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营造感恩教育氛围

2011-03-20芮群毅

文教资料 2011年16期
关键词:辅导员德育意识

芮群毅

(河南省义马煤炭高级技工学校,河南 义马 472300)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它教诲世人,当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然而,这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为部分当代学生日渐遗忘。透过学生中的种种“忘恩”现象,我们可看出一个需要正视的事实,一些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感恩教育已成为当代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些不良现象与学校德育不够落实,尤与忽视感恩教育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可见大力加强学校学生德育工作,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已迫在眉睫。

一、感恩教育及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感恩,它是个舶来词,源自基督教教义,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 “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被解释为“恩惠就是他人给予的好处,感恩就是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确切地说,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更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学会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知恩图报,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一种责任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不学会感恩和报恩,就是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表现。感恩教育则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不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成为人们的内在品质。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应该说当代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就感恩意识而言,部分学生是十分淡漠的。就其感恩意识淡漠的现状而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平时比较任性、自私,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会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可以说,父母的溺爱、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这些感恩意识淡漠的现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二、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教育对于培养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感恩教育。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时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可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它需要各种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以及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作为主要支撑。道德的内涵很丰富,感恩是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尚需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学生无疑是其中的主力军。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产生正确认识,进而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需要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民心基础。感恩教育可接受性好,践行性好,教育效果好,因而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很好的切入点。当代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所缺少的是一种切实的感恩教育。当前学校普遍对感恩教育比较忽视,对感恩教育的实施力度较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即便进行感恩教育也只是一个形式,往往停留在传授各种道德知识和规范上,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不能使学生的心灵振荡,更不用说在生活中切身体验,因而只能成为智育的附庸。开展感恩教育符合学校德育有效性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

实现学生健康成才需要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对于塑造完善其健康的身心素质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卢梭说:“一个不懂得感动、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最无知、最失败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人。”人是社会的人,恩情是连接大到国家、地区,小到家庭、个人的一个纽带,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感恩心理都不具备的话,更别奢谈其具有较高层次的道德品质。此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大自然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感恩教育有助于促使学生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从而激活社会责任感。明确社会责任感,正是学生健康成才的原动力。

三、学校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

感恩不是人的天性,学生的感恩意识也不会天然生成,它需要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对其实施感恩教育。学校的感恩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由于中小学教育缺失而造成的大学补偿型德育教育”,因而,应注重“基础”,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知恩、识恩、感恩情怀和意识,将本应在小学、中学时候进行的感恩教育“补偿回来”,适时开展“识恩”、“知恩”、“报恩”教育。

努力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感恩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协调一致的教育环境,从而使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能得到充分培养和塑造。学校作为学生现阶段的教育主体,应为学生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感恩意识,自觉感恩。多年来,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学校教育教学范围。学校应该适时地进行感恩教育,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知恩图报搭建平台,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美德。

充分发挥“两课”在感恩教育中的功能。学校的两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含有价值取向的思想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在“两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就有专门章节探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故学校两课应发挥其德育主阵地的优势,针对学生感恩意识缺现象,将感恩教育作为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到其教学过程中,并将其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充实并强化感恩教育,使学校德育功能落到实处。

重视辅导员基层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辅导员是基层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他们年轻活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与学生接触密切,易于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其观点也易于为学生接受,其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因而,辅导员利用日常的助学工作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对于点拨和唤起学生们的感恩心、体会社会的恩惠、增进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意义。据此,在学生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的最佳办法,就是要依靠学生辅导员的表率作用和感情移入,即辅导员们率先垂范,深怀感恩心、仁爱心,自身充满人文情怀。但德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我教你学的关系。因此,辅导员在与学生们交流、谈话并进行教育、感化的同时,还应侧重于双方的情感沟通和生活体验交流,尤其应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某种启发、内化,彼此共享感悟与心得。

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感恩践行机制。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感恩,树立感恩意识,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感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而学校应考虑建立感恩践行机制。学校应该深入开展感恩实践活动,比如开展感恩主题活动,亦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帮助别人而不计报酬的公益活动,如到福利院帮忙、做义工或志愿者、帮助贫困地区孩子,等等,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这种亲身体验对其产生的影响更具震撼力和持久性。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会认识社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学生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联动,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可以使学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面对人生,并从中认识到每个人的社会责任,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4):11-14.

[2]林若红.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职大学报,2005,(3):31-34.

[3]梁勤儒,王燕芳,陈昌龄,郝俊.丛飞事件的反思[J].青年研究,2006,(2):8-13.

[4]张世和,张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种形式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5,(3):29-33.

猜你喜欢

辅导员德育意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