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90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及应对探析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6期
关键词:新生心理健康大学

林 婕

(玉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广西 玉林537000)

师范院校“90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及应对探析

林 婕

(玉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广西 玉林537000)

近两年我院对新生进行入学后心理测量及后续排查显示,“90后”新生的心理问题与以往大学新生并无明显差异,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新生只是少数。主要的心理问题集中在适应不良、人际关系敏感、自我意识偏差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设性干预策略。

师范院校 “90后”大学新生 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一、“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新生进行入学后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我院一直重视这项工作。根据近两年利用SCL-90和UPI对新生进行心理测量及后续的心理排查显示,入学的“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以往“80后”新生并无明显差异,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新生只是少数。“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着重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抑郁等方面。其中男生与女生有着明显的差异,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间有明显差异,师范专业学生与非师范专业学生也有一定差异。

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这6项上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而男生在躯体化、敌对和偏执这3项上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女生。这主要是男女两性性别差异导致的。女生天性比较敏感,感情细腻,体验深刻,更在乎别人的评价,情绪易受各种情境影响,很小的事情都容易引起情绪波动,产生消极情绪反应,因此心理冲突较多,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就多。而男生一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长期积在心里,通常以躯体症状、敌对和偏执行为表现出来。

同时,测量结果还显示,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比城市学生要低,他们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偏执、敌对等指标的平均分值上要低于城市学生。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城乡经济、文化差异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反映,此外与农村学生缺乏自信、城市学生排斥也有一定的关系。

随着扩招,我院非师范专业学生已超过师范专业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师范专业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满意度远远低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要求转系转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师范专业的学生。由于我院对转专业限制较严,导致一部分学生转不成专业情绪低落,无心向学,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此外,“90后”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觉醒,有着更强的自尊感、成就感,竞争意识强烈,更重视自我价值的提升与实现,同时,师范院校低人一等的心理定位等,使得这些“90后”大学生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都危胁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90后”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90后”大学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集中在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专业学习问题、挫折应对问题等方面。

(一)适应问题。

由于环境的改变,新生们在不同的方面普遍表现出某种不适应。有些北方来的新生不适应南方的酷热干燥和偏淡口味的饭菜,“吃不下,睡不好”,精神状态很差;有些新生不适应大学生角色和大学的学习方式,“一下没人管,不知要干啥”;有些新生则出现人际适应问题,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感到无话可说,“只有用广东话交流才自然,才能成为知心好友,可是他们都听不懂”……对新环境、新生活适应不良,使新生们产生了许多困惑和烦恼,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少数新生一两个月都还无法适应,这将会带来更多的心理困扰。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一直是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大一新生更多地表现在人际关系的敏感和人际交往障碍上。由于新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各自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或家里兄弟姐妹较少,在家里都得到较多的关注和爱护,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较少会考虑他人感受,与人交往中往往更容易产生摩擦、冲突与情感损伤,带来许多心理冲突。而学校里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恰恰有助于帮助学生们减少压力和冲突,本来他们远离家乡和父母就有一种孤独感和无助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他们遇到的问题就更难得到排解和帮助,这种孤独感和无助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使学生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长相比较普通、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害怕与他人交往与交流,这类学生往往有着强烈的交往愿望,但又害怕交往,久而久之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慢慢就变得不合群、我行我素、不被他人理解和遭排斥,最终形成冷漠、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另外,部分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学生更易造成人际误解,感受更多的痛苦体验而变得敏感多疑、敌对、抑郁。

(三)自我意识问题。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面临的最重要的发展障碍是获得自我认同感。按照他的人生阶段划分,发展自我认同应该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完成。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中学阶段,学习和考大学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奋斗目标,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的选择和自主思考的意识,这实际推迟了个体自我整合的年龄阶段。因此,学生们是在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真正发展自我认同的。换句话说,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才开始真正地审视自己、关注自己,抬起头来看这个世界,看他人,与他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较。这时候,有的大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多才多艺、能力出众,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因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的大学生开始注重起自身形象,觉得自己不是太胖要减肥,就是五官不精致要整容,可是由于经济的不自主、不独立,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由此带来的痛苦也困扰着不少大学生。此外,“90后”大学生的自尊往往都比较强,而这种过分的自尊使得他们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和关注,他人随意的评价都可能引起他们极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四)专业学习问题。

由于中学阶段缺乏应有的职业教育,许多中学生们在高考志愿填报时随心所欲,并没有真正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的则是缺乏主见服从父母意愿或跟着社会上所谓的热门专业去选择。结果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兴趣全无。有的大学生就天天找这个找那个,希望转个专业。但大学转专业并不如想象中的轻松简单,转不了专业的学生成天唉声叹气,无心向学。缺乏兴趣,学习动机不足,学又学不好,很多学生开学不久便担心挂科,担心毕不了业,整天陷入紧张焦虑中无法自拔。在我们的后续访谈中,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多次谈到生活空虚、迷茫,专业学习压力大。有些学生的专业压力来自于教师过于严厉的管教,我院新闻专业的学生就反映说老师要求他们这些刚入学的新生每人每学期要写20篇新闻稿,近一半要发表于各种刊物或被录用为广播稿。在没有多少专业知识的新生看来,这是很艰巨的一项任务,时时如一块大石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这是造成学生们抑郁、焦虑的根源之一。此外,大学学习方式的改变,造成许多学生不能适应,更加剧了专业学习的困难度。大学学习更强调独立自主,课外学习比课堂学习更重要,一些学生无法适应课外“没人管”,感到上完课“不知该干什么,很无聊”,课堂学习也觉得老师讲得过多过快,无法接受。这种状况慢慢就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丧失,学习困难因此形成。

