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格与审美

2011-03-20郭粉宁

文教资料 2011年15期
关键词:人格美的教育

郭粉宁

(泽州县教师进修学校,山西 泽州 048012)

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教师的人格则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风格。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感染力、影响力、号召力不是来自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而是来自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事实上,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教育对于教师人格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对教师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清初教育家颜元的一副对联“内不欺心,外不欺人,学那勿欺君子;说些实话,行些实事,做个老实头儿”,挂在学塾中堂,自勉。当代杰出教育家徐特立强调,教师不仅仅要教学问,更要教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具有两种人格,一是“经师”,另一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教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即除学问外,学生的品行、作风、生活、习惯等,他都不管。学校是经师和人师合一,每个教师既是一个模范人物,又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镜”,积善成德。17世纪捷克教育大师夸美纽斯要求教师 “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述教师的作用时,也提出了对其高尚人格要求。

21世纪,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各科教师面临着传统教育和学习的严峻挑战,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寻找发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自己最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感染、陶冶学生,教出自我的风采。

尽管培养或提升教师人格的渠道很多,但是,审美活动可使人格提升的速度更快,效果更好。如果说认知结构的建立是造就具有理性的人,伦理结构的建立是造就具有伦理道德的人的话,那么审美结构的建立则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完善的审美心理,通过运用美的对象,遵循美的规律去影响个体的心理,增强其审美心理感受力和创造力,形成和谐发展的心理结构,使人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内在的自律,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而审美教学活动对于教师人格的提升,使其具有出水芙蓉之风韵则是功力非凡,作用超然。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以“成于乐”、“游于乐”的审美教学方式来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以“仁”为核心的内在人格之美。德国美术学家席勒也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与人性的自由,才能实现由“感性人”向“理性人”的提升。审美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优秀人格,教师也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获此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自然雕饰,品格高位。

其一,审美教学是教师“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一种审美活动,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就教材内容而言,其本身就蕴含着美,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或者哲学,其内容往往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为社会美,如人物性格的刻画、自然风光的描绘、线条图形的勾勒,逻辑、语言、结构......全都涵蕴着美的因子。教师备课时,这些美的因子自然而然地反映到头脑之中,享受着美的感受。当教师设计教案时,毋庸置疑,就是在受着审美的支配,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着新的美,包括板书、媒体、结构过程等方面的设计。继而,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除了板书、教学媒体的演示、教学过程的展示之外,更有师生的仪表、神态、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外在表现及其思维方式,都在“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着愉悦而健康的审美活动。这种挖掘教材本身的内蕴之美,艺术地展示教学过程,则让教师充分地享受着美、感受着美、创造着美,物我两忘,物我相谐,心灵得之净化,局限得以扩展,顿然升华,达到高尚纯洁之境界。正如席勒所言:谁要是受到美的魅力之诱惑,他就会忘掉自己的局限,获得最大的自由,充满真正的乐趣,达到自我真正的展示,成为真正的人。

其二,审美教学是教师对真与善的充分体味与深切感悟,可谓“满架蔷薇一院香”。教材本身就储蕴着丰富的真与善之美,教师以审美教育形式将那些真与善演绎成很强的美感形式,则能促进教师心灵之提炼与升华。“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这种审美活动也同时培养教师对美与善的事物更为喜爱和向往,对丑与恶的对象愈加厌恶和蔑视”,其生活趣味更优化,其言行举止更美化,其思想更纯真,情操更高尚。

其三,审美教学促进着教师素质情感的和谐发展,可谓“湖光秋月两相和”。柏拉图认为,审美教育可以使人融美与心灵,使人的性格变得高尚优美。我国古代“六艺”就强调了“诗”、“乐”等美育形式具有进行“礼教”的作用,认识到“诗”、“乐”蕴含着德育信息,能从内心深处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格。现代学者更普遍认为,“美育(审美教学在内)是以陶冶感情、培养情操为特征,以生动形象的手段,潜移默化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蔡元培先生把教育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现象世界”的教学,也就是德育、智育、体育。它是服务于国家政治和国家利益的,是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人才,是服务于眼前的现实利益的。一个是“实体世界”的教育,也就是审美教育,他认为人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活着,人还有一种超越现象世界的追求,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培养人的信仰和信念。“通过美育……塑造完美的人格并促使全面和谐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文化、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审美教学不只是针对学生的,也是针对教师的。如具有优美特征的审美对象温文尔雅,富于柔情,易使激动急躁之情绪趋于平静,使人合群而容易相处。壮美之审美对象奔腾激昂,对于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特殊的审美效应。因而,审美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提升教师的人格,使其言芳行洁、笃礼崇义、志远情逸,真正成为学生的人格楷模。

如前所述,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于是,领悟、欣赏、创造美的能力就是教师改造精神世界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但是,如果一个教师的审美素质低下,审美趣味庸俗,那是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美好的东西的,也就不可能进行审美教学活动,更不要说通过审美教学提升自己的人格价值和人格品味了。因此,教师应该多读一些有关审美学的理论,加强自身审美理论的修养;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学习,特别要向人格品味高的、审美能力强的教师虚心学习;应该多进行审美教学实践,并接受高水平的指导。千万不可自以为是,不懂装懂,闹出“捉襟见肘”的笑话,甚或庸俗低下,误人子第。

“人格因素是取得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审美教学不仅是优化教学效果的根本,而且是培养和提升教师人格品位的最优化最理想的途径。我们应追求这种理想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最高境界。

[1]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

[2]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猜你喜欢

人格美的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好美的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