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几种新物理课堂的认识与反思
2011-03-20徐正黄
徐正黄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江苏苏州 215104)
为何中国人喜欢模仿,国内多山寨产品?这与我们中小学的教学方式有关,课堂大多以“例题”和“练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以模仿为主,久而久之,学生便形成了模仿的思维习惯.
新课程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堂教学的改革产生了一系列探索性的物理课型,这些课堂是不是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目标?笔者有幸在这几年中学习、实践了几种课型,本文对3种物理课堂作了简述并进行反思,探讨物理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关注“教与学的平衡”问题.
1 “素描”3种新课型——“学生唱主角,训练很有效”
1.1 “先学后教”课型
这是江苏省洋思中学首创的课型,每堂课上是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有30分钟的自学时间,教师通过精心备课,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练习,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尝试完成这些练习.学生通过练习来检验自己的自学成果.教师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确定10分钟的教学重点,当堂反馈提高了训练的达成度.另外,学校还有“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等达标训练,不断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学生的考试成绩比较理想.从课堂观察和笔者的尝试实践来看,这种课型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有显著效果,内容比较简单的初中课堂效果好于高中课堂,学生在课堂中处于紧张状态,但是长时间的紧张不太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形成.
1.2 “三三六”课型
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是该课型的主要代表,课堂的基本特征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课堂包含预习、展示、反馈3个模块,其中展示模块分为6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从课堂观察来看,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人人参与了课堂活动,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是小组活动,小组内“兵教兵”解决了大部分问题,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在各组内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这种课型注重学生小组内的交流,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有显著效果.从实践来看,由于教师讲授时间很短,而且是基于学生小组内交流的基础上的讲授,对教师的归纳能力要求较高.
1.3 “活动单导学”课型
这是江苏省如皋市整体推进的小学、初中、高中课改课型,课堂的主要特征是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将教学内容开发成“活动单”,一堂课的“活动单”包含几个活动单元,组成一节课的主体知识结构.学生在“活动单”的引导下,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内合作学习,最后,教师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开发“活动单”.由于关注了学生对活动体验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中有独立思考,也有交流合作,这种课堂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每堂课都开展活动,对物理教学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
这3种新课型的实质内涵是关注了学生的学,相对于传统课堂,它们有4个显著的特征:(1)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结构,课堂由“讲堂”变成了“学堂”,学生唱主角.(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上学生有了交流合作,促进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3)“目标——自学——展示——反馈”的学习链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获得了及时反馈,再辅以课后的个别指导,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就有较大幅度的提高.(4)注重教师间的合作,集体备课促进了教师水平的提高.
2 一堂物理好课的核心元素——“情境、实验、活动、思维”
新课程实施以来,这几种重视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课型受到了较高的关注,一批专家学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作了多方位的解读.同时,这几个学校(地区)的学生考试成绩较好,因而也被不少教育行政部门推崇.
笔者对这些课型进行了3年的学习和实践,体验过课堂教改带来的兴奋,也感受到其中的困惑.
这些困惑表现在:(1)这类课堂高度关注知识达成度,虽然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是,学生的目标驱动很强,大多数合作表现为练习的讨论和解题的讨论,对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花费时间较少.课堂中重训练,而轻知识的形成.(2)课堂上缺少教师带领学生慢慢进入物理情境,体验好奇、猜想假设、实验求证及思辨归纳的过程,学生被各个环节的任务驱赶得匆匆忙忙,思考得往往不够充分,物理学习兴趣尚没有显著提升.(3)课堂上教师的指导时间被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挤占,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质量与教师提供的信息质量有较大的差距,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全面思维较欠缺,思维质量提高不明显.(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同的学生起点不同,虽然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分工,但是,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要求教师课后花费较多的时间个别辅导,教师增加了课前开发学习材料,课后个别辅导、人人过关的负担,实验学校的教师普遍反映压力很大.
笔者认为,一堂课好似一场电影,课堂也需要学生的情感、思维的体验.文章有起承转合,课堂也有教与学的平衡,怎样找到平衡点,怎样踏准节拍带动学生的思维共鸣,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探求.一部情节生动的电影常常符合、包含“4C原则”:因果关系(causality)、冲突(conflict)、多样性(complications)、角色(character)[1].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生来具有好奇心,但并不天生喜欢思考,除非体验到解决某一问题的愉悦感,才会喜欢思考,因为思考是费力的、缓慢的、不可靠的[1].游戏软件公司在开发游戏时,就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及时给予游戏者以愉悦感的体验,从而强化思考,不断引导游戏者学习.
