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1-03-20田立君
田立君
(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山东 青岛 266108)
一、语言探究
探究性学习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进行,那么高中文言文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哪些呢?在高中文言文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既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文言现象探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1]所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对文言现象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文言现象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下面我们以文言实词词义的探究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高中阶段要求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学生在初中阶段积累的文言文词汇是相当有限的,要进行文言实词词义的探究可以从猜读开始,即必须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究。
1.从字形角度进行探究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讠”与说话有关,“尸”与身体有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自”关鼻,“目”关眼,等等。
2.从语法角度进行探究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其中“目”处在谓语的位置,在这里应该做动词,可译为“使眼色”。
3.从结构角度进行探究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两句话句式相同,位置对称的词语词性相同并且意义相近,学生就可以从“被”的含义推知“见”的含义,“见”在这里表被动。
4.从成语角度进行探究
成语是古汉语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其中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并且由于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故而可以借助它来推断词义。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现代汉语中有“不速之客”这个成语,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是邀请的意思,根据这个意思再结合这句话的语境,句中的“速”可译为“招致”。
(二)语言艺术探究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而充分发掘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就应注重对文言文语言的探究。这里所说的语言包括叙述语言和对话语言。如《鸿门宴》中的人物对话探究,刘邦对项伯说的话中有这样几句:“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后面,樊哙进帐后所说的话有这样几句:“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虽然只有几字之差,但很有探究的余地。学生经过细致品味,会发现两个人的言语是不同的,刘邦侧重于辩解,以退为守;樊哙侧重于主动出击,理直气壮。两个人的表演让项羽深信不疑,也让我们看到鸿门宴变化莫测、暗藏杀机。[2]
二、内容探究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更应注重人文性探究,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探究,让学生在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引导学生从发展的角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任何一篇文言文都具有空白点和未定点,它召唤着读者去填补建构,从而实现作品意义的具体化,使文本具有丰富的内涵,提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多层理解可能。文言文内容探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人物形象探究
人物形象探究,就是引导学生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对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究。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特征而忽略从新的、时代的角度去探究人物形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比如在学习《鸿门宴》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探究性问题:(1)有人说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掉刘邦是一种“妇人之仁”,而苏轼却说这是一种“君人之度”。你的看法是什么?(2)有人认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是英雄,有人认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刘邦是英雄。对此我们应怎样看?让学生评价项羽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意识。第二个探究性问题是让学生通过对“英雄”一词的把握和理解,从发展的角度和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评价这两个人物,不仅探究这两个人物的时代意义,而且从这两个人物延伸出去探究对自己人生价值、自我人格的启发。通过问题的探究,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鲜明突出,并且对学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主题探究
文言文主题的多元性,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依据文本作出自己的判断,努力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质疑和评价,并能准确地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观点和看法。所以在文言文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文本主题进行多元解读以及个性化解读。比如在学习《六国论》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探究性问题:苏洵认为,六国灭亡“弊在贿秦”;杜牧认为:“灭六国者六国也。”二人的观点有什么异同?请依据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意在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和交流探究,培养其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论辩能力,并让学生各抒己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将探究性学习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通过对高中文言文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我认为,探究性学习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是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将探究性学习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以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总是有一种畏惧心理,缺少钻研和探究的热情,高中文言文的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合作探究、比较探究和拓展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快乐,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字、词、句的理解,还在于古代优秀作品所蕴涵的人文情感,从而使他们愿意走进作品,走近人物,去品味文言文精练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同时,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探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
在高中文言文的探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不再唱“独角戏”,而是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有效的引导,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三)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提供一定的经验。
我校推行的导学案通过预习案的导读、课堂案的导思和巩固案的导练,对高中文言文探究性学习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名人文化探究,更是着眼于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2]王永汉.设疑人物语言 激活一溪一壑[J].新课程研究,2009,(14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