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究和实施

2011-03-20蔡樟清

文教资料 2011年6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院校

蔡樟清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00)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究和实施

蔡樟清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00)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探究和实施有效、合理、洗尽铅华的德育管理模式,减少德育管理中的资源浪费,整合管理中各自为政的零散状态,消除德育管理中的“灰色区域”,杜绝德育管理中浮华的形式主义倾向等问题,构建具有层次性、梯度性、系统性、实效性和功效性的高效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真正体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将来的人生服务的德育教育宗旨。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管理模式 存在问题有的途径 实施效果

一、前言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事物,很多院校是从职业中专升格或多校合并形成的,教育教学管理实施当中存在诸如目标、文化、制度的融合、冲突和整合等问题,德育教育管理存在一定的混乱、多头、空白、低效等现象;而高职学生又处在教育发展过程的夹缝之中,身心成长的烦恼、市场经济的社会影响、就业形势的严峻更使他们有许多的迷茫、需求、疑惑需要德育工作者给予引导、解答和帮助。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德育管理的实效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分析职业院校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和实施有效、合理、洗尽铅华的德育管理模式。减少德育管理中的资源浪费,整合管理中各自为政的零散状态,消除德育管理中的 “灰色区域”,杜绝德育管理中浮华的形式主义倾向等问题。实施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德育管理的管理模式和机制:分层确立适合高职学生的德育目标以体现德育管理的层次性和梯度性;确立全员参与又各有侧重的德育教育机制以整合德育教育资源,体现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和体系性;确保德育工作者的管理精力和积极性以落实德育管理的实效性;充分平衡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德育教育资源以体现德育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消除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抗拒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层次、有纬度、有点有面、有系统的高效的德育教育模式,真正体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将来的人生服务的德育教育宗旨。

二、目前非高效的高职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定位偏于理想化,缺乏层次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存在脱离高职学生实际的问题,德育目标大多完美无缺,没有个性化,没有阶段性。德育内容空泛,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于理想化的目标要求,在高职院校德育活动中根本达不到,达不到的事情而必须去做,这就出现了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的现象。

以下是本校一位学生学习其中一门德育课程的感受:“《交际礼仪与心理》我就不是很赞同,这显然是一个功能和层次定位的失败!课后我和同学讨论过,这些内容和我们脱离了,太虚。不实际也就无法实践,从而也就无法影响我们的思维,引导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小处着手,低层次地引导?我认为这个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小处的引导奏效后,我们就会自发地激励自己,影响我们自己去积累,从而当自己处于那个层次的时候就会自然地去寻找那时的准则和标准,进而去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以那个大家接受和认可方式去实践。这一切应该是‘自然的我们就那么做了’而不是我们到那个时候‘应该那么做’!”

2.德育教育工作地位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经常被削弱。

高职院校由于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德育往往成了附属品甚至是“拖累品”,高职德育教育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存在“讲起来德育重要,做起来德育次要,忙起来德育不要,出了问题归结于德育没搞好”的错误倾向。比如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课时经常会被压缩,导致学生也讨厌这种看起来非常不实用的课程,作为消极反馈又影响到教师上课和辅导的积极性。

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弱化了班主任、教师的管理作用,而把繁重、艰巨的学生管理任务强推给按1:20—1:150配备,并且刚走出校园缺乏学生管理经验和能力的辅导员身上。一方面,教育者胸中无数,不知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另一方面,辅导员管理多个班级,基本没有报酬,德育工作者应有的待遇得不到落实。

辅导员每日陷入纷繁的事务性工作和教学工作之中,疲于奔命,根本无暇顾及诸如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心理辅导、学习辅导、成人辅导、就业辅导等创造性工作,使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化,难以深入学生实际,不能及时把握学生动态,且不利于德育经验的积累和德育队伍的稳定。

3.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

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有些职能部门与德育工作关系密切,但由于这些部门分属于不同的校领导分管,存在领导层和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经常的沟通与协调,出现德育工作在某方面多重覆盖、交叉,而另一方面又存在无人顾及的“灰色区域”。这不仅仅存在资源浪费,还会在部门间诱发矛盾和冲突,降低德育工作的效率。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德育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的事情。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日常管理、党团活动、社团活动、辅导员工作各自为阵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种脱节使得学生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日常管理的理论指导性、各种教育活动的计划性和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得太明确,难以形成共同的育人氛围与环境。

