的心理指向,在引发他们与文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交互(对话)中,不断生成阅读期待,开阔阅读视野,充分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

四、辅以读写练习,形成主体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让学生实践阅读,阅读不能只是在课堂上,还需要向课外迁移,还需要和写作结合起来。

另外,只有读,没有写,无法实现学生个性的张扬,也无法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价值。所以还应当鼓励学生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等。通过鼓励学生写下阅读的所思所感,可以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可以提高思想认识,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语文教师还应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努力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