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活目标设定的社会支持研究
2011-03-20凯薛
高 凯薛 峰
(1.大连大学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大学医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大学生生活目标设定的社会支持研究
高 凯1薛 峰2
(1.大连大学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大学医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当前大学生群体受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影响,在个人生活目标上存在迷茫、消极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影响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全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目标现状,研究新形势、新变化对大学生生活目标的影响,从法律政策、激励机制、舆论导向、就业服务、应激教育等多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支持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大学生;生活目标设定;社会支持
当前大学生受转型时期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环境、就业形势、价值观念等各种因素影响,对现实问题产生了很多怀疑、消极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了“信心危机”。在对大学生信心危机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解决大学生信心危机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活目标,这是困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性问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信心危机
所谓信心危机是指“个体在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由于外界客观环境的恶化或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人内在因素的驱动,使个体心理受到挫折,形成一种消极社会心理和逆反性的社会行为”。[1]
信心危机的实质是社会制度、法律政策等社会支持体系的科学性问题。
(二)生活目标
国内外对于成就目标的研究比较多,对于生活目标研究不是很多,在少有的研究中,陶勑恒教授认为:“生活目标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生活的价值、意义、志向与理想以及对未来生活格局的期待。”[2]陈舜文博士认为:“生活目标是人在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所欲达成或维持的状态。”[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把生活目标简单概括为“人在自身发展过程所要寻求和达到的成果”。
(三)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基于支持需要从人类基因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本能的福利观点。以社会病理学理论说明互动、社会网络和社会环境对社会成员的心理受挫感和剥夺感所产生的影响,着重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进行减轻心理应急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4]
社会支持是持有特定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体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为弱势群体提供物质、服务和精神支持的社会行动。社会支持体系是由支持主体、支持客体、支持内容和支持方式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行动,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个人功能。[5]
二、影响大学生生活目标设定的因素
当代大学生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因素、文化和社会问题的影响,自身的理想信念也发生动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希望是什么,说不清楚,总是把各种社会问题作为障碍、困难,缺乏前进的信心,意志力不够坚定。所以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动力,没有成就感。曾玉爱、谢玉兰在对重庆市三所高校大学生生活目标状况调查中发现,有明确生活目标的学生只有14.3%,大部分学生属于无明确生活目标和低标准的生活目标。[6]分析其影响因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我们应该看到,在新的经济结构和文化价值面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目标、行为方式等都在发生新的变化,物价上涨、就业困难、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等给百姓生活也带来了新的压力。这些现象和压力正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大学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现实,盲目崇拜金钱至上、利益至上、不劳而获、少劳多得等消极思想,理想信念淡化,生活目标不坚定。
(二)激励系统效能弱化的影响
市场经济强化着人们的竞争观念和社会的竞争机制。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随时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考核、竞争和淘汰,但竞争中存在的各种不公平、不合理现象长期得不到根本性的治理,让更多的普通百姓成为弱势群体,大大减弱了社会激励系统的效能,使人们缺乏前进的动力,在行为上表现出怀疑、失望、不满等情绪,失去了前进的目标。这些社会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导致大学生对于一些本可以实现的目标不去设定或者不敢设定。
(三)非理性社会舆情的影响
当代社会,社会舆情尤其是网络舆情越来越自由,影响越来越广泛。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非理性社会舆情的发展和蔓延。相对于社会正面事件,老百姓更关注那些负面舆情,如果政府没有及时引导舆情的发展方向,很容易导致非理性社会舆情在老百姓中的散播,影响社会公信力。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多是非标准、善恶美丑等都会左右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影响大学生生活目标设定。
(四)价值观教育滞后的影响
我们对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口号式、灌输式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还没有形成一套新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教育体系。大学生还不能从价值观教育中真正找到前进的方向。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社会现实往往是脱节的,这就导致了学生的生活目标带有多面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五)大学生环境适应性差的影响
一个人的生活目标除了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之外,还与自身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态度所引起的心理障碍有关。大学生由中学那种“包办式”生活过渡到大学的“自主式”生活,很多学生都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性,出现生活不能自理、学习盲从、心理焦虑等等,这种新旧生活方式的冲突必然影响自身目标的定位,产生困惑、迷茫,也就是现在大学生非常流行的一个词“郁闷”心理。一方面想做事;另一方面想做的事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导致无助,失去信心。
三、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生活目标设定的作用机制
通过上述影响大学生生活目标设定的因素分析中我们看到,当前大学生生活目标不确定、迷茫的根本原因是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讨论大学生生活目标问题应该从心理上找方法,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设定目标。
很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高度相关。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有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也同样适用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生活目标设定问题的作用发挥。
(一)社会支持三种作用机制模型
1.主效果模型
主效果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无论任何时候都对心理健康有保健所用。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给个体带来有益的情绪体验和身心健康,并能够缓解应激事件的压力。社会支持不仅在个体出现危机事件时起到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缓冲器模型
缓冲器模型认为,社会支持能够在应激事件发生时,缓解个体的身心压力,使个体能够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个体在评价应激事件时,社会支持能够帮助其降低对危机的评价程度。它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个体受到压力后,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导致其降低对压力事件的评价水平,减小个体对压力事件的反应程度,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二是社会支持能够在压力的主观体验上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式,降低心理应激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