4.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存在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

在德育实践中,一些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为了保持某种荣誉或利益才进行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它是大学生对德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根源,最终会导致德育工作失去信誉。在德育教育中存在较严重的空洞说教、盲目应付等浮华的形式主义。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对高职生进行真实的、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教育还很不够,很容易给人故意回避的感觉。为了工作方便,在德育教育中太过注重自我教育,放松了系统灌输,使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另一极端是,管理者常常说要为学生的将来考虑,但事实上,他们真正考虑的却是使德育目标达到自己的要求,即方便自己的工作,方便自己的管理,很少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他们的实际需要。比如对学生干部往往存在“以用代培”“以奖代教”等功利主义现象。

5.高职德育教育中的显性、隐性教育形式往往缺乏平衡。

高职德育教育中的显性、隐性教育形式缺乏平衡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德育教育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往往太过注重显性教育,显得大而无当,不能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德育目标的养成服务。

其次,德育教育很容易忽视隐性教育,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忽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导致德育工作效果低下。

最后,因为有了注重学生德育内化的隐性教育的理由,许多德育工作者就堂而皇之地放任学生的具体情况而不管,导致德育工作的缺失,形成德育管理中的许多空白点,造成一些令人痛心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构建有效高职学生德育管理的途径

1.确立适合高职学生的德育目标以体现德育管理的层次性和梯度性。

具体的德育过程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学生、评价学生不能套用固定的德育目标模式,搞“一刀切”,而是要针对不同对象分层次管理。

(1)按年级不同设定有梯度的德育目标:对大一新生不能以“促独立”的名义而撒手不管或少管,新生进校后,在思想上需要一个转变期和适应期,他们有许多的困惑和迷茫,德育工作者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帮助他们解决诸多的困惑和迷茫,要通过对学校和专业的介绍,让他们对学校产生亲切感,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以后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做好心理准备,为形成良好的校纪校风打下基础;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要坚持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大力培植校园文化,形成引导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社团活动体系,在具体管理中要注重管理和引导的结合;大二下到大三就要着重引导如何就业等有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这样德育工作才会不空、不浮,有利于学生成长。

(2)按性别不同设定实施有特点的德育目标:男生和女生有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未来也有各自侧重的目标要求,德育教育也应该就此分层次。比如男生在事业上要求更要有上进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女生的自尊、自立、自强精神的养成应该是各有侧重的德育内容;比如在情感需求、处理上男女生也应该各不相同,这要求德育教育也能够体现这些不同,才能让学生不认为德育课是空洞的。

(3)按专业不同设定实施具有专业特点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的落实与否与专业的结合程度的高低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对自身专业的重视应该是值得信赖的。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依托专业特性展开德育目标的实施,这样才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抗拒性。

2.确立全员参与又各有侧重的德育教育机制以整合德育资源,体现德育教育的系统性。

(1)各部门的合作应更加紧密,以实现各部门德育教育的优势互补。传统的部门合作形式常常是由某一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助成立专项事务管理委员会,多属于松散型的合作,适合于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要解决充满复杂性与创造性的学生的行为管理与思想教育问题,就需要加强各职能部门的优势互补。

首先,建立长期的德育合作机制减少资源浪费。指定人员专门进行协调,促进各部门的联系,减少资源浪费或出现“空白地带”;比如,思政课中要求学生完成专业就业形势的调查报告,除了思政教师主管外,更重要的是教务、实训、就业指导等部门的协作,甚至还可能需要相应的资金的投入,并且这种类型的作业若思政课已进行过了,就业指导课就可以换一种形式进行。这样才可以避免德育教育形式流于走形式、走过场等问题,减少资源浪费。

