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 行 词 “给 力” 简 述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27期
关键词:语素方言

顾 奕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2010年人们的词汇里突然多了一个“给力”,这个词比以往任何一个新词都要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和为大众所接受、使用,这也是第一个以高频率、高姿态由网络转向日常用语乃至媒体用语的新词。本文从语义演变、流行原因、规范化三个方面对“给力”一词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预测。

一、产生及流行

2010年,“给力”作为网络词,最早出现名为“雷人给力网”的网站上。该网站2009年1月创立,主要搜集、发布、介绍网络流行文化,以及“雷人”文化(即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可以给人带来感官和心理刺激的文化信息),据说其缘起于几个文科大学生用“给力”和“不给力”来表达自己对当代文学和文化的看法;2010年1月“给力网”注册会员已达2000人,“给力”和“不给力”这两个词已在小范围内流行。该词在网络中的进一步流行则是由于一部日本系列搞笑动漫《西游记:旅行的终点》的中文配音。这组配音是2010年5月北京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06级学生组成的配音组完成的。这个名为cucn201的配音组不同于其他配音演员,他们为作品配音时不是完全遵照原文,而是融合自己的语言特色,有创造性地对原有台词进行改编,融入了大学生当下最流行的词汇。其中有一句中文台词是:“这就是天竺么?不给力啊,老湿。”随着该动漫的热播,“给力”一词开始在网友中广泛流传开来。其后的世界杯期间,“给力网”的网友在论坛、QQ群等网络言论平台频繁使用“给力”一词,用以评价赛事和表达自己观看比赛的感受,例如:“西班牙太给力了!”及至此时,“给力”一词在网络语言中大为流行,同时也开始渗透进青年人(多为在校学生)的日常用语,而9月已在人们的口头用语中频繁出现。在“给力”一词传播流行过程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11月10日权威媒体《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一则新闻,其标题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一举动引起网民强烈反响,因为这意味着网络词“给力”被权威媒体所认可,同时也标志着该词由网络词由网络虚拟媒体转向纸质实体媒体。由于《人民日报》无可超越的权威性,以及率先表现出的亲近民意,11月12日,也就是该新闻刊登后的第二天,全国至少有十家报纸的标题均采用“给力”一词。

由此可见,“给力”一词的流行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网络小众→网络大众→普通民众日常用语→权威媒体认可、激励下的广泛流传。

二、词义的演变

(一)古代文献中“给力”

利用由语用所计算语言学研究室开发的 “语料库在线”,以及CCL语料库检索系统对“给力”一词进行古代汉语范围内的检索,我们发现,从五代十国到清代的文献里已存在“给力”的字样。之所以说存在“给力”的字样,是因为根据检索到的文献内容看,“给力”并不是一个具有固定搭配和凝结性很高的词,甚至不是一个短语,而是以“给力役”、“给力费”这样的短语出现的,但与最终“给力”一词的形成有着密切关联。

例一:先朝敦睦九族,一切封王,爵命既隆,多给力役,盖以天下为私,殊非至公驭物之道。(《旧唐书·列传第十·宗室·太宗诸子·代宗诸子》)

例二: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宋,《资治通鉴》)

此句中“多给力役”意义与上例相同。

例三:是以凡我有生之民,或给力役,或出知能,亦必各有以自效焉。(明,《元史》)

例四:或有宦游远方不能归葬者,官给力费以归之。(清,《明史》)

上述四例的“给力”这个词中的两个语素并不紧密结合,而是语素“力”与“费”和“役”较紧密地结合,构成并列式合成词,再与“给”这个语素结合,构成动宾式短语,意为“供给、提供劳役”和“提供劳力和资费”。由此可见,“力”的语素义是指古代劳动人民向统治阶级提供的劳役和苦力。早在封建社会初期,朝廷就有法律规定,百姓除了缴纳粮食外,成年男子必须为朝廷服力役和兵役,久而久之,“给力”就成了朝廷向官员支付薪酬的一种方式,具体而言,就是朝廷根据官员的等级,拨给数量不等的劳役,为官员免费耕种田地或提供家政服务,或者说“给力”也是古代统治阶层享受的一种福利,正因为如此,古代文献中才有“力役”、“力费”这样的并列式合成词。

中南民族大学郭凤军认为“给力”作为独立的词最早出现在明代,见于《一峰文集》卷七《吴孝子传》:“宣德丁未佣里人孙住,给力其家……”在这里“给力”作“给别人当短工”解。[1]这仍可看做是由“给力役”这个短语简化而来。“给力”发展至明代,已经出现不与“力费”、“力役”结合而独立作为一个语素直接与“给”结合,形成一个动宾式合成词,其语素义仍然是“劳力、苦力”。