(五)挫折应对问题。

除了人际受挫、学习受挫,后期访谈中大学新生谈得最多的就是各种竞选受挫和恋爱受挫。大学与中学不一样,有更多的社团活动,有许多学生组织,还有许多班级活动。大部分大学新生在高中期间学习都出类拔萃,都担任过班级干部,面对这么多的组织和社团,自信满满,都报名参与竞争。可是在高手如云的大学校园里,难免四处碰壁,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有些大学生则在高中时期就开始谈起恋爱,随着环境变化,各自有了不同的生活和交友环境,随之导致分手。面对种种挫折,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大学新生不是采用逃避、自责、自卑、冷漠等消极防御机制,就是采用暴力发泄、敌对、等做法。由此可见,挫折承受力弱是“90后”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90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90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及角色变化因素。

大学环境的变化,是造成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学和中学相比,人际环境变了,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存在许多差异,交际交往比中学更频繁了;学习方式更注重独立自主探究;恋爱更自由了……那些无法迅速转变的新生们便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不适,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二)社会因素。

90年代,正值我国改革开放30年,物质极大丰富、观念多元、竞争激烈的时期,“90后”们一出生就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思想更为自由,竞争意识更强。很少吃苦,没经历多少磨难和挫折,使得他们大多数挫折承受能力很弱,他们崇尚自我,争强好胜,必然遇到更多挫折与失败。而挫折承受力不足与不断遇到各种强大压力使他们更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适,长时期积累得不到正确的解决将产生很多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教育失误因素。

“90后”的父母大多数是“60后”,这代人经历过苦难,吃过不少苦头,“宁可自己吃苦也要让下一代过上幸福的生活”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努力为子女创造了极为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他们一般对子女在物质方面“有求必应”,而在其他方面关注却不多。他们还喜欢把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强加在下一代人身上,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这无形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有强烈的压迫感。因此上了大学之后,这类孩子往往觉得“解脱”了,学习兴趣全无,专业学习上更易感到迷茫与无聊。而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忽略其他方面,使孩子长期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到了大学阶段才逐渐暴露出来。在新生身上出现的许多问题并不是进入大学后短时间造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四)学校教育偏差因素。

我国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容易使学生形成强迫人格。而长期把学习成绩作为判断学生好坏的标准,使得不少学生产生学习焦虑,“担心挂科”丢面子却又无法专心学习,焦灼感强烈压迫着他们,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感”,一些学生开始消极对待学习,成绩不断下滑,这种恶性循环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困扰。一些学生更自觉认为考上二本师范学院处处低人一等,从而失去进取心:生活无目标,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油然而生。这一代大学新生,由于在进入大学前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面对种种问题时束手无策,只能被动妥协,消极对抗。

(五)“90后”个人特点因素。

“90后”大学新生往往娇生惯养,长期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拜金、奢侈浪费、好攀比、自我中心……总之,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太多的缺点。他们很容易放弃远大理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功利;对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结果落差太大;学习浮躁,挫折承受力弱,一点小小的失利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四、“90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应对

(一)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大学新生“心理成长档案袋”。

“预防重于矫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早觉察、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关键在于做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新生入学后,学校应该利用UPI、SCL-90等适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化心理测量量表对所有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先把调查中显示问题的学生筛选出来,进一步进行访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然后对那些问题严重的学生名单进行备案,通告班主任和学生辅导员,进行长期跟踪,要求他们在工作中严密监控这些学生的行为,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与处理。

(二)搞好迎新工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各系部学生工作人员要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给新生营造温暖、舒适的氛围,使新生有“家”的感觉。重视做好迎新工作,热情接待,带领新生参观校园,帮助新生解决生活问题等,让新生很快对新环境有所适应。此外,要搞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这是减少新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学生工作人员应组织一些专题学习或讲座,如新生适应拓展训练、学习(或考试)经验介绍、图书资料使用讲座、专业教师专业学习引导讲座等,帮助新生尽快转变角色,自我重新定位,适应新的人际、学习环境。

(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新生“自救”水平。

许多学生其实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只是苦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无法自行解决和处理。因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必要的。开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知识讲座等都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此外,还可以利用宣传栏、板报、校园网络等多种平台来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和“自救”水平。

(四)帮助新生学会利用心理咨询克服危机。

许多新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都是有“病”的,都对踏入咨询室的大门心存恐惧。在我们进行心理排查时就有部分学生拒绝接受排查,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问题,他们潜意识里把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等同起来,因而不愿利用心理咨询这种手段帮助自己解决危机。因此,让新生克服心理障碍,关键在于使新生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遇到心理困扰学会利用心理咨询这一手段解决心理危机,使自己更健康地成长。

(五)指导学生辅导员开展好工作。

高校的学生辅导员是负责开展学生工作的主力军。虽然这些辅导员学历较高——硕士以上,但是他们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所学的专业并非都是思政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应当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对他们开展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提供一些短期心理辅导课程培训或请专家来校做各种专题讲座,让他们懂得一些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简单技术,学习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技巧,全面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并能准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处理,鼓励他们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使每个开展学生工作的心理辅导员都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好各种学生工作。

[1] 张大均,吴明霞.大学生心理健康[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晶.“90”大学新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

[3] 夏德涛,王垚,楚新燕.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J] .中国科技博览,2009,(25).

[4] 赵鹏,丁菊.90后大学新生的适应[J] .教育研究科学咨询,2010,(4).

2009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911LX35)。

猜你喜欢

新生心理健康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