其次,建立健全学生德育工作制度,促进规范化管理。比如班主任值周、年级值班制度,班主任两周一次例会制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班主任下班、下寝室制度,干部值班制度,班子值班制度,自习课、上课检查制度,晚就寝缺席报告制度,双休日查铺制度,双休日节假日去向登记制度,班周小结、全体月小结制度,寝室长例会制度,学生保卫队工作制度,学生干部工作、培训例会制度,请假制度,综合素质测评,班主任量化考核等。以制度来规范要求,引导发展,让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强化学生信息制度,确保渠道畅通,信息真实、准确。现在学校制定并实施的学生信息工作相关制度有:各级干部学生信息工作制度,班主任工作信息制度,学生干部信息工作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心理委员工作制度,学生心理晴雨表填报制度,特殊学生信息排查制度,学生信息的汇总分析与反馈制度,心理辅导室固定值班制度,学生心理信息报告制度,学生心理部、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制度,心理委员、心理联络、心理辅导员的基本职责规范等。确保学生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学生信息的真实、准确。这样才能消除安全隐患,消减“灰色管理区域”。

(2)构建共同育人的德育教育氛围与环境。德育原本是和整个教育一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都包含了德育因素,所有的老师都是德育老师,正如彼得斯所说,“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教师”,那种把教学与德育割裂开的“两张皮”做法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应该构造全员参与的、开放的、综合的德育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管理、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比如,各专业课老师都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当中,因为,与专职德育工作者相比,目前学生更崇拜专业课老师,以会计、装潢等专业领域的专业精神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所以,学校的德育领导、老师要努力营造全员德育的氛围。而各部门可以对老师的德育工作进行考核和奖励,甚至可以细化到教师和学生谈了多少次话,帮助学生解决了多少个疑问的程度进行量化考核。

3.确保德育工作者的管理精力和积极性以落实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1)学校上下要给予德育工作者以充分的肯定、信任和支持。学校有责任保证专职德育部门和人员管理的精力和积极性。比如,要避免专职辅导员经常处于为系部或其他各部门的其他琐事打杂现象,那样会削减辅导员真正引导和管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出现诸如没时间培养学生干部而只能“以用代培”的无序状态,对学生管理只能粗略抓抓、应付了事等现象,那样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而对辅导员来说是疲于奔命而少有成就感。

学校要增强德育工作者的威信和积极性,在待遇和个人发展上要考虑他们的切身利益,在政策上要对他们适当倾斜。建立和储备适当数量的专职德育教师,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待遇和报酬也是提高德育管理实效的基础之一。

(2)加强当前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班主任、教师等要加强师德教育,定期与分散相结合进行培训、学习,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断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合作高效的高素质德育工作团队,使其在学生德育管理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以热情、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来影响、引导、同化学生。

(3)学校相关部门要从根源上杜绝德育教育中的形式主义。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要坚决杜绝浮华的形式主义,少一些花架子,少一些形式主义的检查,解放德育工作者的思想,让他们能真正扎实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让他们能以本心去面对学生,消除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反感和抗拒,夯实德育实施的实效性。

4.充分利用各种隐性德育教育资源以体现德育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性。

坚持“以生为本、关爱学生、规范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着力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重点是实施以下四个方面。

(1)重视学生情感教育。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其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

(3)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校园活动包括各种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凝聚精神,架构同学之间的桥梁和情感的纽带。

(4)建设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是教育中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校园文化是学生德育管理过程中无形但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教育延伸。

四、实施高效德育管理模式的现实效果

1.学生信息反馈真实及时、渠道畅通,减少了德育管理的“灰色区域”。

基于制度和全员参与德育教育,贯之以彼此间的关系、情感线,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员的德育教育之网。一旦学生出现状况,其信息就会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有效地反馈到管理部门。

2.有效地夯实了德育实施的实效性。

实施全员参与管理,通过生生、师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提醒、相互作用,并辅之以制度保障,一般的小问题、小矛盾学生都能够自己解决,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杜绝学生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

对于有些影响较大、性质严重、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通过畅通的渠道及时地反馈到学生管理部门,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处理措施,防止学生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

4.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初步形成。

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密切了联系、加深了情感,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状况得到了有效掌控,学风建设逐步走上了新的台阶,教风、校风呈现新气象,形成了健康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

五、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减少德育管理中的资源浪费,整合管理中各自为政的零散状态,消除德育管理中的“灰色区域”,杜绝德育管理中浮华的形式主义倾向等问题,构建具有层次性、梯度性、系统性、实效性和功效性的高职高效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

[1] 林伟贤.资源整合[M] .齐鲁音像出版社,2005,12.

[2] 吴凤琼.立足高职学生特点探讨道德素质教育[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4).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院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