(二)现代汉语中的“给力”

1.方言中的“给力”

目前人们对“给力”一词的源起,存在两种意见:一是古代文献说,二是方言说。本文也赞成古代文献说,即上文所阐述的词义演变过程;至于方言说,究竟“给力”是源于何种方言,众说纷纭,基本集中在莆田方言、北方方言这两块。其实这样的说法,我们认为是不严密的,涉及方言区域过于宽泛且没有足够证据,只能说,在莆田方言及部分北方方言中存在“给力”这个词(或与“给力”意义相当的词,如“给劲”),且义项不尽相同。根据百度百科中“给力”这个词条的解释,各方言中的“给力”存在以下几个义项:[2]

(1)给人力气(动词)(河南省临高县方言)例:大人劝解吓唬正在打架的小孩子:“你给力小弟弟,你就长不大了。”

(2)凝神,用劲,发力,憋足力气(动词)(闽南漳州话)。例:某人尽力完成一件事情,会说“真给力”。在其方言中。“给力”等同于该方言的“激力”。

(3)勤快(形容词)(莆田方言)。 例:这个小囡一点也不给力。

(4)加油(动词/形容词)(淮北)。 例:这个队要给力啊!

(5)北京话中还有与“给力”相当的词“给劲”,第一个意思是“力气,体力”,如:“完了,还有这心哪!腰、腿全不给劲儿咯!”第二个意思是“勤快,给予支持”,如:“这底下人要不给劲儿,活气死你!”第三个意思是“重要”,如:“他知道废话的后面就是给劲儿的话,因此他沉住了气等他。”

由此看来,这些方言义在引申发展过程中,都紧扣住“力”这个语素的意义进行拓展和虚化:力气,劳力→精力→精神上的凝聚力和冲劲→给予震撼→重要。

2.普通话中的“给力”

当“给力”从共时平面上的方言系统进入了普通话,其意义是在保留了各种方言义的“影子”基础上发生变化的。

(1)作为形容词

精彩,带劲,十分满意。如:“这块蛋糕真好吃,很给力嘛!”“可爱的钓鱼零钱包,十分给力。”

或形容某一事物或现象给人以强烈刺激,或令人精神为之振奋。如:“这个视频实在给力!”将“给力”作为形容词用,且由“给予力气(身体方面)”虚化为“给予力量、冲击力(精神、感官方面)”,这是“给力”这个词在网络上的普遍用法,并且在进入日常的语言生活后,这也是该词最主流的用法。

(2)作为动词。

给予支持,提供帮助。如: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这则新闻标题中的“给力”作为及物动词,有“给予支持”之意,该新闻标题可以理解为“江苏省加大力度,提供支持,努力建设文化强省”。

此外,由于“给力”进入大众的词汇不久,在用法和释义上都存在比较大的分歧和不确定性,“给力”的否定式,即“不给力”似乎在语义上并不完全是对“给力”的否定,它在很多语境下,还有独立的语义,或者说是在对“给力”进行否定后的延伸:一是“令人失望;与预想相差很远”,二是“低迷、不景气,力度不够”。

结合“不给力”的出处,“不给力”表示“令人大失所望,与原先想象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句话的语境是:唐僧师徒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到达了梦寐以求的天竺,本以为看到的是万丈佛光的宏伟景象,却不想是一面孤零零的小旗子在空旷的原野上飘荡。正是因为这部动漫的流行,“不给力”被普遍用来表示“失望”,如:“呀,衣服在宣传册上看起来多好看,原来那么一般,真是不给力。”“这作家文笔一向很好,怎么这次写出来的作品这样不给力呢?”当然,作为“给力”一词的否定,“不给力”一定含有“不精彩、不刺激、不好、不带劲儿”这样的意思,这也是“令人失望”这个义项引申的基础,如:“开学第一天是不给力的一天,中途下雨,然后迟到。”

“低迷、不景气”这个义项,应该是对“给力”作为“给予支持”这个义项,以及方言词中“某人尽力完成一件事”进行否定后进一步进行的延伸,也就是说“该给予大力支持的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以至于整个局面低迷,让人泄气”,或者是“一项应该尽力去完成的工作,没有尽力去做”。例如:“优惠不给力,看房者观望气氛浓重。”又如:“(沪渝两地的)网友认为,两市政策的执行很不给力。”