3.动态效应模型
动态效应模型是目前兴起的理论,还没有权威的研究实证。该模式认为,压力和社会支持都是自变量,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身心健康起到增益的效果。压力和社会支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且这种关系是动态发展的。[7]
(二)三种作用机制模型对大学生生活目标设定的应用原则
1.注重日常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生活目标的引导
大学生生活目标的设定对其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帮助大学生设定生活目标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发挥主效果模式作用,扩大社会支持主体的覆盖面,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开展日常性、集中性、针对性的社会支持,创新社会支持方式,缓解学生学习生活压力,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主动设定生活目标。
2.提高社会支持在大学生应激中的疏导效果
大学生时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处在应激状态。在大学生生活目标设定过程中,这种应激随时都有可能影响正确目标的设定。因此,应该及时观察了解影响大学生生活目标设定的应激因素,选派合适的社会支持主体,制定科学的社会支持内容,选取恰当的社会支持方式降低应激水平,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调解和利用好压力和社会支持的相互作用
在大学生生活目标设定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压力和社会支持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要给大学生一定的压力,制定具有一定难度的生活目标,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远大理想;另一方面,要及时运用社会支持,帮助大学生解决一定的生活压力,辅助大学生努力实现生活目标。注意协调好压力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程度,对大学生生活目标的设定会起到积极作用。
四、大学生生活目标设定的社会支持策略
(一)政府主导,加快解决影响大学生发展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生活目标设定问题既关系到大学生自身成长问题,也关系到大学生群体发展问题对国家的贡献程度,所以这已经不单纯是高校尤其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必须要以社会的发展变化为根本导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开展日常社会支持。
1.政府可以根据大学生成长现状,重点侧重于加强大学生生活目标相关现状调查、政策制定。要建立规范、公平、公正的社会激励机制。激励教育是通过内驱力将社会要求和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有机整合系统。[8]要解决大学生的生活目标问题,必须建立适合大学生群体发展需要的激励机制,激励学生设定积极的生活目标。
2.政府主管部门要重视对社会矛盾的解决,设立新闻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报告问题的解决情况,引导社会舆情。用解决社会矛盾的事实,教育和激励广大学生自觉树立积极的生活目标。
3.建立更加独立、科学的社会监督机制。要建立广泛的社会契约信任,以法制化的手段来排除人情纠葛。契约让信任制度化,使得信任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和社会组织手段明确下来,对守信的人给予奖励,对不守信的人给予处罚。[9]有了这种信任,社会才会平等,人们才会对生存和竞争怀有目标。
4.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大学生的生活目标迷茫,很大原因是源于对未来就业的迷茫。政府应该针对高校招生情况和社会需求状况,合理调配人才流动,用政策鼓励企业多用大学毕业生,不断提高大学生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廉租房等等,让学生走出校园后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二)正确引导社会舆情,创新榜样教育模式
大学生生活目标的迷茫,很大程度来源于社会舆情的影响。必须用正面的、积极的舆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向先进典型学习,向身边榜样学习,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1.建立社会舆情发布制度。要加强对社会舆情的跟踪调查,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避免或者缩小非理性社会舆情的消极影响。要大力提倡先进的舆论导向,对于社会上各种新问题、新矛盾要定期举办新闻发布,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鼓舞人。对于一些散布谣言的网络媒体要严厉打击,坚决制止其危害大学生的行为。
2.加强网络环境监管。要高度重视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对于一些网站的负面影响,要加强监督管理。要建立更多的、覆盖面更广泛的大学生网站,让大学生可以了解到权威、新颖、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提高大学生的发展信心和生活目标。
3.创新榜样教育模式。大学生生活目标的设定,受身边榜样的影响很大。政府和学校要通过各种舆论渠道,广泛开展“优秀成才大学生事迹”宣传活动,挖掘各个层面大学生的成长事迹,创新榜样教育方式,把榜样教育的内容覆盖到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
(三)加强学校思想教育,建立更全面的教育体系
把大学生生活目标纳入到高等教育的内容当中,建立更全面科学的教育体系。
1.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规划新时期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研究符合大学生行为、心理发展趋向的教育方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等全过程教育,认识形势,树立信心,设定和完善自己的生活目标。
2.加强大学生应激能力培养。应激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大学生应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高校要重点加强大学生面对复杂形势和复杂社会问题的心态、认识、行为的教育。通过各种案例、模拟体验、认知访谈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应激态度,促进大学生心理成熟。加强大学生的科学、文学、艺术等综合知识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全面的认知结构,科学地处理问题,培养健康和谐的心理。
3.加强法制教育。大学生群体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会有一种自认为自己懂法,能够学习法律的心理,从而作出逃避法律,行为出轨的事件。这是他们生活目标的一个隐性表现。我们必须考虑到这种可能,加强法制教育,尤其是在树立正确目标方面的法律引导,保证他们少走弯路。
4.加强国情教育。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我们国家的国力国情是不清楚和不关心的。这从根本上会影响到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担当,会影响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政府和高校必须把国情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不能仅仅依靠几门理论课程来解决。要建立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讨论交流等一系列全面、科学的国情教育体系,让大学生把了解和讨论未来国家的发展问题作为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体现,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5.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通过课上课下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分工,做好职业发展测评,树立正确、积极的择业目标,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目标和实施计划,逐步实现人生目标。
[1]高凯.大学生信心危机的表征、归因及疏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6):45-48.
[2]陶勑恒.共赴未来(献给中学生家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陈舜文.生活目标、成就动机取向与追求目标之情绪、归因与行为的关联——以台湾大学生为 例 [DB/OL].2004 (10).http://www.issp.sinica.edu.tw/psychology.
[4]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5]周本贞,包云燕,毕天云等.云南省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曾玉爱,谢玉兰.大学生生活目标状况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09,(9):10-41.
[7]张亚君.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8]王宗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0,(7):7-8.
[9]洪波.当前信任危机的阐述与消弥[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2):9-13.
【责任编辑:刘 强】
G412
A
1673-7725(2011)02-0033-05
2011-01-18
本文系2010年度辽宁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编号:WSZL201005)的阶段性成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0年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项目编号:LX2010013)。
高凯(1979-),男,辽宁大连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薛峰(1978-),男,辽宁丹东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