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建设研究
2011-03-19韩军青
刘 琦,韩军青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大规模的城市滨河区再开发,始于 20世纪 70年代的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随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了城市滨河区治理活动。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滨河区的研究随着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理论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并且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水平。我国城市滨河区的再开发,目前主要集中在滨河区景观设计的实践中,其中存在许多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对于具有水域环境的城市充分遵从水域自然过程及自然形式,并利用其自然要素(地形、植被等)使水滨地区成为具有吸引力和地方特色的生态公共空间,应是城市滨水区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基本理论
1.1 滨河区
滨河区是指城市中河流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的区域。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1],是以水系为中心,相对于周边实体界面而存在的一个空间场所,是一个包括多方要素的系统。作为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点,它在构成独特区域景观的同时,又是城市生活的载体。
景观生态学把与河流联系紧密的河岸带和洪泛区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植物、动物及其内部的河流网络,称作河流廊道[2]。经过城市的河流是城市新陈代谢最重要的生态廊道之一,河流廊道具有传输通道、过滤和阻抑、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源(source)和汇(sink)以及水生、陆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等重要的生态功能[3]。
1.2 景观生态建设
景观生态建设是将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它通过综合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最优方案。具体包括:a.景观生态分类,根据景观要素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特点,划分景观生态分类;b.景观生态评价,对各种利用方式(农、林、牧、道路、工矿)进行生态效益和经济效应评价;c.景观生态建设设计;d.景观规划建设的实施。
2 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建设实例分析
2.1 太原市概况
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北端,市中心建成区面积177 km2。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势较高,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我国北方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汾河是黄河最长的支流,也是山西省最大的河流,被称为山西人民的母亲河。它自北向南纵贯太原城区,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并基本决定了城市格局,有着典型北方季节性河流的特征。市区内的汾河水系主要包括汾河及其边山支沟和城西水系及零星水面,对城市生态环境,尤其是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汾河太原城区段建设背景
作为北方重工业滨河城市,太原市承受着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巨大压力。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太原汾河滨水区经历了由兴盛转向衰败的过程。为恢复城市滨河地带的活力,重塑城市形象,吸引市民汾河滨河地带活动的回归,1998年 10月,太原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北起胜利桥南至南内环桥长约6km的汾河太原城区段进行综合治理。治理分水利整治工程和绿化美化工程两部分。
2.3 汾河太原城区段建设现状
汾河作为太原城市发展的东西主轴线,与城市南北主轴交汇在迎泽大桥,在此建成的星座广场是整个汾河滨河区景观建设的核心区。太原市滨河公园贯穿城市南北,两岸与滨河东西路及一系列滨河建筑空间连接,整个用地被四座大桥分为北、中、南三个景区段(图 1.1)。至此,整个建设区被划分为“一核三区”。
图1 太原市滨河公园滨河空间结构
在现场踏勘中,发现规划区段的汾河河道中,存留有大面积的自然沙洲,大部分未遭前期水利工程的破坏。河道沙洲是野生鸟类和水生植物栖息、繁衍的乐园。根据调查,至今河道沙洲中的栖息野生鸟类主要为水喜鹊、苇雀、黑八哥、河鸟、鸽子和布谷鸟等种,水生植物主要是芦苇和荻等。规划师认为汾河河道中的沙洲,以及依托于沙洲生存的野生鸟类和水栖植物是城市最宝贵的自然生态资源,体现了北方城市滨河地带的景观异质性,对它们的处理方式得当与否会直接导致整治工程的成败。一旦失去这个生态载体,汾河滨水区文化及社区的复兴将会是空谈,因此规划必须在蓄水后保存一定的河道沙洲、保护鸟类及其它水栖生物的栖息。
2.4 汾河太原城区段建设的建议
(1)将生态学和生态绿地系统观念领引入城市。城市结构依赖于生态系统,绿地上的绿色植物是主要组成部分。应在有限有土地和经济条件下,选择适合当地的树种,多种乔灌木,适当种植草坪,形成城市生态轴,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2)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绿洲。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的景观处理模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并为生物、鸟类及各种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滨水区开发对城市品质的有效手段。在原河道,保证河道泄洪能力的前提下,保留原有沙洲,为水生物和鸟类有一栖息之地。
3 结语
汾河太原成区段的生态建设是一项生态工程,这项工程将成为纵观太原南北的一条绿轴,而且还会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延伸,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一定的生态原则,如综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文化叠加原则等,力求找到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创造出太原市乃至山西省良好的城市景观和生态系统。而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在城市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进行优化建设,可全面提高滨水区自我维持、自我更新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城市的“绿肺”、“蓝带”,为创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更充分的作用。
[1]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25(7):41-46.
[2]王薇,李传奇.景观生态学在河流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03,6:36-37.
[3]邬建国.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1.
[4]张庭伟,冯辉,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5]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6]楼炉焕.观赏树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