三、迅速流行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心理分析

“新词的出现,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4]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间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实力和竞争力的角逐,所以这是一个需要力量、崇尚力量、呼唤力量的时代,在“给力”大面积流行之前,人们首先熟悉的是“乏力”这个词的泛化使用,它用来表示“缺乏生机、缺乏动力”,百度搜索上的众多新闻标题都用到了这个词,如“美国GDP增长乏力”(和讯网),“国产玩具设计雷同,抄袭成风,品牌乏力”(中国质量新闻网),“国产电影乏力,好莱坞影片连破纪录”(中关村在线),等等。因为“乏力”,才渴求从外部获取“力量”和支持,才渴望有种力量的源泉,不断“给力”,为不断前进又感到力不从心的人们增添活力。另外,各种信息和事物瞬息万变,层出不穷,人们容易感到一种无所适从的忙乱;同时个人感受到的来自家庭、社会、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以及生存、发展成本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更加巨大,这让大家,尤其是年轻一代感到多少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希望内心有所支撑的想法或得到激励的愿望也许正在人们心中积聚着,“给力”很好地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需要“强心剂”的愿望。

这也是一个追求感官刺激和简单便捷的时代。一方面,无论是网络上的视频、言论,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都有可能带有某些刺激性元素 (比如光怪陆离的娱乐节目、商家千奇百怪的营销手段),使得人们的某一感官得到刺激,变得兴奋。另一方面,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无暇仔细斟酌语言的使用,而是一直寻求最直白、最简洁的表达方式准确地将自己的意图和情感表达出去。“给力”直接说明了这些刺激带给人们的感受——“被给予了力量,十分振奋人心”。所以说,是大众在受到生活中各种刺激,产生兴奋或快感后的表达欲望和追求便捷经济的心态共同催生了“给力”一词的广泛流行。

(二)新词内部构造分析

由于网络语言的丰富和创造性,许多生动形象的新词不断产生,但只有很少一部分新词能像“给力”一样如此迅速广泛地传播并为主流媒体所接受。究其原因,是因为从词的内部构造看,它符合汉语“动宾”搭配的基本组合,也就符合中国人的语法习惯。此外,组成该词的语素都是最常用的,人们可以几乎毫不费力基本把握其表层语义并准确理解其所含有的深层语义,换句话讲,这个词也符合人们基本的认知习惯。与之相比,那些通过层层转喻或者通过谐音而造出的某些词就比较令人费解,比如“神马(什么)”、“粉丝(fans,追随者、崇拜者)”、“童鞋(同学)”、“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这一类过度求新求异的词汇基本上脱离了汉语语法的规则或是语用习惯,甚至超出了一部人(有其是不经常上网的中老年人)的理解力,为它们自身进入大众语词设置了某些障碍。

四、对流行及规范化的预测

陈原先生曾提出对新词的规范化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6]:

第一,要符合(或确切表达)社会现象中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概念的本质特征。

第二,要符合(使用者)语言文字的规律和习惯。

第三,符合(社会交际活动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准则。

结合这三点,我们发现“给力”这个词很好地表达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支持鼓励”的心理需求,也符合现代人言语运用方面的特点,即对各种新鲜事物带来的震撼和对这些事物作出褒贬评价时采取的直接形象的方式,同时双音节复合词的形式是符合汉语词汇“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的规律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给力”在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被吸收进汉语的一般词汇中,具有比流行词更强的稳定性。

由于《人民日报》的权威性和其一贯的语言文字使用方面的规范性,我们倾向于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样的新闻标题看作是权威媒体对网络词语进行吸收后的规范化,至少应该说是有一个导向的作用。《人民日报》编辑放弃网络上普遍将“给力”用作形容词的做法而改为动词,应该和“给力”一词的原始义有关。正如上文所述,“给力”最早便是作“给予(提供)体力”解。那么在“给力”脱离文献,重新回归大众语言生活的今天,最简便也相对更科学的做法是,将该词进行合理而适度的改造发展,使之既适应现实生活和表情达意的需要,又能较清晰地保留词义从古至今发展的脉络,将最先的“给予体力”虚化为“给予支持,提供帮助”。因为这既扩大了“给力”一词使用的范围,更贴近现实生活,又保留了古代文献中将该词作为动词性词组的印记。

[1]郭凤军.旧词新用说“给力”[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Vol.24,1.

[2]百度百科:“给力”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3803376.htm.

[3]李晗蕾.语言研究的新视域:零度和偏离.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56.

[4][6]陈原.语言与人[M].商务印书馆,2003:119.

[5]黄珊珊.小议流行词“给力”[J].电影评介,2010,(22).

猜你喜欢

语素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因果复合词
我家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