因此,一堂好课也可以运用“4C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通过物理实验或者思维推理体现因果关系,组织探究活动和合作交流,呈现认识的多样性和思维的个性.现以2010年 5月在杭州举办的全国 5所名校名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上“光的干涉”为例[2],一堂好课包含4个要件:(1)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2)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或思维冲突),(3)充分深入的探究活动,(4)潜移默化的思维提升.
上述关于“光的干涉”的展示教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教师们分别呈现水面上的油膜、肥皂泡、望远镜镜头等等现象,刻意唤起学生们的求知欲,以机械波的干涉、衍射现象的回顾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这就好比一场电影用十几分钟交代故事背景,吸引观众注意力,激发好奇心.(2)呈现生动有趣、构思精巧的物理实验.有人用刀片自制了在熏黑的玻璃片上刻画双缝,以此来演示干涉现象,有人用双缝集合片演示,有人用激光光源演示双缝干涉,这些实验都是在给予学生体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为下一步学习思考作铺垫.(3)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成为每个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而答案本身不具终极价值,最有价值的是学生寻求答案过程中的思维体验,它会帮助学生获得愉悦感,也会慢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个探究阶段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们有的设计成师生合作进行定性研究,有的开展定量研究,有的是先学生合作探究,再师生共同探究,展现了探究活动多样性的组织形式,效果都不错.(4)在观察、探究基础上的思维提升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有的教师通过设计问题链,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思考,有的教师是在学生探究展示的基础上,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共同揭开物理现象表面的最后一层“面纱”,进而找到物理规律…….
多年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改实践,使笔者深切感悟到:问题情境、物理实验、探究活动、思维提升,这是一堂物理好课的4个核心元素,它们有效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激发、情感体验、思维发展的需求.
3 物理教师的作为——“脑中有结构,心中有学生”
创新有赖于继承,只有在充分掌握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发挥思维的力量,寻找思考的新途径.过去的教学,我们过于重视继承,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现在,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小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既有继承,也能求异.
如果我们物理教师搞清了以上几个问题,则上述的3种新课堂就需要再做一些改进,在重视学生学习的同时,要十分关注教师的启发指导,并在指导中贯穿思维训练.
物理学科教学的特点是:分析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运用数学工具寻找结论,最终运用结论解释新的实验现象.这种学科特性也决定了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尤其是在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起步阶段.我们非常希望上述实验学校能够对学生进行长时间(至少6年)的跟踪,观察、比较这些学生后续的学习能力是否有显著变化,从而共同来探索课堂中教与学的“平衡”问题.
上出好课,离不开教师教学能力的锤炼与提高,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包含教师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还包括教师从课堂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反思所得的关于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发展等内容,这是经过教学实践、不断整合多方面能力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
优秀物理教师的明显特征是“脑中有结构,心中有学生”.“脑中有结构”是指教师对知识结构、概念规律的形成及其研究方法了然于心,能切实带领学生运用物理学科的思维方法解释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心中有学生”是指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体验,懂得学生的认知心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思维冲突、角色差异,并能够采取适切的方法加以指导.这样的教师上出的物理课就能够将知识的逻辑结构(知识序)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认知序)有机结合,呈现出合理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序).[3]
关于知识序,要注重知识内容,也要注重研究方法.例如,对于人教版课本的“机械能守恒定律”一章,教师的脑中要有下列结构:能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而功的概念比较具体,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基础,容易量度,通过做功了解能量的变化,从而认识能量,这是全章内涵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上,在“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中用理论探究,“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中用实验探究,“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中用实验基础上的理论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中先用理论探究后再实验验证.最终要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与“能量转化和守恒”是高中物理的两个基本观点,从而在分析物理实际问题时能从“力的角度”和“能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探究.
关于认知序,即不同阶段的学生对物理现象具有怎样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心理,这有赖于教师的实践积累,不断观察学生,不断收集学生的反馈,探寻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赖于专家、学者的研究,特别是在“网络”形势下,学生认知活动有什么新特点,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
总之,我们物理课堂的教学改革,应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及其应用的能力,在课堂学习的思维活动和探究行为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方法和品质.当前,新的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而抓住物理课堂的核心要素开展教学组织,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
1 Daniel.T.willingham.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53~66,1~4
2 王国强.一节好课原来是这样的.物理教学,2010(11)
3 梁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保障.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